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滕平平 張清華
(作者單位:乳山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教學研究中心)
新魯科版高中化學教材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新教材凸顯化學學科核心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能,發展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思想方法,形成正確的化學觀念和科學態度。
基于《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特點,以及2020—2021年山東省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化學的試題特點,教師需要關注新舊教材之間的變化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聚焦備考的發力點,提升復習課的效能。本文將通過分析魯科版新教材變化點,總結出復習策略與各位教師進行探討。
新教材具有問題設計情境化、模塊融合整體化、實驗操作體驗化等特點。教師需要分析、研究教材的變化,根據變化之處打牢學生的復習根基,在復習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新教材每個模塊,無論是聯想質疑、微項目還是課后習題設計的都更加注重對問題設計的情境化,使學生學習如何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陌生物質的化學性質,實現“接受性學習”到“探究性學習”的轉變。
筆者通過梳理新教材必修1中的微項目模塊,得出了學習活動載體的情境化設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必修1微項目模塊學習活動的情境載體

續表
借助生產生活及社會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潛能,驅動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升化學應用能力。
化學知識外顯零散,實則蘊含一定的變化規律及邏輯關聯。新教材特別注重各個知識模塊的相互融合,使化學知識整體化、結構化。模塊融合與整體化設計具體體現如下:
1.舊教材必修1與必修2知識模塊融合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是對元素化合物認識的系統提升,使學生的認識工具從“類—價”二維認識模型發展到三維認識模型。新教材將舊教材中必修1第3章第4節“海水中的元素”和第4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的內容分別整合到必修2第1章第3節“元素周期表的應用”和微項目“海帶提碘與海水提溴”中。這樣的知識模塊間的融合,促進了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建立“原子結構—元素位置—元素性質與物質性質—物質用途”之間的關聯,進而構建元素化合物的三維認識模型。
2.有機化學基礎與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模塊融合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學生學習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后,可以從結構特點上解釋有機物的熔沸點、溶解性差異的原因。如根據甲醛的結構特點解釋甲醛危害產生的原因(具體見物質結構與性質教材第29頁);根據DNA雙螺旋結構特點,分析其中含有的氫鍵(具體見物質結構與性質第72頁,有機化學基礎第84頁)。知識模塊之間的融合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之間的關聯,避免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同時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將教材資源進行歸納融合,搭建整體化的教學資源體系。
在新教材中,實驗教學的權重明顯加大。教材中不僅新增了實驗裝置圖、補充了物質分離提純的具體操作方法,而且還明確了學生必做實驗內容。具體的變化為以下幾點。
1.新增儀器裝置圖
實驗儀器是進行化學實驗必不可缺的部分。相比舊教材,新教材中增添了三頸燒瓶、球形冷凝管、電加熱裝置(有機化學基礎第46頁右側的加熱套裝置)等。三頸燒瓶、球形冷凝管這些裝置學生并不陌生,現已從習題中遷移到教材里,這種變化反映出新教材對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加大。
2.實驗操作可視化
化學實驗很多時候需要對物質進行分離和提純,新教材將部分實驗操作融入章節內容或微項目中。必修2第31頁萃取分液操作示意圖;第32頁反萃取操作的詮釋;第118頁蒸餾實驗裝置示意圖。有機化學基礎第95頁反應回流裝置,蒸餾裝置;第124頁分離、提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這些實驗操作都是新增內容,體現新教材對實驗操作的重視性,也就要求教師加大實驗操作教學的力度。
3.增加學生必做實驗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各有9個學生必做實驗,詳見表2、表3。

表2 必修課程學生必做實驗

表3 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生必做實驗
新教材規定的學生必做實驗大多數與舊教材中活動探究的內容保持一致,但也有如下的變化點:
①必修1新增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
②必修2乙醇與乙酸的反應由“觀察·思考”變成學生必做實驗;
③化學反應原理新增制作簡單的燃料電池和簡單的電鍍實驗;
④物質結構與性質簡單配合物的制備是由“觀察·思考”轉變為學生必做實驗;
⑤有機化學基礎新增乙酸乙酯的制備與性質,糖類的性質中蔗糖、纖維素的性質由原來的“觀察·思考”變成學生必做實驗,同時新增葡萄糖、淀粉性質的必做實驗,新增有機化合物中常見官能團的檢驗必做實驗。
新教材增加的必做實驗,體現了對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素養的重視,進一步彰顯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更預示著高考題中實驗考查權重的加大。
圍繞《課程標準》、新教材、新高考的變化點,考前復習仍要回歸教材,以《課程標準》定位為主旨,以新高考命題為主線,采取有效措施,理清航標,實現精準、高效備考。
專題學案應創設合理情境,設計要將主干知識“串點成線”“連線成網”,讓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切記不可“以題帶點”進行復習。在復習中要以精選的教學資源為核心,將高頻考點以“知識+問題”的清單形式呈現給學生,利用每周的固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梳理整合。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復習中仍需進一步強化知識的建模過程。如2020年、2021年山東省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的第15題都是水溶液圖像,這類題需要構建的解題模型:確定橫縱坐標的含義并辯證橫縱坐標之間的關系→確定曲線代表微粒的方法→確定曲線交點的含義以及由曲線交點能求解的問題等。只有明晰解決問題模型的內在本質,才能靈活運用模型解決新情景問題,最終實現“建模—用模—出模”的思維能力發展和素養培育的過程。
新教材注重知識的載體及問題設計的情境化,高考試題更是以“日常生活情境、生產環保情境、學術探索情境、實驗探索情境、化學史實情境”為載體進行考查。2021年山東卷試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有機物為載體進行考查的權重加大,統計如表4所示。

