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金 超,魏婷婷,沈峻宇,何 玉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皮膚病是寵物的常見疾病,而真菌性皮膚病占皮膚病的比率最高。寵物真菌性皮膚病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其病原主要有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毛癬菌。
真菌性皮膚病稱為癬,多發于犬貓的面部、背部、腹股溝、耳朵及趾爪等部位。感染犬貓脫毛、瘙癢,皮膚有丘疹,產生皮屑。發病初期病變部位斷毛,并有不同程度的紅斑或皮屑,發病中后期脫毛區擴大,感染中心愈合結痂,形成不同程度的煙灰樣脫皮。
2.1 伍德氏燈檢查 在暗室中將伍德氏燈開啟預熱5 min 后,將燈光對準患部(距離5~10 cm)觀察是否有熒光反應,有熒光反應則為陽性,無熒光反應則為陰性。
2.2 鏡檢 剪取病變部位毛發,置于載玻片上,滴加液體石蠟或10% NaOH溶液,用酒精燈輕微處理病料,加蓋蓋玻片后,于顯微鏡下觀察毛發形態及有無真菌孢子。真菌感染的毛發表皮鱗片松散、有缺失,呈朽木狀變化。
2.3 真菌培養 取患部毛發、皮屑接種于皮膚癬菌培養基(DTM)或沙氏培養基上,于25 ℃培養,如為真菌感染可使DTM變紅,也可根據沙氏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和顏色等進行鑒定。犬小孢子菌表面光滑,呈毛狀或白色細絲狀,背面呈黃褐色,鏡檢可見大分生孢子,多呈線狀排列,孢子外觀呈梭形,表面粗糙;須毛癬菌菌落表面粗糙,呈粉狀或白色毛狀,背面呈黃色,鏡檢可見孢子呈簇狀分布,菌絲末端有螺旋狀菌絲;石膏樣小孢子菌菌落呈白色或淡黃色,正面可見許多淡黃色同心圓,邊緣不整齊,背部呈米黃色,鏡檢孢子呈梭形或橢圓形,無柄狀著絲生長結構。
3.1 預防 預防真菌性皮膚病應保持犬貓生活環境溫度和濕度適宜,定時對犬貓的玩具、窩、餐具進行清洗、消毒。注意犬貓營養的搭配,提高其免疫力,并定期進行病原排查。
3.2 治療 對輕度感染病例,可將患部周圍被毛剃去后,局部使用抗真菌藥,如1%特比萘芬乳劑、2%酮康唑乳劑,每天1~2 次,直至病灶消除,也可選用含有多種有效成分的藥浴制劑皮特芬噴劑、維克派奧潔進行藥浴。對全身性感染病例,可口服微粒灰黃霉素,用量10 mg∕kg,注意灰黃霉素可導致胎兒畸形,此外還可使用抗真菌1 號、抗真菌2 號、安膚哆等藥品。使用外用藥時犬貓應戴伊麗莎白項圈,防止舔食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