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飛,王 帥,張 永,宋燕山,牛丙震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淄博供電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
環網柜因其體積小、結構緊湊、進出線靈活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城市配電網,其設備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用戶供電可靠性[1-2]。環網柜內部空間狹小,大負荷長時間運行時,受環境溫度和接頭發熱的影響,設備溫度易升高。此外,對于北方工業城市,還存在粉塵污染,環網柜受環境污穢影響,可能導致絕緣水平下降,發生局部放電擊穿等小故障,若不及時處理極易導致故障擴大引發安全事故[3]。傳統的電力設備人工定期巡檢模式,費時費力且難以及時準確發現故障隱患,已無法滿足數量持續增長的環網柜精益運維的需要。
物聯網技術通過感知層的延伸[4],基于狀態感知和執行控制端設備,通過邊緣計算就地評估設備狀態,可實現環網柜故障點快速精準的鎖定,并與站內保護裝置相配合,實現就地故障自愈,滿足供電安全和高供電可靠性的需要;同時,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歷史數據和實時運行狀態綜合處理,實現環網柜健康狀態的動態評估,達到提前預警的效果。
近年來,某供電公司作為配電物聯網技術試點和示范應用單位,積極探索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環網柜、基于邊緣計算[5]的智能終端等中壓配電物聯網關鍵技術,并結合工程現場開展實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說明了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環網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某典型重工業地區,轄區內配電線路復雜,粉塵污染嚴重,電氣設備長期受環境污穢影響,易造成內部絕緣能力下降,存在擊穿放電的風險[6]。經研究分析,現有配電線路及設備問題有以下方面。
1)環網柜內加熱、排氣、除濕等輔助裝置長期處于運轉狀態,由于缺乏統一的管控,一旦裝置損壞停運難以及時發現,易造成環網箱內環境調節失控,影響設備安全運行,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甚至直接引發故障。
2)線路發生短路故障后,通過出線開關重合閘嘗試恢復供電,存在對故障點重復沖擊的問題,嚴重時可能引發故障點起火,導致事故擴大。
3)定期由人工進行的環網柜局部放電帶電檢測,受人員技術水平差異、放電信號不穩定、檢測周期間隔長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及時發現設備隱患,一旦情況惡化將直接引發故障。
4)電纜線路大量應用集中式饋線自動化模式,自愈過程依賴于穩定的通信通道和二遙動作型“看門狗”開關可靠動作,自愈時間一般為3~5 min,已逐漸無法滿足高可靠性區域的供電需求,亟須進一步減少故障自愈時間。
為解決上述問題,依托某配電線路,基于物聯網技術將原有環網柜升級改造為智能環網柜,通過設備狀態在線感知、就地邊緣計算分析處理和云邊協同優化控制,實現設備健康狀態在線評估、隱患提前預警和故障快速處置。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環網柜系統架構自下而上分為4 層,分別為終端感知層(端)、邊緣計算層(邊)、網絡傳輸層(管)和平臺應用層(云),如圖1所示。

圖1 整體架構示意
終端感知層主要包括二次終端和傳感器,實現環網柜運行狀態、設備狀態和環境量的監測和控制。環網柜一次設備、二次設備采用一體化設計,系統考慮整套設備一、二次設備間的接口匹配性,可增強二次終端設備的兼容性、擴展性、互換性,降低現場安裝施工及調試維護強度,并可有效避免因一、二側壽命不匹配所導致的設備利用率低及資源浪費問題。
環網柜中所有的終端感知單元均采用標準化接口和模塊化設計,便于安裝和后期更換維護,滿足一體化、小型化、模塊化、就地互換化的需求。從功能應用角度,環網柜集成多種智能傳感器,如圖2 所示,具備環網箱外部溫度監測、煙感監測、浸水監測,環網箱內溫濕度監測、局部放電監測,各間隔電纜頭溫度、煙霧、濕度、水位、局部放電監測等功能,實現環網柜設備狀態的全面感知,滿足設備健康狀態評估、故障快速處置的需要,為環網柜故障分析預警及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圖2 終端硬件配置示意
邊緣計算層是物聯網環網柜就地處理的核心,由物聯管理單元實現,包括物聯硬件層、操作系統層和應用層3部分,如圖3所示。

