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詩亮
(石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245100)
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安徽石臺,位于皖南山區[1],全縣98%的面積富含硒元素,土壤中硒含量平均值為0.556 mg/kg。石臺縣高山辣椒主要集中種植在平均海拔850 m以上的七都鎮七井山地區,該地區從1993年開始試種蔬菜,以零星種植為主,1997年后開始規模發展,到2020年七井高山辣椒種植規模達1 000余畝(66.67 hm2左右),年產蔬菜3 000 t、產值2 300萬元,人均增收5 000元以上。當地以“生態化、精品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破除產業發展瓶頸,打造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產業,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產業振興。
縣級農業部門每年向市、縣政府爭取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產業發展項目資金,由2012年的15萬元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100多萬元,用于新建避雨大棚補助,通過縣級部門驗收后每667 m2補助5 000元;對滴灌設施、石灰氮等生產物資實行補助,扶持七井山地區建設辣椒冷藏保鮮庫2座、農產品交易市場5個、交易點40余處,購置冷鏈運輸車2輛。隨著扶持力度的加大,2021年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種植規模已發展至1 500畝(100 hm2)。
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農技指導員、產業發展專家組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對辣椒病蟲害防治、連作障礙、土肥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指導。農業部門免費給椒農放發石灰氮以改善土壤酸化問題,按種植面積分發黃板、太陽能殺蟲燈以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與為害。目前,七井生態精品高山辣椒主推大棚避雨栽培、基質育苗、新老品種試驗示范、節水滴灌、土壤改良、遮陽網覆蓋、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推廣使用栽苗器、覆膜機等機械,提高了辣椒的品質和產量。
七井高山辣椒種植已有20 a以上歷史,產業發展經歷了發展壯大、因災絕收、初步恢復階段。2020年底,生態精品高山辣椒避雨栽培種植面積達到1 100畝(73.33 hm2),667 m2產紅辣椒2 500 kg左右,年產紅辣椒超過2 000 t,產值超過1 500萬元,人均年增收3 000元。憑借優良品質及七井山、山野、牯牛降等知名品牌,在皖、贛、蘇、浙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該產業已成為石臺縣特色主導產業和山區農民增收主要來源[2]。
受山地地域的局限,種植基地面積不大,分布零散,一般在10畝(0.67 hm2)以下,最大的連片面積只有30畝(2 hm2)左右。交通不便,距縣城50 km以上,均為單行道且坡陡彎急。石臺縣規模最大的天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挖機開山修路,平整30余畝(2 hm2左右)土地用于種植高山辣椒。田間機耕路窄且陡,灌溉水源多以蓄水池為主,管理難度大,可耕地少,制約了高山辣椒的規模發展。
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種植應采用大棚避雨栽培,每667 m2造價1萬元,一次性投入較大,農戶種植積極性受到影響。近年來,七井山地區高山辣椒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鋼架大棚獎補扶持政策。2017、2018年未出臺扶持政策,種植意愿則顯著降低。因此,產業扶持政策直接影響椒農擴大種植的積極性和產業發展速度。
雖然七井山地區通過實施“東水西調”工程解決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但生產用水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穩定性及產品的產量、品質,且種植田塊離主干道較遠,運輸不便,椒農收入難以保證。
石臺縣生態精品高山辣椒受眾度不高,土壤連作障礙嚴重,科技意識、科技投入及研發等方面急需提高。椒農風險意識、品牌意識不強,缺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品一標”認證少,產品進不了商超,市場競爭力不強。
強化主體培育,在集約化育苗工廠建設、規模化種植、品牌創建、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方面做精做細,真正發揮傳幫帶作用。樹立七井生態精品高山辣椒區域公用品牌,實行統一設計品牌形象、統一包裝、統一使用原則,提升產品價值,引導菜農樹立品質觀,強化產品品牌意識[3]。以七井山為中心,輻射帶動仁里鎮高寶山、仙寓鎮奇峰、大演鄉白山等其他適宜種植高山辣椒的地區,擴大種植規模。
因地制宜,制定石臺縣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分年度設立高山蔬菜專項扶持資金,出臺延續穩定的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對新建鋼架大棚、滴灌設備、集約化育苗工廠、冷藏保鮮庫及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園等項目進行補助,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七井生態精品高山辣椒產業做大做強。
加強辣椒生產基地及水源點道路建設,鋪設輸水管道、修建蓄水池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對新建或修繕的灌溉工程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改善排灌條件;利用避雨設施栽培,減少病蟲害[4];普及節水灌溉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節本增效的目的。
從國內科研院所、知名育種公司引進抗病性強的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提高辣椒栽培管理科技支撐力度,改變農戶施肥方式,提高殺蟲燈和黃板等綠色防控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的應用[5],對申報“二品一標”的主體給予補助,以做精做優。以“基地+訂單”模式加快推動農產品“走出去”,在大中城市設立銷售“窗口”,爭取醫院、學校等政府機關食堂及飯店的直接配送權,讓農民、賣場和消費者獲益,實現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