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王幼軍
關于現代性,人們已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給予了眾多探討,其中,對于現代性的風險與危機的探討和反思是大多數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但在相關研究中,還鮮見對其科學技術淵源的專門探討。而現代性作為與傳統性相對立的一個概念,科學技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其形態和內涵的鑄造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性中注重計算、工具理性等特征便是其科技面相的某種呈現方式。所以,對于現代性的反思離不開對于其科技根源的探索。就此而言,對現代性科技面相的專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從對現代性科技面相的分析出發,追溯其主要表現形式——科學主義觀念的啟蒙淵源,并給出歷史上對科學主義批評和質疑的若干例子,最后,對于構建能夠超越現代性的新型科學觀等方面進行初步的闡釋和論述。
不過,在西方歷史上,科學技術絕非只是一味地受到贊美和弘揚,對其弊端的警惕和批評也一直貫穿于西方思想傳統中。早在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就強調“理性的有限性”。在啟蒙運動與法國革命之后,更是興起了一場與科學理性認知模式和機械方法論相抗衡的浪漫主義運動。這股反科學思潮的先驅中包括法國思想家盧梭、英國的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等。斯威夫特是最早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對現代科技以及所謂“進步”的憂慮的人之一。對于當時甚囂塵上的科學崇拜,他以其尖刻而犀利的筆鋒刺向了啟蒙主義日漸膨脹的理性。他在寓言小說《格列佛游記》中,通過剖析政治、科學、倫理、法律、思想等領域的非理性現象,對人類的理性本質提出了深刻的質疑。譬如,格列佛在參觀拉格多科學院時,發現那些“了不起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如何從黃瓜里提取陽光、如何將糞便還原為食物、如何用豬來耕地以及如何用蜘蛛來紡織,甚至有的在試圖發明一種能夠改變人類思辨知識的機器。通過對這些奇思怪行的描述,斯威夫特不僅批評了科學研究中脫離實際的弊病,而且對人們崇信科學造福人類的思想也表示了懷疑,斯威夫特以反諷的手法,極大地消解了科學至上的正當性。
如果這些反思僅僅局限于觀念的討論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需要對此保持批判性,更需要的是建設性。由此,倡導和構建一種可以超越現代性的科學觀就勢在必行了。那么,超越現代性的科學觀具有什么特征呢?從思想觀念的維度而言,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嚴峻的科學或技術事件是近代以來科學主義泛濫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現代性之濫觴。這種狀況既是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是我們徹底反思啟蒙運動以來以科技理性為中心的科學觀的一個契機,敦促人們全面反思科學技術及其有關的歷史、哲學、文化、法律等問題,進而重構超越現代性的新科學觀。當然,啟蒙以來以科技為中心的現代性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重建對科學與技術的全新理解,以此為基礎來重建一個新的認識體系并將之付諸于實踐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