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趙麗妍
(1.河南省浚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鶴壁,456250;2.河南省鶴壁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L.ssp.pekinensis(Lour.)Olsson]原產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目前為東北及華北地區冬、春季主要蔬菜,具有營養豐富、生長快速、適應性廣、消費需求大等特點,在蔬菜周期供應中占有重要地位[1]。近年來,隨著整個蔬菜產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蔬菜都實現了周年供應,大白菜的種植形式也由傳統的季節性種植向保護地種植發展[2]。大白菜是河南浚縣秋季栽培的主要蔬菜,其栽培面積和消費量在冬令蔬菜中位居首位。主產地在小河鎮,涉及小河鎮境內崔堡、下灘、張劉莊、曹灣、梨園、申灣、劉古屯等村,大白菜常年種植面積800 hm2左右,每667 m2產量5 000 kg左右,以秋季露地種植為主。“浚縣小河白菜”結球緊實,球型好,軟葉多,葉色鮮嫩,干燒心少,耐貯性好。生食味微甜,燴燉湯渾,渣少,綿軟適口,具有白菜固有的鮮香,于2018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3]。
浚縣小河白菜一般8月上旬播種,但由于初秋高溫濕度大,露地栽培的大白菜極易感染軟腐病,對大白菜生產極為不利;且此期為蚜蟲、菜青蟲的高發期,對大白菜為害重,需要不間斷用藥,對大白菜的質量安全構成了威脅;大白菜露地種植產品常集中上市,致使大白菜價格走低,種植效益降低;大白菜貯藏期間會造成巨大損耗,容易脫幫、腐爛和失重。鶴壁市綠源農牧有限公司為了保護這一區域品牌,開展了秋季塑料大棚大白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的探索,集成了適宜豫北地區的秋季塑料大棚大白菜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通過實施秋季塑料大棚大白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可以節本增效,增加經濟效益。利用塑料大棚可以做到避雨栽培,苗期能避開降雨對幼苗的為害,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通過穴盤育苗進行移栽,比露地種植延遲定植和收獲,不但有利于推遲大棚騰茬時間,而且每667 m2可節省2/3種子量,不用人工多次間苗,有利于淘汰小苗、劣苗,使田間幼苗整齊一致,帶基質移栽簡便且不用返苗,可以大大提高秧苗成活率;通過實施滴灌可有效降低棚內濕度,減少病害侵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每667 m2節省灌溉、農藥、化肥成本225元,達到了節水、節肥、控藥的目的;采用大棚種植,便于實施物理措施防治蟲害,可利用防蟲網和懸掛粘蟲板人為阻隔和誘殺害蟲,還可延遲上市時間,收獲即以鮮菜價格上市,避免冬儲損失,比露地種植冬儲的大白菜每667 m2可增加收入2 000~3 000元,達到穩產、豐產、高效的目的,增收顯著。現從大棚結構類型、選用優良品種、穴盤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適時收獲等方面概述,以期為當地大白菜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大棚采用鋼結構,基本配套設備有鍍鋅管、無滴膜、壓膜線、防蟲網等。大棚一般長40~60 m,高2.6 m,跨度6~8 m,中間多設鋼管立柱支撐棚體,每根鍍鋅拱桿的間距為1.2 m,拱桿中間用壓膜線固定,最后覆0.08 mm無滴膜,四周用土壓實,只在一端留有進出口。為了保溫和增加產量,一般在12月中旬寒流到來之前在大白菜上覆蓋厚度為0.025~0.030 mm的無滴薄膜,這樣可以提高棚內溫度,延長大白菜上市時間,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選用大白菜品種應具備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生育期60~70 d等特點,如新鄉小包23或26、秦白2號、豫新1號、豫新6號等。
選用草炭、蛭石等輕基質無土材料作為育苗基質,穴盤最好采用規格為54 cm×28 cm的50孔黑色塑料盤,將2個穴盤上下對齊進行擠壓打穴,每穴播1粒種子,一般8月上旬用遮陽網覆蓋育苗,期間要保持穴盤處于濕潤狀態。
宜選擇肥沃的粉砂壤土、輕黏壤土進行種植,砂土類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不適宜秋大白菜的生長;重黏土類的土壤容易引發秋大白菜軟腐病,不適宜種植[4]。另外,要避免前茬為十字花科作物(如蘿卜、甘藍)的地塊,可以選擇前茬作物為瓜類或蔥蒜類的地塊進行種植[5]。定植前結合深犁細耕,每667 m2施優質農家肥4 000~5 000 kg、復合肥30~40 kg作基肥。定植前3~5 d起壟,壟高12~15 cm,壟面寬40 cm,壟距75 cm。壟作好后安裝文丘里施肥器和主管道,在壟面上鋪設滴灌帶,滴灌帶滴頭間距30 cm。同時在大棚兩側鍍鋅管距離地面1.8 m處安裝用于滴灌的水管和噴淋頭。
穴盤育苗一般在9月上旬苗齡15~20 d,幼苗5~6片真葉時移栽到冷棚內,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每667 m2早熟品種定植2 500~3 000株,中晚熟品種1 800~2 200株,定植后立即通過滴灌帶澆透。
