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王 燚,張婷婷,林 波,薛麗君
(1.四川省德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德陽 618000;2.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德陽 618000)

腹瀉是常見的仔豬疾病,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據某市對轄區內發生過仔豬腹瀉或疑似腹瀉的10 個養殖場(戶)的調查,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有大腸桿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
大腸桿菌為豬消化道常在菌。哺乳期由于母源抗體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腸桿菌的繁殖,仔豬一般不感染大腸桿菌。當仔豬斷奶時,對飼料營養物質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質在腸道后段腐敗發酵增多,加上母源抗體供應中斷,故易感染大腸桿菌而腹瀉。同時斷奶應激還會引起仔豬抗病力下降,這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條件。大腸桿菌感染可引起仔豬黃、白痢,控制病原性大腸桿菌感染是防止仔豬腹瀉的重點。
對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腹瀉,應采取防重于治的對策,母豬可于產前用大腸桿菌多價滅活苗免疫,保證初乳中有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仔豬斷奶后抗體水平降低,感染率上升,此時,要做好飼養管理,合理調制飼料,并做好仔豬防寒保暖工作。防治大腸桿菌病的同時,對仔豬副傷寒也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發病仔豬應選用敏感性較高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本次調查發現引起仔豬腹瀉的病毒病為傳染性胃腸炎,其為繼大腸桿菌的第二大病原。有研究表明10 日齡內仔豬患傳染性胃腸炎的病死率達50%~100%,該病一般多發于冬春兩季。
冬春兩季要做好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加強仔豬飼養管理,避免應激。發病豬場應采取包括嚴格消毒、隔離,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避免重復感染等綜合性措施,避免高病死率。
引起仔豬腹瀉的除病原性因素外,還有生理性因素、飼料因素、應激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在防控這些因素引起的腹瀉時,應根據本地本場情況,因時、因地制定綜合措施。發病最初階段要規范飼養管理,加強防疫,病死豬要及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