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顏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北京,100081)
近年來,我國口腔專科醫院快速發展,對臨床操作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但在對博士研究生進行培養期間也存在相關問題,如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學位配套問題、培養薪資待遇問題等,僅通過教學很難達到醫院操作水平,多采用醫院與學校聯合進行技能培養模式,在培養期間,需在醫院中通過“雙師型”研究生導師實施課題研究、臨床實踐培訓。精細化管理模式注重細節管理,采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廣泛應用于我國教育領域,并取得一定成效。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類型博士研究生通過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培養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2009年2月~2018年2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留校博士研究生279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八年制組(150名)、學術型組(52名)、專業型組(68名)、雙博士組(9名);臨床崗位267名,科研崗位12名(1名八年制,11名學術型)。
1.2.1 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制度已運行約3年,主要問題在于試點制度與實施難度較高,且在前期培養探索與實踐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對較弱,很難勝任相關科研工作崗位,有待進一步完善。
學位配套問題。在對“雙證”與“單證”博士研究生進行培養與管理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專科醫師在培訓時學位配套問題,目前,較多口腔專業醫院普遍存在此種問題,是醫學教育者與博士研究生共同關心的問題。
培養薪資待遇問題。口腔醫院在對博士研究生培養期間,缺乏對福利待遇深入解讀與參考實施條例,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培養生活津貼會比專科醫生低很多,使相關專科基地處于觀望狀態,對培訓與招錄造成影響。
1.2.2 解決方案
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根據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科研培養要求,開設相關選修課,主要內容以案例為主,并從臨床醫師角度講授,使之掌握臨床研究設計與實施。同時開發不同課程模塊,完善課程內容,在課程建設期間更為關注高階技能課程、實訓課程和虛擬教學等。緊扣口腔醫學臨床實踐和臨床科研培養要求,形成完整、創新的課程體系,以此可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完善學位配套問題。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在對“雙證”模式博士研究生招生時,對培養流程、管理方法、學位申請等流程不斷完善,對入學標準進行統一。入學前需接受住院醫師培訓,并獲得培訓合格證書。在完成招生工作管理的同時,需做好“雙證”與“單證”培養工作,確保做好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專科醫師培訓的有效銜接,并通過申請考核制進行“雙證”培養。
完善薪資待遇結構。在對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訓時,培訓基地應根據培訓考核情況給予生活補貼的發放,并推行專業學位教育與專科醫師銜接培養,以此確保培訓者自身權益。同時,我國相關部門需加強醫學教育綜合管理與統籌協調,完善相關制度與辦法,確保培訓學員的切身利益,提升培訓質量。
①各組授課學時、教改課題、導師資格情況;②各組初級、中級、高級職稱情況;③各組晉升情況;④分析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總院與門診部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況;⑤牙體、牙周、兒科、黏膜、預防、口腔頜面外科(口外)、修復、正畸科室中各組人員配置情況;⑥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總院科室中牙體、牙周、兒科、黏膜、預防、口外、修復、正畸科室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況。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在授課學時方面有顯著差異,授課學時項學術型相對較弱,其中雙博士組僅有9名,差別大,易出現偏倚,未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

專業型組與雙博士組晉升高級職稱人數相對較多,學術型組均為醫師崗位,依然有初級職稱。見表2。

在應升未升人員中,學術型、專業型、雙博士晉升情況高于八年制組。學術型科研崗11人符合晉升要求,6人應升未升。見表3。

2.4.1 總院與門診部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況比較
總院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自然)、一梯隊與門診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自然)、二梯隊成才人數高于門診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2 各組留校人員各科室情況
8個科室留校人員119名,占總院留校的64.00%;留校人員中,牙體、兒科、預防、口外、修復科室的八年制占比最高,正畸科留校的八年制占比最低;牙周、黏膜科室的專業型占比最高;各科室中學術型留校占比最低。見表5。

2.4.3 總院科室比較
對總院科室比較發現,修復、正畸科研工作較為突出,口外較優,牙體、牙周、黏膜良好,兒科、預防相對偏弱。見表6。

精細化管理最早起源于其他發達國家,是社會分工及服務的精細化管理,其管理核心是以人為本,確保管理效益最大化。此管理理念在我國較多領域均有應用,尤其是教學領域,制訂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同時落實責任制,會對教育整體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對于口腔專業研究生經驗教學管理,醫院可有效實現管理制度規范化,顯著提高管理質量,但是很難實現科學化管理,易影響培養人才創新思維、科研能力以及臨床操作技能。精細化管理主要遵循精、準、細、嚴等原則,其中“精”主要是培養研究生教學團隊意識、“準”是制訂準確的培養內容及目標、“細”主要是對教學工作中各學期任務分工進行細化、“嚴”是嚴格執行師生教學質量量化評估體系。
精細化具體管理措施:①精銳教學團隊培養。由于導師工作量較大,且工作精力有限,很難獨立完成博士研究生指導工作。因此,應大力建設以導師為核心的研究生教學團隊。②培養目標的準確性。在研究生培養目標明確的同時,根據口腔專業醫院學科特點與培養措施,準確制訂培養目標;對博士研究生不同學期任務分工全面細化,且明確不同學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時間點,細化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科室主任等任務分工;對口腔醫學博士研究生而言,從學位類型角度分析主要分為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其類型不同,側重點也無一致性。③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分析教學的可行性。
本研究對各組醫教研指標分析發現,專業性組與雙博士組可晉升為高級職稱,學術型組依然有初級職稱;學術型組、專業型組、雙博士組晉升情況較好,其中八年制組最多,但晉升率較低;總院國自然、二梯隊成才人數較門診部多;在8個科室留校人員中,占總院留校的64.00%;牙體、兒科、預防、口外、修復科室的八年制組占比最高,正畸科留校的八年制組占比最低;牙周、黏膜科室的專業型組占比最高;各科室中學術型組留校占比最低;對比總院各科室中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況發現,修復、正畸科研工作較為突出,口外較優,牙體、牙周、黏膜良好,兒科、預防相對偏弱。可能是因精細化管理模式更注重對留校雙博士的細節培養,可顯著提升口腔專業博士研究生管理經驗與能力,同時根據醫院發展情況,采取階段性管理方法,并對管理體系進行整合。通過整體培養目標,結合口腔醫生各學科特點,制訂符合口腔醫學高級人才培養目標,可使雙博士向高級職稱有效晉升,以此可降低晉升率。通過精細化管理模式可協調科室與教研室,評估研究生能力,以便輔助教師參與本科生實踐帶教工作,從而提高臨床操作的規范性與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對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同時,通過對不同學期任務明確分工,培養目標側重點有較大差異,如雙博士基礎實驗技術培養、研究生基礎實驗平臺服務等。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對不同類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有待深入分析,八年制科研及醫療偏弱,中期科研有向好趨勢,學術型科研較為突出,同時由于雙博士人才相對較少,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因此,在對研究對象進行精細化管理培養期間,需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提高管理規范化的同時加快管理創新,同時提升博士研究生整體綜合素質與臨床操作技能,縮短人才培養周期,適應社會對高層次口腔臨床醫師的要求。本研究周期較短,受相關因素影響,人才培養模式成果不足。主要是因本研究對象為2009年(第一批八年制畢業)~2018年留校博士生,最短業績積累不足3年。為此,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需加強對留校博士生進行更為系統、細化管理;持續學習與跟進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將全職業周期人才培養模式下人才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在未來建設中將持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