潘秋波,邱敏杰,郁婷仙
(1.平湖市植保土肥技術推廣中心,浙江,314200;2.平湖市新埭鎮農業農村辦公室)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L.)是天門冬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石刁柏的嫩莖,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被譽為“蔬菜之王”[1]。據統計,2018年平湖市大棚蘆筍種植面積最大,達到603.6 hm2,是浙江省綠蘆筍的重要產地之一[2]。種植品種以格蘭德、綠龍、加州早生等為主,采用避雨栽培,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蘆筍一般8~9月播種,第2年春季定植,秋季采收嫩莖,以后春、秋2季各留1次母莖,3~11月為采收期。
近年來,隨著蘆筍連作年限增加,病蟲害發生日益嚴重,農藥的頻繁使用導致主要病蟲抗性增強、農藥殘留和農田環境污染風險加大,直接影響蘆筍產品質量,成為影響平湖市蘆筍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為探索蘆筍病蟲的可持續治理措施,現將平湖市蘆筍病蟲發生特點、成因總結如下,并提出5條防治對策。
大棚蘆筍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莖枯病、褐斑病、炭疽病等,以根腐病發生最為普遍。蘆筍蟲害主要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薊馬、蚜蟲等。早春蝸牛為害新出土蘆筍嫩莖。甜菜夜蛾已成為蘆筍的主要害蟲之一。
近年來,蘆筍根腐病發生逐年加重,莖枯病、褐斑病、炭疽病等發病也日益嚴重。甜菜夜蛾發生代次多,為害時間長,為害面積廣,蟲害發生嚴重的蘆筍擬葉被吃成白稈,嫩筍被吃成孔洞,嚴重影響蘆筍的品質。
部分基地病害明顯重于蟲害,根腐病病株率30%以上,有些地塊莖枯病為害程度重于根腐病。部分基地病害發生較輕,蟲害失治明顯,特別是甜菜夜蛾發生較重,蟲株率30%~50%。
大棚特殊的環境,為蘆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生長條件,但也為根腐病、甜菜夜蛾等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大棚密閉栽培的特定環境,使得蘆筍害蟲的發生世代多且世代重疊嚴重。大棚基本不設防蟲網,為棚室外害蟲侵入棚室內為害提供了便利。由于蘆筍為多年生植物,輪作困難,土壤中各種病原菌逐年積累;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大,晝夜溫差大,膜內水分凝結成露珠,為根腐病等高溫高濕型病害的發生與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蘆筍生長期長,特別是夏季雨天多,雨量大,雨水易從大棚兩側濺入,導致大棚兩側的蘆筍根腐病、莖枯病發生較重,繼而向大棚中央擴展。
平湖地處河網地帶,地勢低洼,夏季降雨后特別是臺風后排水不暢,使得病菌易流行。近年來,部分蘆筍基地疏于管理,造成排水溝堵塞,降水后無法及時排除積水,導致大棚內地下水位高;水分管理不當,長期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嚴重,通透性差。蘆筍長勢弱,有利于病菌侵入,導致不少大棚蘆筍死苗嚴重,損失30%以上。鱗莖盤受損后,直接影響蘆筍長勢及產量。
蘆筍需肥量大,一般每1 hm2年均肥料施用量在3 600 kg左右,生產中普遍存在肥料施用量過高的情況,易出現肥料利用率低,土壤酸化嚴重等問題;隨著蘆筍連作年限的增加,連作障礙問題日益嚴重。大棚作為密閉空間,蘆筍為多年生植物,無法輪作,也無法通過雨水淋洗降低土壤內鹽分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鹽漬化和酸化現象日益嚴重。調查中發現,連續種植多年后,大棚蘆筍地表土壤的pH值為5~6。而根腐病等病害喜偏酸性環境,連作加重了蘆筍根腐病等病害的發生。
大棚內高溫高濕的環境易誘發蘆筍病蟲害,因而農藥使用頻繁。據調查,防治甜菜夜蛾每年需用藥7~8次,甚至更多,害蟲對多殺霉素、氟啶脲、苦參堿和印楝素等藥劑產生了抗性[3]。根腐病等常用的藥劑防控效果也逐步下降,防控難度進一步加大。蘆筍夏季每日采收的生產特性,使其對化學農藥有著嚴格的要求。長期單一依賴化學農藥以及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加劇了蘆筍害蟲抗藥性的形成和發展。
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土壤通透性,加強通風管理等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關鍵措施之一。加強溝渠管理,平時不積水,降雨能排水;加強水分管理,避免大水漫灌,做到小水勤澆;加強棚內通風,及時打頂整枝,控制植株高度在120 cm左右,方便進行田間農事操作。大棚邊柱盡量保持垂直,避免雨水從大棚兩側濺入。加強草害控制,消滅田間寄主,可明顯減輕甜菜夜蛾等的為害。甜菜夜蛾取食雜草種類廣泛,蘆筍的主要雜草凹頭莧、鐵莧菜等均是甜菜夜蛾的重要孳生場所[4]。有條件的可覆蓋黑膜或防草布,能顯著減少雜草種類和數量,有利于降低蟲口基數。
土壤酸化問題嚴重,大部分是過量施肥和不合理施肥導致的。可使用微生物菌劑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生物活性。酸化嚴重的,可直接施用生石灰,施后深翻土壤,中和土壤酸性。近年來,水肥一體化在平湖蘆筍中應用廣泛。利用蘆筍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通過合理施肥,進行蘆筍半程式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施用[5],可減少化肥基施量16.7%~25.0%,減少化肥折純量23.2%~54.3%,蘆筍產量可增加6.8%~13.2%。
做好2次留母莖前的田園清潔工作,將蘆筍廢料及時移出棚外。11月后蘆筍休眠期及春、秋季2次留母莖前,徹底清除棚內蘆筍母莖,減少病菌基數。在做好清園的基礎上,及時做好棚內土壤消毒工作,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澆灌蘆筍根盤及周圍土壤。清園應選擇在連續10 d左右的晴天進行。
加強蘆筍病蟲的監測調查,開展蘆筍病蟲發生規律研究,及時用藥防治。蘆筍幼嫩期易感病,前期及時用藥防治是關鍵。對于甜菜夜蛾等夜蛾類害蟲,3齡前用藥防治效果比較好。3齡前幼蟲集中在筍株上為害,對農藥的抵抗能力比較弱;3齡后幼蟲開始分散為害,并且隨著蟲齡的增大對農藥的抵抗能力增強。
根腐病等病害,應在避雨栽培的基礎上,做好開溝降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高溫季節,雨季來臨前,注意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對于個別出現根腐病的地塊,及時挖出病株,并撒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可用1 000億/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淋根。蘆筍莖枯病、褐斑病、炭疽病等,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噴霧。
夜蛾類害蟲,可在棚內懸掛誘捕器,每667 m2懸掛1~2個專用誘捕器,一般懸掛在作物上方20~30 cm處,定期更換誘芯;也在棚外設置殺蟲燈,每1 hm2安裝1盞,距離地面150~200 cm。在卵孵高峰后,可用15億PIB/m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水劑40倍液或80億孢子/g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低齡幼蟲盛期,可用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3 000倍液或10%蟲螨腈懸浮劑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薊馬可用藍板誘殺,與蚜蟲同時發生時可用黃板,每667 m2懸掛色板25~30塊(規格:25 cm×40 cm),一般懸掛在作物上方20~30 cm處,定期更換色板。低齡若蟲發生初期,可用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 000倍液或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3 000倍液噴霧防治。注意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