圖3 邊緣計算架構圖
物聯管理單元的應用層微應用APP 可根據需求定制開發,實現邊緣計算功能,并與平臺應用層交互數據處理結果,避免大量數據實時上傳,以獲得更快的響應速度,大幅提升處理效率,實現實時可控在控。例如,對于環境監測功能,通過配置環境調節APP,在數據超限時通過本地邊緣計算層啟動相應的加熱、除濕、排氣等裝置,并向云主站發送研判及指令執行情況,數據超限期間持續向主站推送相應環境量值,直至異常值降至正常范圍內。云主站同時向供電服務指揮系統推送預警信息及相應監測數據,派發主動運檢任務單,運維人員根據各監測點的數據,可分析出哪個間隔出現密封不良、絕緣能力下降等問題,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消缺工作。消缺成效以環網箱間隔監測數據變化為評價依據,實現根本性的閉環管控。
在網絡傳輸層方面,集成專網/公網通信設備,云-邊應用MQTT 協議[7]、邊-端應用CoAP 協議[8],滿足本地和遠程通信需求,如圖4所示。

圖4 網絡傳輸層示意
本地通信組網方面,為了滿足終端感知延伸層和邊緣計算節點間暢通、高效、低消耗的通信,環網柜局放、機械特性、濕機等采用RS485 通信交互,電纜頭測溫采用就地微功率無線;各單元式數據傳輸單元(Data Transfer Unit,DTU)采用以太網接入交換機,實現本地快速數據交換,并經光設備與相鄰環網柜單元式DTU 進行快速數據交換。遠程通信組網方面,配電設備物聯管理單元串聯以太網加密盒子,按中壓配電全數據加密要求處理后,接入以太網無源光網絡(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通信設備系統,通過光纖網接入配電自動化系統;配電設備物聯管理單元采用4G LTE[9],按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網絡安全防護體系進行加密后,接入省公司主站。
在平臺應用層方面,基于云架構[10],集成IoT 平臺,滿足微服務微應用需求。通過算力支撐、數據加工完成對數據的分析管理工作,并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機構動作特性分析評估,電纜頭測溫與健康評估,局放監測與健康評估,饋線同期線損監測與異常預警,為設備狀態檢修提供可靠性決策,如圖5所示。

圖5 環網柜狀態評估示意
當物聯網化環網柜發生故障時,系統提供故障前狀態數據,結合歷史故障、缺陷、隱患等信息,拓撲圖分析的故障范圍,為故障快速定位提供支撐。故障搶修時,通過移動終端掃描,結合電網資產中心、資源中心獲取設備基礎情況,并上傳搶修進度至系統。搶修結束后,搶修人員上傳檢修結果,各高級分析應用根據統一數據模型,獲取數據,開展后續高級分析。
為滿足配電網高供電可靠性要求,基于物聯網化環網柜,應用物聯網邊緣計算就地處理,設計分布式饋線自動化故障處理模式,選擇相鄰智能終端之間,通過光纖以太網交換、處理線路區段兩側的故障電流的相位信息,識別故障區段,應用光纖差動保護原理[11],直接跳開故障區段兩側斷路器切除故障,使非故障區段用戶的供電不受影響,實現故障快速自愈。忽略故障電流傳播時間,可認為故障回路上所有終端同時檢測到故障電流,以終端檢測到故障電流的起始時刻作為時間參考點,可實現分布式終端的同步相量測量。
如圖6 所示,物聯網化環網柜邊緣計算終端通過智能感知狀態傳感器,實時采集線路電流數據,一旦發生線路故障,能及時采集故障信息,將故障信號上傳并啟動分布式邏輯功能,邊緣計算終端進行故障定位,并啟動光纖差動分布式策略[12]隔離故障,若隔離失敗則啟動站內保護跳閘。故障點相鄰的邊緣計算終端向主站推送故障研判結果、動作執行結果和故障錄波波形,主站將故障區間和自愈全過程信息展示給調度員和配網搶修人員。

