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方,何康伯,蔣曉松,林高
[1.珠海市斗門區僑立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斗門醫院) 外一科,廣東 珠海 519125;2.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 外一科,廣東 珠海 519015]
腸粘連是指腸管、腸管間、腹膜及臟器出現異常粘連,常發生于手術后。輕度腸粘連可在餐后發生輕微腹部脹痛,而重度腸粘連不僅會出現腹部脹痛,還會出現進食后反復嘔吐、腹部停止排氣和大便干燥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1-3]。膽囊疾病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膽囊炎和膽囊管結石等,手術切除病變膽囊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但患者術后腸道功能受到損傷,極易發生腸粘連,特別是開腹手術,操作過程中腸管暴露時間較長,受到外界刺激后,腸道局部干燥、缺血,腸黏膜更易損傷,是導致腸粘連的主要原因,發生率高達60.0%以上[4-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手術過程中視野清晰,且不需暴露腸管,可降低腸粘連的發生率,但是其在膽囊切除術中對腸粘連的影響存在較大爭議[6-7]。本研究對膽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旨在探索腹腔鏡對膽囊切除術后腸粘連的影響,為降低患者術后腸粘連發生率奠定基礎。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7月本院63 例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n=32)和觀察組(n=31)。對照組行開腹膽囊切除術,觀察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觀察組中,男12 例,女19 例;年齡53~75 歲,平均(67.2±8.3)歲;病程1~7年,平均(3.8±1.9)年;手術原因:膽囊息肉8例,結石性膽囊炎17例,非結石性膽囊炎6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8 例;年齡52~76 歲,平均(66.8±7.3)歲;病程1~6年,平均(3.7±1.8)年;手術原因:膽囊息肉7 例,結石性膽囊炎18例,非結石性膽囊炎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行膽囊切除術者;膽囊良性病變者;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已了解研究基本過程且愿意配合完成者。排除標準:膽囊腫瘤及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膽囊疾病合并化膿、穿孔者;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本研究中患者選擇為非隨機,在告知患者開腹與腹腔鏡的可選擇性后,由患者及其家屬選擇手術方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1 觀察組 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以靜脈聯合氣管插管方式給予全身麻醉。嚴格消毒腹部后,于臍下1 cm 開一1 cm 的弧形切口,置入10 mm Trocar,仔細觀察患者腹腔內臟器情況,然后于劍突部位置入主操作10 mm Trocar,于患者右側鎖骨中線及右側腋中線部位置入5 mm Trocar 作為輔助操作孔;將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切斷后,取出膽囊,關閉氣腹,縫合腹部切口。
1.2.2 對照組 行開腹膽囊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以持續硬膜外阻滯或靜脈聯合氣管插管方式給予全身麻醉。嚴格消毒腹部后,在右肋緣下開一4 cm左右的斜切口,探查患者腹腔內臟器情況,并切除膽囊。
1.3.1 臨床指標 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術后疼痛評分。其中,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
1.3.2 炎癥因子水平 包括血清C 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 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均采用酶聯免疫方法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信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3 并發癥 包括切口感染、出血、惡心、嘔吐和膽瘺等。
1.3.4 術后腸粘連發生率 在術后3個月計算患者腸粘連發生率。腸粘連診斷方法[8]:患者術后3 d 無肛門排氣,進食后出現反復嘔吐;腹部出現持續性隱痛,可伴腹部隆起;腹部立位X 線檢查顯示腸管出現局部擴張,存在積氣、積液,腸壁粘連在一起。
選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應用Pearson 相關系數分析炎癥因子與術后粘連的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56.7±8.3)和(82.6±9.4)min、(22.5±2.3) 和 (35.6±4.3) h、(13.2±5.7) 和(19.1±6.8) h],術后VAS 低于對照組[(7.6±0.3)和(9.2±0.5)分],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術前,觀察組血清CRP 和PCT 與對照組比較[(6.5±1.2) 和(6.6±1.3) mg/L,(4.2±0.9) 和(4.3±1.0)μg/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d,觀察組血清CRP 和PCT 明顯低于對照組[(11.3±3.6) 和(26.7±6.5) mg/L,(5.5±1.3) 和(6.4±2.5)μg/L],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images/BZ_53_235_2846_2243_3204.png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images/BZ_54_235_554_2243_983.png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術后3 個月,觀察組腸粘連發生率為12.9%(4/3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1%(9/32),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7,P<0.05)。
術后CRP 和PCT 水平與腸粘連發生率存在明顯正相關性。見表5。

表5 炎癥因子與術后粘連的相關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postoperative adhesions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外科常見的腹部手術。但手術會對患者腸道功能造成影響,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導致腸粘連發生,甚至引發腸梗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8-10]。目前,膽囊切除術主要有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手術過程均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刺激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使患者體內炎癥因子表達水平升高,還會誘發激素變化等[11-13]。傳統的開腹手術,視野暴露充分,但對患者創傷較大,整個手術過程胃腸道均會暴露在空氣中,容易造成腸道充血,進而影響胃腸功能恢復[14-15]。另外,由于傷口較大,縫合與止血范圍較大,腸粘連發生的概率超過60.0%。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開腹手術明顯減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但是由于手術醫生操作水平、患者選擇和個體差異等原因,腸粘連的發生率具有較大爭議[16]。
為降低膽囊切除術后腸粘連的發生率,本研究對63例膽囊疾病患者分別行開腹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臨床指標、炎癥因子、并發癥和腸粘連發生率進行評估,充分探討腹腔鏡對膽囊切除患者腸粘連發生率的影響,并對發生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腹腔鏡膽囊切除的手術時間較短,患者疼痛較輕,可早期下床活動,促進了肛門排氣和腸鳴音恢復,為降低腸粘連發生率奠定了基礎。另外,患者是否能堅持下床活動、增加胃腸蠕動等,也對腸粘連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17]。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兩種手術方式均會引起炎癥反應,但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刺激更小。分析原因可能是: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創傷小,患者的心理壓力也較小,且疼痛輕,患者能夠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身體恢復。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和腸粘連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明顯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腸粘連發生率。考慮原因為:腹腔鏡對患者的創傷較小,患者就會愿意配合術后多活動,心理狀態也較平穩,可早期恢復,從而降低了腸粘連發生率[18]。本研究還發現,術后炎癥因子CRP 和PCT 水平與腸粘連發生率存在明顯正相關。這說明:炎癥因子CRP 和PCT 水平對膽囊切除術腸粘連發生率也具有較大影響,可作為早期診斷的標志物。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指標,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并發癥發生率和腸粘連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