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紅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寧朔中學,寧夏 青銅峽 751600)
眾所周知,數學成績在高中學科考試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學生在高考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績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容易感覺到吃力,他們雖努力付出,但收到的效果卻難以達到預期值.在此種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應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出發,多做一些新的嘗試,進而讓學生在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科素養與多項學習技能,以更好地為他們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最終讓高中生深刻意識到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較低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較為沉悶,缺乏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不高[1].迫于高考的壓力,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狀態就較為緊張,他們會更希望有較為輕松的課堂氛圍.然而,數學本就是嚴謹性較強、學術性較濃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會更加注重定理的講解、問題的解答,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趣味性較弱.在此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學習的概率會很低.第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仍舊存在偏差,學生主體地位并未得到有力凸顯.在以往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去學習,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習慣與能力.第三,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另外,高中生也會出于提高整體分數的考慮,會在容易提分的學科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很多學生花費較多時間學習數學并不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在此種情況下,他們在進行數學學習時,也難免會有敷衍、應付的心態.
一個簡單的概念并不能夠完全描述出核心素養的真實內涵,而是需要高中生通過日常學習與生活,進而形成綜合素養與多種技能意識.該素質理念具體有以下兩點內容:一個為先天性自我思考問題的思維意識;另一個是經過后天鍛煉,進一步在各種環境之下逐漸養成的良好品質與優質習慣.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數學課程內容時,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引導和教育,從而讓學生學會將自己所掌握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以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既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數學探究水平,又可以優化他們的數學課程素養.在該環節中,教師還可以讓數學學科素養植根到學生的心底,從而使教師順利達到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可見,數學綜合素養在高中授課環節當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作用.
高中階段的學科素質,其主要是為了培養出更多優質的人才,進而使得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最終可以使學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技能以及知識探究能力.針對此,教師要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方法、學科思維的掌握過程中,進一步學會正確解決數學問題,這也是學生形成探究數學本質、挖掘數學知識的良好品質的關鍵.除此之外,在高中授課環節當中,綜合素質的養成對高中生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它不但是學生高考中必考的內容,而且還是優化他們思維技能、分析技能的關鍵途徑.所以,教師要在高中數學教學環節,將推動高中生全面發展作為工作重心,從而為其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做鋪墊.
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有眾多數學概念以及定義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同時,學生掌握這些數學概念可以使其不斷提升學科素養.另外,教師在講述某一個數學知識點時,如果學生出現了理解不到位的情況,這將會對他們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影響,從而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為此,學生只有形成了基礎的核心素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水平,從而幫助他們掌握眾多的數學抽象概念.
高中數學當中的運算具體指的是,學生在搞清運算對象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運算規則來解決系列數學問題.其中包括的素質內容有理解運算對象、掌握計算規則、探索運算方向、求解運算答案等.對此,教師需要在數學運算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更多的數學技能以及思維意識.另外,高中數學課堂是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學習技能以及思維智力形成的關鍵途徑,同樣也是優化其學科素養的重要課程,高中生只有將數學運算能力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凸顯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最終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嚴謹求實的數學學習理念.
高中生在數學課程學習環節中形成了核心素養,還有助于形成數學分析技能.分析能力作為高中生所必備的學習技能之一,其主要體現在數學定義關系的分析、數學知識的聯系等眾多方面.學生通過分析數學課程的概念、關系、條件等內容,從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構建出一個解題框架,最終有效提升自己的數學分析技能.
高中生的學科素養形成與其定義的提出相一致,并不是先天就具備充足的,而是經過了各種階段以及不同時間的鍛煉與學習,進而逐漸形成的.在不相同的時間段中,高中生所收獲的學習成果與認知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它們經過了緩慢且持續的上升,進一步得到發展與完善.并且,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比較漫長的,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科素質,離不開對學生日常的鍛煉以及認知能力的優化.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時候,應當針對學生的每個不同階段認知情況展開培育,從而在遵循核心素養階段性的同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核心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和以往的數學教學不同,其定義的提出無異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創新數學課程教學.在核心素養這一理念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還應該針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等給予全面的注重.在這一基礎上,學生不但可以清晰認識到自己學習環節中的不足,而且還能夠將多個閃光點凸顯出來,進而收獲教師的贊揚,并在不斷培養與鍛煉的過程中,實現綜合性發展.對此,教師遵循核心素養的主體性特征,也正是學生充分體現其主體性的時刻,學生的天性被釋放出來之后,他們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科素養,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同時還包括他們在課堂環節中的學習體驗、感悟以及反思.為此,教師要在未來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從多個方面出發,最終讓學生得到綜合的發展.
1.構建教學情境
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構建相應的學習情境,容易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轉換到學習角色中.同時,教學情境的構建,還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持續集中到數學學習上[2].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的理解會更為深刻,他們在進行實際的習題練習時也會更為積極.