當大白菜苗長到8~10片葉,高20 cm時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此時葉片茂密,即將封壟。為促進大白菜生根,除去田間雜草,要及時中耕,中耕深度以2 cm為宜[6]。實踐證明,中耕可增加大白菜生根量30%左右,這樣既提高了大白菜的抗旱能力,同時也為大白菜的快速生長營造優越條件。
蓮座期是秋大白菜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科學追肥澆水[7]。蓮座初期通過滴灌帶澆水促發棵,蓮座后期控水蹲苗。大白菜包心結球期,必須保持水分供應均勻、充足,切忌時多時少、時干時濕,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8]。包心結球期多次滴灌澆水促包心,一般隔7~10 d澆1次,收獲前7~10 d停止澆水,以利于提高品質。結合澆水分別在蓮座期、結球中期各追1次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硫酸鉀5~10 kg,將肥料溶于施肥罐中,通過文丘里施肥器、主管道、滴灌帶施入根部土壤,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由于大白菜生長后期根系老化,吸水吸肥能力變差,可采用滴灌進行補水和根外施肥快速補充營養,如噴灑1%磷酸二氫鉀或尿素水溶液。
為促進大白菜心葉軟化,提高大白菜凈菜率,減少脫幫,便于收獲、貯運,促進結球良好,應及時對大白菜葉進行捆扎。一般浚縣露地種植大白菜束葉時間在10月下旬,而塑料大棚種植因具有一定的增溫效果,大白菜束葉時間可推遲到11月中旬。束葉時將蓮座葉扶起,抱住葉球,然后用紅薯秧將葉捆住,使包心更緊實,并繼續生長。束葉時注意不要用力扭動葉球,以免損傷大白菜根系而影響生長。
大白菜病蟲害綠色防控要按照“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提倡病蟲害統防統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大力推廣混合用藥和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路農藥防治,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用藥,達到節本增效、安全優質的目的。
實行輪作倒茬,前茬避免十字花科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好,不能連作,以減輕土傳病害;如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撒生石灰,控制病菌傳播;加強中耕除草,清潔田園,摘病葉、拔殘株并深埋處理,可大量殺死蟲蛹和病菌,減少害蟲及病害的初侵染源,降低病蟲源基數。
①安裝殺蟲燈 在大棚外懸掛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通過高壓電網誘殺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成蟲,效果顯著。殺蟲燈5月安裝,11月撤掉,安裝高度150~180 cm,一般每2 hm2左右安裝1盞,間隔3~5 d清理1次接蟲袋。
②設置防蟲網 在大棚入口及棚兩側放腰風處設置60目防蟲網,構建人工隔離屏障,可有效防止小菜蛾、菜粉蝶、甜菜夜蛾、蚜蟲等害蟲成蟲遷入大棚內為害,防蟲效果良好。
③懸掛粘蟲板 粘蟲板主要是利用害蟲成蟲的趨色性,用粘蟲膠誘殺。黃色粘蟲板主要誘殺粉虱、蚜蟲、斑潛蠅及多種雙翅目害蟲等,一般667 m2懸掛12 cm×20 cm的粘蟲板40片,距離地面1.5 m左右。如有薊馬為害,可懸掛藍色粘蟲板。
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時,應在害蟲低齡幼蟲期和病害發病初期施藥,正確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路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9]。在藥液中添加增效劑,可增加農藥黏著、擴散和滲透性能,提高藥效,減少農藥用量[9]。
①病害防治 發現霜霉病應及時噴藥,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交替噴施。噴藥后如果天氣干燥,病情緩和,可不必再噴,如果陰天、多霧或多露天氣,應間隔5~7 d再噴1次。防治軟腐病可在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生長期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 000倍液等藥劑灌根或噴灑,噴灑時應著重噴在葉柄及莖基部。
②蟲害防治 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667 m2用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50~120 mL按藥劑說明稀釋后進行防治;菜青蟲,用90%敵百蟲晶體1 500~2 000倍液防治;小菜蛾,1齡期是防治最佳時期,進入2齡期為防治關鍵時期,可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因幼蟲齡期越大抗藥性越強,則用藥濃度和用藥量都要加大。
為了豐富蔬菜市場,可以挑選結球緊實的大白菜提早上市。束過葉的大白菜可在12月中旬于大棚內覆蓋塑料薄膜增溫的方式延長收獲期,減少冬儲環節,節省成本,春節前價格高時采收鮮菜上市,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