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國
(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1)
水庫工程位于梅江河二級支流的溶溪河上,以農業灌溉為主,鄉鎮飲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設計庫水位451.50 m,總庫容2 149×104m3。
溶溪河總體流向NE向,與巖層走向大致相同,為縱向河谷。水庫由溶溪河主庫和茅坡溪支庫組成,回水長度分別約6.5 km,3.0 km;屬巖溶—侵蝕低山地貌,多呈“U”型谷。出露可溶巖有奧陶系下統紅花園組(O1h)、桐梓組(O1t),寒武系上統毛田組(∈3m)、后壩組(∈3h),中統平井組(∈2p)、高臺組(∈2g)及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1q)之灰巖、白云巖夾少量灰質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等,非可溶巖為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S1ln)、奧陶系上統澗草溝組(O3j)及五峰組(O3w)之泥巖、頁巖夾泥灰巖、砂巖等和奧陶系下統大灣組(O1d)之泥灰巖、頁巖夾粉砂巖等,均呈NE-SW向沿構造線呈條帶狀展布(水庫區巖溶水文地質圖見圖1)。構造上位于雞公嶺背斜南東翼、平陽蓋向斜北西翼,總體為一單斜構造,巖層產狀N40°~60°E/SE∠40°~60°,庫盆內無斷裂構造分布。

主要發育溶溝、溶槽、溶穴、溶隙、洼地、落水洞、溶洞、暗河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形態。
工區巖溶水以石灰巖溶蝕作用最強,次為白云巖類。碳酸鹽類巖溶水為地下水主要類型,大多呈股狀;白云巖、碎屑巖的巖溶不發育,地下水多為巖溶裂隙水。調查常年性泉水點50個,一般流量0.1 L/s~1.5 L/s,最大S152,S153暗河泉6 m3/s~7 m3/s;季節性泉水點35個,一般流量0.01 L/s~1.0 L/s,最大流量2.0 L/s。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補給,以泉的形式出露并排泄于河谷。
1)從泉點流量動態變化來看,季節變化明顯。
2)平面分布上,泉點出露受地層巖性及構造控制。在灰巖、白云巖中泉水點分布較多,特別是在透水巖層與非透水巖層接觸帶,泉水分布較廣。
3)垂直分布上,泉點受巖溶發育影響,高程560 m以下和河流兩側泉點分布較集中,也是水平巖溶(溶洞、暗河出口)較發育地帶。
4)調查常年性泉水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河流兩岸及洼地兩側,溶溪河為最低侵蝕基準面,反映出河谷水動力條件為補給型。
在巖溶發育諸多因素中,地層巖性是基礎,地質構造是主導,而水動力條件是決定因素。巖性和地質構造的差異控制巖溶發育強度、深度及其分布,而巖溶發育程度、形式又直接影響到巖溶水富集。因此具明顯不均一性。
1)不同地層與巖性組合,巖溶發育強度具明顯差異性。石灰巖類可溶性大于白云巖類和泥質灰巖類。
2)巖溶發育方向受構造控制。庫區巖溶發育方向主要受NE向構造控制,與主構造線方向一致。
3)巖溶發育具階段性。庫區內溶洞及巖溶泉發育可分兩層:第一層相當于烏江Ⅲ期的Ⅲ-1巖溶亞期,高程對應Ⅱ級階地或以上(高出河水位20 m~200 m)。第二層相當于烏江Ⅲ期的Ⅲ-2巖溶亞期,高程對應Ⅰ級階地(高出河水位3 m~10 m),該時期巖溶發育逐漸減弱巖溶分布高程示意圖見圖2。