圖6 基于邊緣計算的分布式饋線自動化故障處理邏輯
以圖7所示線路為例,其典型的故障處理過程如下。

圖7 線路接線示意
1)F1位置發生開關站間線路故障時,CB1跳閘,開關1-1 失壓分閘閉鎖,啟動網絡備自投功能,聯絡開關3-1自動合上,快速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
2)F2 位置發生開關站間線路故障時,則CB1 保護告警,啟動光纖縱差保護動作,開關1-2 和2-1 同時跳閘,系統啟動網絡備自投功能,聯絡開關3-1 自動合閘,快速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
3)F3 位置發生開關站母線故障時,則CB1 保護告警,母差保護動作,開關2-1和2-2同時跳閘,系統啟動網絡備自投功能,聯絡開關3-1 自動合上,快速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
4)F4 位置發生分支用戶故障時,則開關2-3 過流/速斷保護動作跳閘,直接分閘就地切除故障。若發生拒動同3)處理。
基于物聯網技術設計的智能環網柜進行試點應用,形成在線監測預警應用平臺如圖8 所示,應用效果如下。

圖8 平臺應用示意
1)實現對環網柜機構動作特性分析評估,配電設備物聯管理單元預置標準動作特性模型,并通信采集各間隔機構整組動作特性數據,就地多間隔、多維度、多數據對比分析,評價環網柜動作遲滯偏差值、歷史偏差曲線、超限告警,主動或突變上送。通過邊云協同服務獲得整條饋線光差保護間隔動作特性數據,自舉自身特性指標與饋線上其他環網柜的動作偏差曲線、超限告警。
2)實現對環網柜電纜頭測溫與健康評估,配電設備物聯管理單元預置電纜頭電流-溫差比標準模型,并通信采集電纜頭實時溫度、負荷電流,參比環境溫度,就地多間隔、多維度、多數據分析,設置偏離告警范圍,定時或突變上報評價結果。
3)實現對環網柜局放監測與健康評估,配電設備物聯管理單元通信采集各間隔局放傳感器數據,本地存儲各間隔數據,就地分析間隔自身局放發展趨勢,并對比其他間隔局部放電發展趨勢,形成統計對比數據、個體突發越限記錄,定時或突變上送(含數據、事件)。
4)實現線路及環網柜故障就地快速自愈,應用物聯管理單元邊緣計算技術,基于光纖差動保護原理,提出分布式饋線自動化處理策略,實現故障就地快速自愈。
5)實現對饋線同期線損監測與異常預警,基于各環網柜同步對時,分析電能凍結數據、實時電氣量數據,統計分析饋線各段線損情況,線損異常主動告警。
經過試點應用,基于多維的數據采集與快速處理,在故障發生前,可對箱內設備、電纜終端的絕緣水平等進行全面評估,缺陷發現及時率可達到99%以上,形成完全閉環、評價直觀的消缺消隱閉環管理體系,由被動搶修轉變為自動調節、主動運維。故障發生前狀態可追溯并可全面分析;故障發生后,短路與接地故障自動隔離成功率大于95%,潛伏性故障檢測成功率大于95%,故障測距誤差小于30 m。
隨著城區配電化建設和電纜化率的提升,環網柜的應用規模正快速增長。現有環網柜人工定期巡視和帶電檢測方式,已無法滿足配電網精益化運維的需要。物聯網技術的興起為環網柜的設計、運行和運維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環網柜系統,可實現環網柜機構動作特性分析評估、環網柜電纜頭測溫與健康評估、環網柜局部放電監測與健康評估、故障就地快速處置、饋線同期線損監測與異常預警等功能,提高了環網柜運維效率和供電可靠性,實現配電網資源配置優化與效率效益的提升。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環網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提出的設計方案和工程應用情況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