表4 2021年山東省學業水平等級考試以有機物為載體考查內容剖析

續表
通過有機物為載體進行命題,在考查考點的同時又將不同模塊的知識進行融合,使知識形成整體化。因此,在復習時要注重以有機物為載體的新情境試題的選取,預判2022年高考的實驗題是否會以有機物為載體進行命題。
此外,新高考試題考查方式更為靈活化:如2021年山東省學業水平等級考試13題以流程圖的形式考查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17題中和時pH的理論范圍需要根據題意通過識圖進行作答等。因此,選題在注重新情境的同時還要兼顧考查方式的創新性,注重緊跟時代前沿情境的選題,做到無情境不選題,無情境不做題。
為了契合新教材中實驗內容的變化,新高考也加大了對實驗的考查力度。2020年、2021年對實驗的考查都是3個單選題、1個不定項選擇題和1個非選擇題,總分值分別為22分、23分,實驗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針對新高考實驗題的考查特點,在復習中要進一步夯實基礎、攻克實驗教學,做好常見解題模型的儲備,確保實驗題的提分增效。具體如下:
首先,要加大儀器名稱及其作用等必備知識的儲備。要明確常見儀器: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三頸燒瓶、恒壓滴液漏斗、油水分離器、蒸餾燒瓶、酸堿滴定管等儀器的名稱及其作用;明確不同試劑對試劑瓶和瓶塞的要求。
其次,要強化必做實驗步驟的記憶。通過梳理課本必做實驗對應的實驗步驟形成記憶清單,同時應將相關必做實驗的視頻資料發放給學生,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的觀看視頻,對實驗操作過程形成感性認知。
最后,要歸納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答題語言。以2021年第17題為例,制備易水解的物質,學生需要明確其答題規范語言,發生裝置前要有防水裝置,發生裝置后也要防水裝置;若發生裝置的物質與裝置內的空氣反應則反應前需通某氣體排空氣;若反應氣體有污染、產物要排出則反應后也需通氣體;以及尾氣處理裝置、防倒吸裝置等的作用。
總之,對比分析高考實驗題不難發現:知識的考查載體和考查方式在變,但是知識本質是不變的。復習中必須夯實基礎,明確裝置作用和實驗操作過程,將解題模型內化吸收,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只有深入研究高考試題,才能精準預判高考變化趨勢,才能在二輪備考中靶心用力。下面以“化學平衡”專題為例,例析對高考試題的分析過程:
1.研判雙向細目表,明確知識點分布
研究各地高考題中考點分布及其考查方式,發現考查內容的共性,預判2022年考查趨勢。下面是研究山東省Ⅰ模、Ⅱ模,以及2020—2021年化學平衡試題發現考查內容共性部分。

表5 山東省化學平衡試題
2.研究高考試題明確考查規律
研究高考題可以發現,試題繼承以往哪些考點,同時會有哪些變化趨勢,研究發現,2021年的試題繼承了2020年試題三平衡體系求平衡常數的情境,發揚創新了平衡常數的計算由濃度平衡常數向物質的量平衡常數轉變,也可以說是繼承了山東省I模的計算。
3.創新解題模型
研究高考題不僅要研究高考題怎么考,更要研究怎么求解。要注重對高考試題解題模型的構建,做到“見招拆招”。2020年第18題平衡常數的計算研討出了三段式法、元素守恒法、忽略無效反應三段式的解題模型,其中三段式法和忽略無效反應的三段式解題模型也可遷移應用于2021年第20題。
4.改編高考試題——體驗高考選拔氛圍
改編高考題不僅能深入研究高考題,而且能實現一題多練,拓展學生的思維,能驅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改編1、改編2是對2021年第20題圖像稍作改編,再讓學生完成題中的問題。

改編1

改編2
總之,考前復習是備戰高考的系統性工程,有很多問題需要進行頂層架構、統籌規劃。科學的考前復習可以提升復習教學的增長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高考結果。只有緊扣《課程標準》、駕馭新教材、研究新高考、實施新舉措,才能切實提升復習的效果,才能為莘莘學子趕赴高考之路掌舵航向、助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