4)巖溶發育具不均一性。順層面或構造線方向地下水力聯系較好,巖溶發育較強烈,而切層方向地下水力聯系差,巖溶發育弱。

根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特點、巖溶發育強度、泉水點分布和流量及滲漏形式等特征,水庫區巖溶水文地質區劃見表1。
據平面地質測繪、物探、勘探等揭示,水庫區具以下特征:1)無大的地質構造;2)地層連續,無缺失,地層間整合接觸,無古風化殼存在;3)補給型河流;4)無單薄分水嶺存在;5)高程420.0 m以上為中等巖溶發育區,400 m~420 m為弱巖溶發育區。因此水庫區總體上向庫周滲漏的可能性較小。
水庫蓄水后可能存在沿巖層走向方向的左、右壩肩兩岸岸坡向下游低鄰谷的滲漏問題:1)左岸支庫茅坡溪庫水向下游低鄰谷溶溪河、梅家溝、薄道溝的滲漏問題;2)右岸主庫庫水沿奧陶系中統可溶巖地層向下游土地堡溝、袁家溝的滲漏問題。

表1 水庫區巖溶水文地質區劃表
1)庫尾地層向下游鄰谷薄道溝的滲漏問題。
分布地層為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1q)、中統高臺組(∈2g)和平井組(∈2p),地面高程435 m~1 000 m,庫尾到下游薄道溝水平距離約2.5 km。巖性為厚層塊狀灰巖、白云巖夾薄層頁巖、石英砂巖,總厚度大于600 m。地表溶槽、溶穴、溶隙較發育,未見大的溶洞,為弱喀斯特化地層,屬Ⅱ-2(弱巖溶發育區)。庫尾暗河泉水S152,S153等出露高程454.26 m~457.49 m,泉水補給庫水。薄道溝中出露常年性巖溶水S140~S142,高程516.62 m~518.41 m(高于庫水位),因此在茅坡溪~薄道溝間存在高于500 m以上的地下水分水嶺。因此不存在庫水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2)寒武系上統后壩組(∈3h)地層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分布于庫尾~庫中段,出露寬度約2.9 km,地面高程430 m~900 m,左岸到下游薄道溝水平距離約1.8 km。巖性為厚層塊狀白云巖,總厚270 m~300 m。該地層巖溶不發育,僅地表發育少量溶槽、溶隙等,為弱喀斯特化地層,屬Ⅱ-2區(弱巖溶發育區)。發育溶洞K117洞口高程460.27 m,呈斜長條形,底寬3.5 m~4 m,高5 m~7 m,可見水平深度約50 m,地下水流量0.2 L/s~0.6 L/s,順巖層走向N50°~55°E發育;薄道溝發育溶洞K125,洞口高程470.60 m,呈斜長條形,底寬0.3 m~1.0 m,高5 m~6 m,可見水平深度約30 m,地下水流量1.0 L/s~2.5 L/s,基本沿巖層走向N48°E發育。岸坡常年性泉水點S111等,分布高程高于455.36 m,一般流量0.1 L/s~0.3 L/s。長觀孔庫ZK1、庫ZK2地下水位高程分別為483.76 m~485.29 m,494.89 m~496.29 m,高于庫水位32.26 m~44.79 m。以上說明存在高于庫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嶺,且高程大于495 m。據物探成果,存在4處低阻異常區(推測為溶蝕及影響區)均分布于庫外,深部無連通性巖溶管道,巖溶不發育。因此不存在庫水向下游鄰谷薄道溝的滲漏問題。
