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浩

開展黑土地保護立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經受鳳凰涅槃、破繭重生之后,2021年我國告別千年絕對貧困,“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也為廣大農民獻上了一份深情厚禮,承載歷史使命和農民美好愿望的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
對于剛剛脫貧的農村來說,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便是鄉村振興促進法的應有之義。
作為我國第一部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其不僅與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先后制定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等共同構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石”,確保黨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
作為“大塊頭”的鄉村振興促進法聚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等核心任務,對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作出明確規定,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重要制度、重要機制固定下來,闡明了鄉村振興往哪走、怎么走、跟誰走等重大問題。
特別是在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上,鄉村振興促進法通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并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內容中對保障機制、制度和措施進行了細化。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奔Z食事關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保障糧食安全立法中既專門制定又多面出擊,對糧食安全進行全方位保障。
為糧食安全制定一部專項性法律,在2022年迎來了曙光。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被列入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從法律層面上強政策、提效益、降成本、防風險、計長遠,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全面保障。長著“牙齒”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將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法律在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中也是層出不窮。
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耕地中的大熊貓”迎來專門立法。2021年12月20日,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不設章節,直奔主題,形式簡明,突出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立法“小快靈”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對一個土類進行立法保護,這是立法的創新,也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一個貢獻。
土生萬物,地載萬代。當下中國的改革中,農村土地改革一直是社會公眾關注的一大焦點問題。為了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決定。
農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深化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從法律上穩定和完善了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給廣大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吃下了“定心丸”。通過立法穩定土地制度,使農民把好日子過踏實、過安穩,是新的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送給農民最貼心的禮物。
在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半年多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聯袂完成修改,土地制度變法再次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修法的一大創新是打破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不僅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打開了制度通途,更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立法支撐。而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尊重農民意愿、保障“戶有所居”的種種制度設計,亦處處顯現著以人為本,捍衛農民權益的立法智慧和情懷。
特別是在征地程序方面,事前信息公示、協商及聽證等機制的引入,則使農民真正擁有了征地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話語權,被認為是最大的立法亮點之一。在征地補償方面,以考量未來增值空間、更為合理公平的區片綜合地價,取代原來按土地年產值倍數補償的舊標準,同時農村村民住宅補償、社會保障費等多元補償機制的增設,更是強化了“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立法承諾。
回望近年來的土地立法歷程,全國人大常委會不但扛起了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 億畝耕地紅線的政治責任,又在每一次修法中堅守著“農民利益只做加法不做減法”的為民情懷。由此結出的碩果,一頭連著國家發展大戰略,一頭連著農家日常小日子,成為實實在在的把國家意志變為農民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好種多打糧,劣種苗兒黃。”眾所周知,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除了耕地還有種子。2021年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修改種子法的決定,其中首次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范圍、提高侵權損害賠償標準。

鄉村振興促進法聚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核心任務。
新修改的種子法加強種業科學技術研究,保護植物新品種權,激勵育種原始創新,不僅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更是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演變發展史上的重大標志性事件。如果說,2015年修改種子法,為我國種業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那么2021年的修改,則為我國種業科技自強自立、種源自主可控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在守護糧食安全外,涉農立法也在多面出擊、穩步行進。提高耕地占用稅立法法律層級,完善耕地占用稅制度,增強稅收執法剛性,有利于促進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新修訂的森林法注重與新修正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銜接,重點強化在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建立放活經營權、落實收益權的法律制度,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
修訂動物防疫法,突出兩個“調整”,即動物防疫的方針由原來“預防為主”調整為“預防為主,預防與控制、凈化、消滅相結合”;動物防疫責任由原來主要由政府獸醫機構承擔,調整為構建責任明確、各負其責、各盡其能的防疫責任體系,旨在更加全面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全方位健全動物衛生管理法律制度,推動動物疫病從有效控制向逐步凈化消滅轉變。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最基本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2021年10月19日初次提請審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農產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管控措施,為廣大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負責到底。今年,還將繼續審議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和畜牧法修訂草案。
時光似水,轉眼五年間,國家立法史冊中的“三農”篇已寫下輝煌的篇章。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扛起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緊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馳騁于“三農”立法全面升級的道路,填補空白,加速更新,回應急需,邁出了不負時代使命的法治步履,彰顯出為民本色與熾熱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