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薔

林占熺用菌草培育出鹿角靈芝
1983 年,福建農學院年輕干部林占熺出差到長汀。當地為了種香菇,把能砍的樹都砍了,致富尚未成功,嚴重的水土流失反而加劇了貧窮。在那里,林占熺看到了耕地的沙化、生態的惡化,更看到了由此導致的當地百姓“生活貧化”。憂心忡忡的他忍不住陷入沉思:能不能用草代替木頭?能不能把救窮和修復生態一起解決?
這趟閩西之行,改變了林占熺的人生方向。他辭去福建農學院的行政工作,開始專心研究“以草代木”,一研究就是近40年。其間,他發明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業生產中“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僅“以草代木”栽培香菇一項,全國每年就可以少砍樹2000 萬立方米,其技術發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他率領團隊篩選、培育出48 種菌草植物,能滿足59 種食藥用菌的栽培需求,能用來治理風沙,還能用來發電造紙,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29 項、國家發明專利25 項,被譽為“世界菌草技術之父”;他把菌草技術推廣至全國31 個省500 多個縣區,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國家整體外交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扶貧狀元”“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人民友誼貢獻獎”“中國援外奉獻獎銀獎”等諸多榮譽。2021年,他又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林占熺從事“以草代木”研究后,一切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過去的香菇、木耳、靈芝都是用樹種,沒有用草的。”他索性把農村最常見的秸稈、甘蔗渣、野草都當成了研究材料。沒有研發設備,他就從廢棄自行車上取下鋼線,磨光后作為接種針;從其他實驗室借來試管,用于培育菌種。他還借了5 萬元當研發經費,相當于當時全家年收入的40 多倍,把大家都嚇到了。正在上小學的女兒一臉嚴肅地對他說:“爸爸,你欠了這么多錢,我長大了可不替你還。”
歷經3 年嘔心瀝血的研究,1986 年的一個深夜,實驗室的培養基里長出第一朵香菇,“以草代木”終于取得突破。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林占熺仍激動不已:“我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以后發展菌業,可以不用砍樹了。”
此后,林占熺帶領團隊篩選、培育出多種菌草植物,滿足了不同食藥用菌的栽培需求。一門新的學科——菌草技術就此誕生,即改變傳統的木材生產食用菌方式,采用各種野草、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的綜合性生物新技術。林占熺因此被譽為“菌草之父”。
從1986 年開始,菌草技術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推廣項目和國家星火計劃重中之重項目,被中國扶貧基金會列為科技扶貧首選項目,被福建省列為閩寧對口幫扶、智力援疆、科技援藏、幫扶貴州黔西南項目,取得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1988 年,林占熺赴福建尤溪推廣菌草技術,陸續舉辦了120多期菌草技術免費培訓班,參加聽課的人數近2 萬。有一次,林占熺乘坐的長途客車半路失控翻下山溝,他摔斷了兩根肋骨,不省人事。術后,醫生要求他至少在醫院療養、觀察7 天,但一想到“自己的時間就是農民兄弟的金錢”,他待了4 天就趕緊出院,忍著劇痛又跑到尤溪。
1997 年,林占熺和助手帶著6 箱草種去了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彭陽冬天滴水成冰,晝夜溫差大,他們擔心影響食用菌生長,經常住在半地下室的菇棚里,夜間起來觀察溫度變化。寧夏菌草扶貧技術使1.75 萬戶農戶受益,戶年均增收5000 元以上,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典型扶貧案例。
如今,菌草技術已讓一大批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農民兄弟稱林占熺為致富的“財神爺”,稱菌草為“幸福草”。寧夏有位老人還編了順口溜:“菌草菌草,‘幸福草’,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
在扶貧的同時,林占熺又率領團隊投入到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鹽堿地等研究中,攻克各種難關,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形成菌草生態治理技術體系,并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列為全流域推廣項目。黃河上、中、下游不同類型生態脆弱區都建立了菌草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2013 年4 月,林占熺來到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開展種植菌草固沙防沙研究。這片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八大沙漠之一、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也是全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為氣候惡劣,他們種下的菌草歷經7 次“死而復生”,終于制服流沙。這“神奇草”讓荒漠“長”出綠洲,也讓人們驚喜不已。林占熺卻并未止步,他甚至有了更遠大的目標:種下“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屏障”,讓黃河水早日變清。
1994 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1995年,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將菌草技術列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培訓項目。此后多年,林占熺秉持“發展菌草業、造福全人類”的信念,多次創造性地完成菌草技術援外任務。
1996 年,林占熺團隊遠赴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推廣菌草技術。當地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部落階段,困難重重。林占熺團隊因陋就簡,因地制宜,成功使菌草落地生根。
2017 年,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重點項目。2019 年在聯合國舉辦的菌草技術會議上,時任聯合國大會主席瑪麗亞·費爾南達·埃斯皮諾薩指出:“通過菌草技術,中國給我們講了一個偉大的故事,這個故事現在已經分享到100 多個受益于這一創新的國家。”
林占熺及其團隊先后為106個國家培訓學員7800 多人,并在斐濟、緬甸等13 個國家建立菌草技術培訓示范中心或基地,讓成千上萬農戶受益。在一些國家,菌草被譽為“中國草”,甚至有不少“菌草迷”給兒女命名叫菌草。
年輕時,林占熺長期扎根山區從事菌草研究,長期在貧困地區從事菌草推廣,長期在惡劣環境下從事菌草生態治理。如今,80 歲的他依然在為推廣、改進、應用菌草技術奔波著,操勞著。壯士暮年,雄心不已。他說:“今生今世能做一件對人民有益的事,我滿足了。我愿為菌草獻出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