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瑞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政策的陸續出臺,推動學術界掀起了針對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研究熱潮。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在該背景下提出的,本研究主要從“治理”和“現代化”的視角對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進行分析。
從學者們對“治理”一詞的定義闡釋來看,“治理”一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從早期的“導航”轉向了現代的“管理”,強調“掌舵”但不“劃槳”。研究者普遍認為“治理”是各治理主體相互協商治理規則的過程,總體呈現出了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注重治理主體的研究,研究普遍強調治理主體應該由政府向政府、社會組織、市場、被治理對象及利益相關者聯合參與的方向轉變,治理主體越來越多元。二是注重治理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強調由政府制定規則轉向到多方主體協商規則,因此,治理方式變成民主協商的方式。但在對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界定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定義中關于大學治理主體確切指向不明,沒有準確反映實踐狀況,影響理論的實踐應用性。在“大學治理”活動中,需要大學內外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治理,如政府、社會、教師、學生等利益相關方。二是定義對大學治理目標缺乏合理清晰的釋義。“治理”理論是基于社會實踐發展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定義需要明確服務對象,即為增進誰的利益服務,要增進什么樣的利益。但已有定義更多是把“治理”認為是治理主體通過相互協商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卻沒有明確指明“大學治理”的目的是什么,因而對大學治理活動缺乏有效的活動指引,導致治理目的性、價值性削弱。
綜上所述,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指政府通過組織諸多治理主體、依靠各主體力量相互協商方式方法來促進管理更加民主、高效和文明,以增進社會福利水平的過程。這一定義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上述定義突出了政府在治理中的角色與地位,它不但與治理活動的實踐狀況相符合,而且更加適應我國社會的管理傳統。二是上述定義沿襲了已有研究強調治理活動中治理主體相互協商的過程論述,這是發揮各治理主體優勢和保障各自利益的關鍵。三是上述定義更加明確了治理活動的目標,提出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是增進社會服務,突破了原有定義注重過程忽視目標的弊端,提升了治理活動的實踐意義。現代治理能力與傳統治理能力在目標、理念、過程、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別。在目標方面,傳統治理能力強調對治理對象的管理能力,目的在于制止治理對象的不當行為,而現代治理能力強調治理對象的發展,目的在于通過治理主體的作用幫助治理對象實現發展。在理念方面,傳統治理能力強調控制的作用,現代治理能力強調服務的作用。在過程方面,傳統治理能力過于倚重過程管理,而現代治理能力特別強調結果管理和準入管理。在手段方面,傳統治理能力作用重視運用行政、權威、命令等手段,現代治理能力重視運用咨詢、指導、評價、引導等手段。
因此,本文基于對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關核心概念的分析,認為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整合政府、社會、學校等各多元治理主體的力量,運用咨詢、指導、評價、引導等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和相互協商的方式依法治校,以更好地管理大學各項事務、履行大學職能的能力提升過程。
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特征是其本質及內涵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最顯著的標志。我國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種適應我國現代社會發展新形勢的治理能力現代化,彰顯了我國的顯著特征。這種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大學幾乎全部收歸公有,政府成為治理大學的唯一主體,大學成為政府的下屬單位。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確立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市場在大學治理中的影響作用逐步得到凸顯,以市場為基礎的大學自主辦學權逐漸得到落實和強化。在西方大學治理理念的引導下以及我國社會組織不斷發育完善的推動下,讓社會組織參與大學的管理成為我國大學治理中的新訴求,社會組織參與大學治理成為大學、政府及社會公眾共同的愿望。然而,在我國大學治理主體走向多元化的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成為推動大學治理主體走向多元化的重要力量,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行動振興計劃》《國家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政策法律明確提出,要增加高校自主權,改革由政府全面管理格局。政府推動治理主體走向多元化,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政府以市場為基礎,通過調節社會組織行為來促進社會組織有效管理大學;二是政府還需要與其他治理主體相互商討規范對大學設定有限的自主權,利用明文規定匡正大學的行為,從而實現對大學的直接治理。可以說,我國大學現代治理主體走向多元化的實質是政府管理內容和管理手段的變化,多元化管理要求政府要放棄部分權力,由社會組織和大學自身進行管理,政府管理手段也要求從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向法制化、間接性的管理方式轉變。
從治理理論創生及發展目標來看,治理活動具有非常現實的社會背景特殊的社會意義,以及非常強烈的現實需求。如《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現實高度提出了推動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強調:“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陳寶生在《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是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證”。可見,我國大學治理活動被賦予了解決現實問題的時代使命,被賦予特有要義和時代要求。大學治理活動的有效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問題得到完美的解決,即精準,這是直接意義上的有效,因為它切實解決了現實問題;二是解決問題的速度較快,即高效,這是間接意義上的有效,因為解決問題的速度雖然不能直接說明治理活動是否解決了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速度快慢卻會影響問題解決的價值,花費時間過多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治理活動,可能已經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價值與意義。所以,精準高效成為評價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兩大方面,這兩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總之,在我國面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復雜、改革過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在我國明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要求下,大力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成為一項緊迫性任務,從理論上重新準確認識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推動大學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