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花 ,范晶華 ,張燕玲 ,李楊 ,李海雯 ,武彥
(1)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云南 昆明 650032;2)云南省傳染病疾病臨床醫學中心/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二科,云南 昆明 650041)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在兒童期主要表現為水痘,在成人主要表現為帶狀皰疹;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而不被重視[1]。而對于少數免疫缺陷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的患者,VZV 感染卻能導致臨床急危重癥;這類人群感染VZV 后;常繼發重癥肺炎、腦炎,噬血綜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DIC 等嚴重并發癥,重則危及生命[2?3]。若不及時識別、治療,死亡率較高[4]。本次研究,旨在探討這類人群感染VZV 后臨床特征,繼發急危重癥的機理;總結治療經驗,為及時干預、診療做一定參考。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間低免疫人群水痘病例38 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年齡平均(18.9±16.1)歲,隨機抽取40 例普通人群(出疹前無基礎疾病、發病前未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8 例,女性22 例,年齡平均(19.5±10.3)歲。2 組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入選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皮疹先見于軀干、頭部、逐漸蔓延及面部,最后到達四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呈斑疹→丘疹→皰疹(低免疫人群感染VZV的皰疹常表現為血皰疹、播散性皰疹)→膿皰疹→逐漸結痂。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且在感染VZV 前已診斷為某種影響機體免疫反應的疾病;或長期使用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的藥物(包括運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腫瘤等化學藥物和生物制劑,統稱為免疫抑制劑)的病例[7]。
1.3.1 觀察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收集40 例符合診斷標準(對照組),同時收集38 例滿足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觀察組)病例資料。回顧2 組發熱持續時間、出疹持續時間、及皮疹特點;觀察2組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IL-6、IL-8 等細胞因子、CD+4 T 淋巴細胞,以及治療和預后的情況。
1.3.2 治療方法[1,6](1)一般治療:①呼吸道隔離;②皮膚護理;③維持內環境穩定;④呼吸支持:血氧飽和度低于93%以下予以低流量吸氧,合并呼吸衰竭者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⑤ 維護臟器功能如保護肝臟、營養心肌、改善心肌代謝等治療。(2)抗病毒治療:注射用阿昔洛韋,靜脈滴注10 mg/kg,每8 h 1 次,應用7~10 d,有腎功能不全者,酌情減量,必要時監測尿量。(3)調節免疫治療:全身病毒癥狀重、合并出血性皰疹、病毒性腦炎、DIC、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缺乏有大出血風險、或有基礎疾病需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維持的情況、或有危及生命等情況,給予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300~400 mg/kg,連用3~5 d。(4)補充血小板治療,血小板減少至30×109/L,申請血小板輸注。(5)補充凝血因子:處于低凝期或纖溶亢進期患者,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5~30 mL/(kg·d)。(6)抗感染治療:水痘合并的細菌感染多為革蘭陽性菌感染,可給予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嚴重感染可給予萬古霉素治療。(7)降顱內壓治療:合并腦炎時,可給予20%甘露醇,1~2 g/kg,脫水、降顱內壓治療。根據腦壓情況調整;急危重患者預防癲癇、誤吸、墜積性肺炎等治療。
(1)通過監測生命體征 :體溫、呼吸、脈搏、氧飽和度、血壓、意識等恢復正常;(2)皮疹恢復情況:皰疹結痂,無出血、滲液等情況;(3)器官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包括血液細胞分析、心肌酶、肝功能、腎功能、血氣分析、胸部影像學、腦脊液常規及生化);(4)合并細菌感染的患者,觀察如 WBC、hsCRP、PCT、IL-6 等指標,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5)凝血機制正常:血小板計數、以及PT、APTT、FIB、D-二聚體等指標恢復正常。
采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型糖尿病1 例、血型播散型肺結核3 例,肺部惡性腫瘤多處轉移1 例,重癥肌無力1 例,過敏性紫癜8 例,紅斑狼瘡2 例,病毒性腦炎4例(出疹前已經診斷為病毒性腦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3 例,再生障礙性貧血1 例,淋巴瘤2 例,彌漫大B 淋巴瘤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1 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1 例,腦癱1 例,人工義眼托植入狀態1 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 例,IgA 腎病1 例,腎素瘤1 例,慢性腎衰竭腎移植狀態2 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 例。觀察組有免疫抑制劑使用史15 例。
觀察組并發肺炎33 例、肝損害13 例、心肌炎6 例、血小板減少20 例、DIC 5 例,革蘭陽性菌膿毒血癥3 例,噬血綜合征3 例、腎功能不全2 例。對照組中,并發肺炎32 例,肝損害7 例,皮膚細菌感染2 例。
