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林 魏小麗 韋祁山
(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甘肅 蘭州,730030)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兒科臨床最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根據發病部位通常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與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發熱、氣促等癥狀。小兒免疫功能發育尚不完善,在外源性病毒或細菌的入侵下可導致兒童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目前臨床對于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藥物對癥治療為主,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有一定的風險并發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支氣管炎等,進一步增加了患兒的臨床治療難度。抗菌抗病毒藥物是臨床治療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藥物,但隨著抗菌抗病毒藥物種類的增多以及臨床不合理用藥,耐藥性的產生與復雜化直接影響兒童抗感染治療效果,對患兒的預后與生活質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本組研究對蘭州地區兒童進行調查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藥敏分析下的臨床合理用藥在蘭州地區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蘭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217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 245例,女972例;年齡1個月~12歲,平均年齡(4.25±1.39)歲,其 中 <1歲 269例,1~3歲 752例,4~6歲 395例,7~12歲801例。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蘭州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均按第 3 版《兒科學》中關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喘憋性肺炎等的臨床標準明確診斷,且詳細追問病史,入院前均無抗生素治療史。
排除標準:伴有全身臟器功能不全者,按照本研究要求無法完成全部調查者。
采集所有患兒呼吸道痰液標本并送檢,標本采集與送檢流程嚴格按照實驗室標準及操作流程執行,其中病原菌分析采用革蘭染色鏡檢法觀察,藥敏分析則基于生化反應鑒定與肉湯稀釋法測定,可根據實際情況補充K-B藥敏試驗。應用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生產企業:碧迪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型號:BD Phoenix -100]進行檢測,采用肺炎鏈球菌(ATCC49619)、流感嗜血桿菌(ATCC10211)、肺炎克雷伯菌(ATCC1388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作為質控菌株。2 217例患兒根據藥敏分析結果臨床給予合理用藥。
觀察檢出病原菌構成比情況;分別觀察主要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對所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

2 217 例呼吸道感染患兒共分離出715株病原菌,包含革蘭氏陰性菌455株(63.64%),革蘭陽性菌252株(35.24%),真菌8株(1.12%);病原菌鑒定結果顯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是本研究小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流感嗜血桿菌211株(29.51%),肺炎鏈球菌184株(25.73%),肺炎克雷伯菌125株(17.48%),大腸埃希菌87株(12.17%)。見表1。

不同年齡組患兒病原菌檢出率以及病原菌分布情況比較。<1歲患兒檢出病原菌共204株,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81株(39.71%)、大腸埃希菌51株(25.00%)為主;1~3歲患兒檢出病原菌共198株和4~6歲患兒檢出病原菌共157株,分別均以流感嗜血桿菌87株(43.94%)、84株(53.50%)及肺炎鏈球菌35株(17.68%) 、28株(17.83%)感染為主;7~12歲患兒檢出病原菌共156株,肺炎鏈球菌102株(65.38%)檢出率最高。見表2。

本研究檢測的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革蘭氏陰性菌中,流感嗜血桿菌對青霉素、哌拉西林、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頭孢呋辛的耐藥率較高;而對其他藥物的耐藥率均較低。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沒有耐藥性。見表3。

本研究檢測的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革蘭氏陽性菌中,藥敏分析結果發現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復方新諾明、紅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藥率較高,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沒有耐藥性。見表4。

根據藥敏分析結果指導臨床用藥,2 217例呼吸道感染患兒均痊愈出院,無病情惡化加重、反復發作、不良反應發生。
兒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等。決定疾病預后的關鍵是抗感染治療。抗生素使用3d后,如病情無緩解或加重,應更換抗生素。如已有病原學檢查結果時,應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若無病原學檢查資料,則應重新判定此次感染的可能病原菌,給予新一輪的經驗性治療。近年來,由于抗感染藥物的大量使用以及藥物應用的不合理性,導致兒童對常用抗感染藥物的耐藥性增加,這給臨床兒科醫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積極有效地進行病原菌檢測及耐藥情況分析、應用合理的抗感染藥物是臨床提高兒童疾病治愈率的關鍵,可以很好地規避臨床醫生濫用抗生素,同時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通過對蘭州地區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與藥敏分析發現,感染病原菌檢出陽性率為32.25%,此結果相對較高,需引起臨床及社會重視,但較海南省海口市婦幼保健院的報道結果(63.01%)偏低。而檢出的715株病原菌中,包含革蘭氏陰性菌455株(63.64%),革蘭氏陽性菌252株(35.24%),真菌8株(1.12%);病原菌鑒定結果顯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是本組研究兒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與大多數文獻報道相一致。而藥敏分析后發現,革蘭氏陰性菌中的流感嗜血桿菌對青霉素、哌拉西林、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頭孢呋辛的耐藥率較高(>50%);而對其他藥物的耐藥率均較低。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沒有耐藥性。說明革蘭氏陰性菌的兒童呼吸道感染對上述幾種藥物的多重耐藥現象比較常見。此調查結果與其他有關兒童呼吸道感染疾病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地域氣候條件以及不同檢測方法、檢查機構質量控制與培養鑒定方法等因素有關。
而根據藥敏分析結果指導臨床用藥,則可極大程度上提升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有效率與安全性。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不同年齡段兒童呼吸道病原菌檢出分布差異的原因主要與不同年齡段兒童免疫功能、呼吸功能有關,小于7歲,尤其是處于1歲內的嬰兒,呼吸系統發育相對不完善,鼻黏膜脆弱,呼吸道屏障缺乏,難以抵擋病原菌入侵,因此極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本研究調查結果中,1個月~1歲的患兒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分布較多,這可能是此期嬰兒在母體攜帶的免疫抗體尚未消退,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不同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針對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應重視兩種及以上病原菌的混合感染,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并有可能進一步加重患兒病情。因此,應積極進行藥敏分析,明確藥敏分析結果后合理用藥,增強藥物應用的針對性與敏感性,加強感染控制,從而提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蘭州地區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主要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及大腸埃希菌為主,同時不同病原菌的藥敏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通過藥敏分析結果指導臨床合理用藥能夠有助于提升兒童呼吸道感染治療有效率與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