3)寒武系上統毛田組(∈3m)地層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分布于支庫中段,出露寬度約200 m,地面高程415 m~581 m。左岸到下游溶溪河、梅家溝、薄道溝水平距離分別約2.1 km,2.3 km,2.7 km。巖性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及白云巖不等厚互層,總厚度90 m~110 m。據平面地質測繪,地表發育少量溶蝕溝槽、溶隙、溶穴等,未發現暗河或地下巖溶管道,巖溶不發育,屬Ⅱ-1區(中等巖溶發育區)。在劉家灣洼地見規模較小的落水洞K107~K09,K115,K116,暴雨季節雨水從河床岸邊或泉水點S19等常年性泉水點流出。劉家灣一帶泉水點高程496.59 m~552.84 m,梅家溝水車村泉水點S166高程為472.01 m。據鉆孔庫ZK3、長觀孔庫ZK7、庫ZK10未發現巖溶管道、溶洞或暗河,遇洞率為0;據水文試驗,庫水位附近及以下新鮮巖體透水率為0.6 Lu~6.4 Lu,屬弱透水層。觀測地下水位高程466.97 m~506.85 m(2017年3月~2020年12月),高于庫水位15.47 m~55.35 m。說明在劉家灣與梅家溝間存在地下水分水嶺,推測高程大于474 m。據物探成果,存在2處異常區(推測為溶蝕及影響區)均分布于庫外,無連通的巖溶管道,巖溶不發育。因此水庫蓄水后不存在庫水向庫外滲漏的問題。
4)奧陶系下統桐梓組(O1t)地層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分布于支庫中段,出露寬度約300 m,地面高程407 m~630 m。左庫到下游溶溪河、梅家溝水平距離分別約1.4 km,2.2 km,溶溪河上、下游地下水比降約7‰。地層巖性為薄~厚層塊狀灰巖夾白云巖、白云質灰巖,頂部分布厚約1.0 m的石英砂巖,下部夾5 m~7 m的黃綠色頁巖,該層總厚140 m~200 m。據平面地質測繪,地表發育溶槽、溶隙和落水洞、溶洞K104,K120等共6個,常年性泉水點K127,S169等共7個,未發現暗河或地下巖溶管道,巖溶不發育,屬Ⅱ-1區(中等巖溶發育區)。劉家灣洼地分布落水洞K10,K12,K100,K104;支庫左岸河岸邊見溶洞K127,基本沿巖層走向N50°E發育,地下水流量0.2 L/s~0.3 L/s,常年有水,隨季節性變化。暴雨季節K104雨水從水車村泉水點S103(高程479.21 m)、S104(高程456.62 m)流出;K120雨水從泉水點S144(高程407.77 m)流出等,說明地下水分別向茅坡溪和溶溪河排泄。地下水長觀孔庫ZK4揭示,風化巖體中見少量溶蝕小孔,新鮮巖體完整,未見巖溶管道、溶洞或暗河等,遇洞率為0。據水文試驗資料,地下水位高程459.96 m~467.66 m(2016年12月~2020年12月),高于庫水位8.46 m~16.16 m。以上說明該地層存在地下分水嶺,其高程高于庫水位。據物探成果,未發現低電阻率異常區,無連通的巖溶管道。因此不存在庫水沿該地層向下游的滲漏問題。
5)奧陶系下統紅花園組(O1h)地層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分布于支庫中段,出露寬度約160 m,地面高程410 m~651 m,到下游溶溪河水平距離約1.1 km,地下水比降約7‰。巖性為厚層塊狀灰巖,厚40 m~60 m。底部為厚1.2 m~1.5 m的石英砂巖、頂部與大灣組(O1d)黃綠色頁巖分界。據平面地質測繪,地表發育小溶槽、溶隙,未見落水洞、溶洞,未發現暗河或地下巖溶管道。由于該層灰巖夾于石英砂巖和頁巖相對隔水層之間,且厚度較小,支庫河水到排泄基準面比降小(約8‰),說明本層地下水活動弱,巖溶不發育,屬Ⅱ-1區(中等巖溶發育區)。長觀孔庫ZK8、庫ZK9,新鮮巖體完整,未見溶蝕現象,遇洞率為0。庫ZK8投放示蹤劑進行連通試驗,連續觀測半月以上,未發現示蹤劑從河流或岸坡流出,說明地下水滲透途徑長,與外界連通性差,滲透比降小。庫ZK8、庫ZK9地下水位高程分別為451.68 m~458.38 m,528.61 m~535.71 m(2017年3月~2020年12月),因此存在高于庫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嶺。據物探,庫ZK8位置存在1處相對低阻異常區,推測為溶蝕裂隙及影響區,未發現連通的巖溶管道。因此水庫蓄水后不存在庫水沿該地層向下游溶溪河的滲漏問題。