觀察組23 例皮疹表現為血皰疹,15 例表現為全身播散性皰疹。對照組皮疹無血皰疹表現,僅2 例表現為全身播散型皰疹。在觀察組中,出疹持續時間及發熱持續時間分別是(6.0±1.7)d、(6.0±1.7)d,而對照組中出疹累積時間及發熱持續時間分別是(3.0±0.6)d、(3.1±0.7)d,觀察組無論是出疹持續時間還是發熱持續時間均比對照組要長,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表現為發熱與出疹相伴隨,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疹持續時間及發熱持續時間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eruption duration and fever duration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出疹持續時間及發熱持續時間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eruption duration and fever duration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P <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肝功酶學指標:GGT/AST/ALT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肌酶學:LDH/CK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將2 組的CREA 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對比( )Tab.2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enzym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對比( )Tab.2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enzym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P <0.05。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的IL-6、IL-8、CD+T 淋巴細胞數對比發現,觀察組的IL-6、IL-8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免疫低下人群感染VZV 更容易誘發細胞因子風暴;此外,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的CD4+T 淋巴細胞數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的CD4+T 淋巴細胞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細胞免疫缺陷,是免疫低下人群感染VZV 發展成急危重癥的重要的因素之一,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IL-6、IL-8、CD4+T 淋巴細胞數對比( )Tab.3 IL-6,IL-8 and CD4+T lymphocytes count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IL-6、IL-8、CD4+T 淋巴細胞數對比( )Tab.3 IL-6,IL-8 and CD4+T lymphocytes count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P <0.05。
對照組都給予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及對癥治療,經治療后均治愈。觀察組都給予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其中15 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噬血綜合征、DIC、血小板危象等并發癥,給予輸注免疫球蛋白治療;10 例血小板低于20×109/L,予以輸注血小板治療,3 例繼發革蘭陽性菌膿毒血癥,給予萬古霉素抗感染治療;5 例合并DIC,予以輸注血漿補充凝血因子治療;最終治愈37 例,死亡1 例,系重癥肌無力患者,死于重癥肺炎伴呼吸循環衰竭、DIC、噬血綜合征。
VZV 主要經呼吸道及口咽部黏膜進入機體,在局部黏膜組織進行復制,經血液及淋巴管播散至單核-吞噬系統而播散至全身,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參與,病毒血癥一般在3 d 左右,為自限性疾病[1,7?8]。但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受抑制的情況下,VZV 感染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可繼發重癥肺炎、腦炎、重癥膿毒血癥、噬血綜合征、DIC、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等并發癥,若不及時就診,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甚至死亡的可能。
此次研究發現,普通人群感染VSV 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VZV 呈現出不同的臨床特點[9]。普通人群VSV 感染發熱持續時間在(3.1±0.7)d,出疹時間在(3.0±0.6)d;皮疹主要成水皰疹;而免疫低下人群發熱持續時間在(6.0±1.7)d、出疹時間在(6.0±1.7)d,皮疹呈血皰疹、播散性皰疹的情況多見。
IL-6、IL-8 是機體免疫炎癥中的重要調節因子,在VZV 感染時也不例外[10?11]。IL-6 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Th2 細胞、B 細胞等產生;具有促進B 細胞增殖、活化、分泌抗體、促進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參與炎癥反應及增強NK 細胞活性等生物學效應[12]。IL-8 是趨化因子家族成員,主要由激活的單核細胞、組織細胞即巨噬細胞產生,可趨化外周中性粒細胞至炎癥部位,發揮抗感染的作用。VZV 從呼吸道黏膜組織,經血液及淋巴管播散至單核-吞噬系統而播散至全身整個過程都有細胞因子的參與,病情的輕重,與細胞因子風暴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CD+T 淋巴細胞具有促進T 細胞、B 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增殖、分化、調節免疫細胞相互作用,同時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抗原提呈能力而發揮生物學效應[8];惡性腫瘤長期的放療或化療、結締組織病長期的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器官移植長期使用抗排異藥物、CD+T 淋巴細胞計數會明顯低于健康人群,其調節免疫細胞的作用及激活巨噬細胞等生物學功能會明顯下降,這也是低免疫人群感染VZV 易出現重癥的原因[13?15]。
此次研究中發現,低免疫人群的水痘患者,使用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能快速緩解病情,對于改善或及時抑制病毒血癥繼發的炎癥因子風暴起到一定的作用,與文獻報道一致[10,16]。免疫低下人群一旦感染VZV,常表現出急危重癥,若不及時干預及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甚至死亡,故望此次報道能引起一定的關注,及時識別及救治患者,幫助患者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