例如,在講授高中人教A版必修1“對數函數”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史中與對數有關的內容、資料,有選擇性地呈現到學生眼前,使學生在了解到數學史趣味性的同時,掌握對數的知識概念.教師可以按照“研究對數的時間順序”來展開教學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對數的概念.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兩組數據:
0,1,2,3,4,5,6,7……
1,2,4,8,16,32,64,128……
引導學生觀察、總結數據中所蘊含的規律,鼓勵學生對納皮爾的發現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給出簡化算法.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當學生對對數概念沒有準確的認知時,用特殊的數字引導學生尋找規律,再鼓勵學生將之運用到簡化計算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對數在復雜計算中的價值.
2.設計問題引導
設計問題引導,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將教學的主要內容,編入幾個問題中,鼓勵學生通過分析問題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與其他的教學環節相比,這樣的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強,學生在探究、討論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內容也更為豐富、牢固.
例如,在學習高中人教A版必修1“對數函數”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教學.在上課之初為學生出示幾組數據,要求學生在不借助計算器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計算,數據如下:
在大多數學生有了計算結果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在計算時的感受是怎樣的?計算量是不是很大?科學家在計算時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大家知道他們是怎么解決的嗎?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數學史,讓學生明白對數這一概念被提出的必要性.同時,數學史中有很多典型的例題,教師可以從數學史問題著手,鼓勵學生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數學奧秘.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進而努力去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知識的內涵.
1.開展游戲競賽
高中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習壓力自然也會更大,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放松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態,讓課堂充滿活力[3].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競賽小游戲,使學生既能夠體驗到競賽的樂趣,又能夠在開展競賽的過程中掌握數學學習內容.
例如,在學習高中人教A版必修1“指數函數”一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掌握指數函數的基本概念,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教學:第一,鼓勵學生進行折紙游戲競賽,引導學生探究對折次數和折紙層數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可以增加問題難度,引導學生探究對折次數同折后紙張面積之間的關系.第二,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莊子·天下篇》中的小故事,鼓勵學生探究文章中所提到的數據之間的函數關系.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在這一環節增加“積分”的競賽游戲,答對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第三,在學生對指數函數概念已經有了了解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幾組函數,要求學生依次判斷是否是指數函數.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指數函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指數函數與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之間的區別,使學生的基礎知識更為牢固.另外,分析指數函數圖像是學習指數函數的重要方式,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學習指數函數.
2.組織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將課堂直接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學習中有絕對的主導權與選擇權,他們獨立思考、學習的空間有明顯的擴大.在此種環境下,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概率會顯著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會有深層次的進步.

①在繪制的函數圖像中,當a比1大時,圖像的走勢是怎樣的?在a的值介于0和1之間時,圖像的走勢又是怎樣的?兩種情況之間的差異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②在繪制的函數圖像中,有哪些函數圖像是關于縱軸對稱的?
③通過觀察學習,函數圖像在哪個象限中能夠滿足“底大圖高”的特點?
④繪制的函數圖像在經過點(0,1)時會有怎樣的變化?

圖1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繪制函數圖像,探討函數圖像的特征與變化,能夠深刻認識到各個函數之間的不同,將學生的能力提升到嚴格的推理層面上來.
1.布置線上作業
在信息化教學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環節,學生也能夠在課下的復習環節進行“一對一”學習.換言之,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來布置線上作業,鼓勵學生在線上進行鞏固學習[4].線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弱點或是興趣點來進行延伸練習,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講授高中人教A版必修1“冪函數”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線上布置不同的情境作業,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著手,來對新知識進行復習.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幾組函數解析式,要求學生在線上進行解答,如下:
①若一個正方形的邊長為x,那么該正方形的面積y應怎樣表示?
②若x是正方體的棱長,那么這個正方體的體積y該怎樣表示?
③若x是正方形的面積,那么其邊長y又怎樣表示?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函數解析式的共同特征,并依次判斷是不是指數函數.另外,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學習平臺,將題目中提到的函數解析式,寫成指數冪形式,并制作成小視頻分享給學生.線上復習教學不僅給予了學生彌補自身學習弱點的機會,也為學生精進自己的數學能力提供了平臺,學生的學習方式、地點也不再局限于面對面課堂授課上.
2.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投入實際生活中,在檢驗數學知識真實性的同時,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復習環節的實踐活動并不局限于習題練習,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小游戲.在開展活動時,教師應從學生熟知的內容著手.
例如,在講授高中人教A版必修1“集合”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畫集合知識的樹狀圖,若是將“集合”作為樹干,其應該有三個分支,一個是“集合的概念”,另一個是“集合的表示方法”,最后一個是“集合與集合的關系”.在劃分出這三個分支后,教師可以將所有的學生分為三個不同的大組,每個組的成員都會有與組別對應的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實踐合作補全小分支的內容.劃分到“集合的概念”小組的學生,需要總結相關的內容,學生通過探討可以明曉:這部分內容包含“分類”和“元素的性質”兩個板塊,每個板塊又有不同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看似簡單,但卻是學生掌握集合知識的重要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復習教學進行合理、科學的計劃,使學生能夠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集合知識體系.
總的來說,高中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容易感覺到吃力,他們的學習水平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若是想走出這樣的教學困境,拔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就應該在數學教學環節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利用科學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教師應認清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做好組織引導工作,將課堂交到學生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