6)奧陶系下統大灣組(O1d)地層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分布于壩址左、右壩肩一帶,河流總體流向同巖層走向基本一致,巖性為泥灰巖、頁巖夾粉砂巖、砂巖,底部夾薄層灰巖。據平面地質測繪、鉆孔及聲波測試資料,地表未見溶洞等溶蝕現象,巖體溶蝕微弱,屬Ⅲ區(非巖溶發育區),為相對隔水層。因此該地層不存在庫水沿壩肩向下游溶溪河的滲漏問題。
庫尾至鄧石溪間的庫岸段山體雄偉寬厚,無低鄰谷存在,可溶巖受非可溶巖阻隔,且非可溶巖厚度大,特別是龍馬溪組(S1ln)泥巖、頁巖,厚度大于200 m,封閉條件好,因此該庫岸段不存在向右岸山體外的滲漏問題。
鄧石溪~右壩肩庫岸段為橫向河谷,在右壩肩下游垂直溶溪河發育土地堡溝、袁家溝等支溝,溝內常年有水,分別距壩肩約0.9 km,1.7 km。右壩肩地層由大灣組(O1d)和五峰、澗草溝組(O3w+j)、龍馬溪組(S1ln)組成,巖性為泥灰巖、泥巖、頁巖等,為相對隔水層,屬非可溶巖發育區(Ⅲ區),不存在滲漏問題。寶塔、十字鋪組(O2b+sh)巖性為灰巖,厚40 m~70 m,地表發育溶孔、溶隙、溶槽,未發現溶洞、落水洞及貫通性巖溶管道。因此地下水活動弱,巖溶不發育,屬Ⅱ-1區(中等巖溶發育區)。常年性泉水點S53出露高程459.18 m,地堡溝灰巖出露最低高程456.01 m,長觀孔庫ZK6地下水位高程517.78 m~527.73 m,均高于庫水位。說明存在遠高于庫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嶺。物探亦未發現連通的巖溶管道。因此水庫蓄水后不存在庫水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
據大壩鉆孔水文試驗成果,壩基、壩肩風化巖體以中等透水層為主,新鮮巖體以弱透水層為主,存在透水巖層,故存在壩基滲漏和繞壩滲漏問題,需采取防滲帷幕灌漿工程措施。
水庫區由溶溪河主庫和茅坡溪支庫組成,屬巖溶—侵蝕低山地貌,庫岸山體高大寬厚,無單薄分水嶺及低矮埡口分布,在地形上封閉條件較好。庫盆由志留系非可溶巖地層和奧陶系、寒武系可溶巖~非可溶巖地層組成,可溶巖屬弱~中等巖溶發育區,地表發育少量洼地、落水洞、溶洞,通過大量平面地質測繪、勘探、物探、示蹤試驗等證實,可溶巖主要以淺表層風化溶隙、溶孔發育為主,溶蝕作用不強,深部巖溶不發育,不存在大型管道式溶洞或暗河;加之河流為補給型河流,岸坡均存在高于庫水位451.50 m的地下水分水嶺;通過對大壩壩基、壩肩的防滲帷幕灌漿工程措施,水庫庫盆封閉性良好,因此蓄水后不存在庫水向周邊岸坡及左、右壩肩向下游鄰谷的滲漏問題。因此水庫具備成庫條件。
評價喀斯特地區水庫滲漏問題一直是難題,但只要通過平面地質測繪、勘探、物探、示蹤試驗等,查明庫區基本地質條件、可溶巖和非可溶巖分布范圍,可溶巖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溶洞、落水洞、巖溶管道、泉水點等分布位置、高程、規模、流量等,分析巖溶發育特征、巖溶水文地質特征、地下水補徑排關系的動態特征及其規律等。在滿足條件和對大壩采取防滲工程措施,水庫成庫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水庫正在施工,蓄水后應加強庫周的監測和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