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暢
8月6日至8日,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和美新任駐澳大使卡羅琳·肯尼迪預計將訪問南太島國所羅門群島,并參與紀念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80周年活動以及討論美駐所使館開啟事宜。此次訪問是今年繼布林肯、坎貝爾、康達等美國高官訪問后,南太地區迎來的又一次美政府高層官員來訪。
近年來,美國明顯加強了對南太平洋地區的關注度,在高層訪問、外交存在、海上捕魚、援助投入等多個領域對太平洋島國“展開攻勢”。然而,相較于大國關注的戰略安全、影響力競爭等傳統安全議題,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的非傳統問題才是南太島國最切身的利益關切。
事實上,太平洋島國正在經歷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變化影響,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災害等問題破壞了島民的生存資源,一些島國甚至將“徹底消失”;早在2014年,時任基里巴斯總統阿諾特?湯就宣布,基政府已在鄰國斐濟瓦努阿島購置林地,在海水淹沒國家本土前將進行“舉國搬遷”;2018年,《波伊區域安全宣言》將笑候變化明確定位舟“對太平洋人民生存、安全和福祉的最大威脅”;2021年,圖瓦盧外交部長西蒙?科菲以“水中演講”的形式致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視頻中,科菲身著西裝、卷起褲腿站在本國首都海岸,向外界展現島國海平面上升的現狀,呼吁國際社會應當緊急采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
太平洋島國素有“廣交友、不樹敵”的外交傳統,保持獨立自主、與所有伙伴建立良好關系、借助大國力量解決關乎存亡的氣變威脅是地區國家的共識。然而,島國對于氣候變化的強烈訴求常常被美西方最熱衷的地緣政治議題“蓋過風頭”。第51屆太平洋島國論壇輪值主席兼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在今年的領導人峰會上明確表示,“同生存相比,其他事情顯得'無關緊要'”,呼吁大國切實承擔減排責任,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即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11無以內。
拜登政府上臺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時,開始填補特朗普政府的地區氣候政策“空白”:今年2月,美國發布新版“印太戰略”,其中明確提出要與太平洋島國建設“富有韌性”的合作伙伴關系,承諾幫助其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6月,美國宣布同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日本四國'組建“藍色太平洋伙伴”機制(PBP),宣稱將“以太平洋島國為主導”,以“建設性、透明性”方式造福地區;7月,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框架下的漁業專題會議時宣布,美國將連續十年、每年給予島國6000萬美元“經濟發展和海洋恢復資金”,以期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盡管如此,各方仍然對美國關于氣候變化的承諾能否“口惠而實至”心存疑慮。一是美國國內政治掣肘。當前,美國國會兩黨關于氣候政策的立場尖銳對立,民主黨的支持和共和黨的強烈反對使得氣變法案的通過異常艱難。拜登政府的“綠色新政”立場與其政策落實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不排除美國國內政治極化引發政策“倒車”,從而對國外氣候援助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二是資源協調困諼。由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糧食等危機仍在持續,全球通脹持續高企,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美國經濟預期,美國經濟恐將陷入“技術性衰退”。鑒于美國將于11月進行中期選舉,拜登政府面臨黨派競爭、民意支持慘淡、經濟下行等多重壓力,在此背景下,政府能否兌現氣候援助承諾,將資源分配給太平洋島國仍需時間檢驗。三是面臨信任赤字。冷戰后,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實行“戰咚收縮”,對南太地區國家采取“善意忽略”態度。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變化日趨復雜,美國重新加大對南太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地區國家的不安。2022年2月,美國務卿布林育時隔37年首訪斐濟,時任斐濟代總理賽義德?海尤姆在與其會晤時直指,“大國經常談論島國,卻不與島國交談”;薩摩亞總理菲婭梅則對外公開表示,美國在地區推進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之前,“未征求地區國家意見”。
各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應立足于地區真正需求,而非地緣政治目標。歷史上,島國曾是大國的“核試驗場”,其碳排放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今卻首當其沖,不成比例地承受著氣候變化的惡劣影響及后果。如今大國能否落實減排和氣候援助對島國來說至關重要。南太平洋是世界的“百花園”而非“競技場”,援助應真正回應島國對于氣候變化的關切,努力攜手在氣變議題上開展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維護人類家園。▲(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