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宋崟,李波,谷冬梅,李正翔,袁恒杰
作者單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a藥劑科,b檢驗科,天津 30005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情復雜,病程較長,主要累及結腸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疾病,臨床很難根治[1]。目前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明顯的不良反應[2]。北豆根又名蝙蝠葛根,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莖[3],其性寒味苦,有小毒,歸大腸、胃、肺經,具有祛風止痛和清熱解毒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熱毒瀉痢、風濕痹痛等疾病的治療[4]。臨床很多含有北豆根的中藥方劑,對腸炎都有一定療效。相關試驗也證實:北豆根單味藥原液,可以通過降低IL-6、MMP 和VEGF 水平發揮對UC 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2];近年來,網絡藥理學發展迅速,該方法可以全面、系統對中藥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制進行闡釋[5]。本研究擬采用該方法探究北豆根治療UC 的作用機制,為其在臨床研究提供依據。
1.1 北豆根化學成分與對應靶點的收集與篩選打開TCMSP 數據庫,以“北豆根”為關鍵詞檢索,收集藥材的化學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OB)是指藥物經血管外途徑給藥后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的相對量,其與藥物療效密切相關。藥物相似性(DL)指化合物與已知藥物的相似性,DL高的的化合物并不是藥物,但具有成為藥物的可能。研究顯示:藥物研發過程中OB 和DL 的好壞是決定目標分子是否篩選進入研究下一步的關鍵參數[6]。本研究以OB≥30%和DL≥0.18[7]為條件篩選有效成分;最后,收集數據庫中成分對應的靶點。打開Uniprot 數據庫,選擇UniprotKB ,輸入檢索式為“reviewed:yes AND organism:Homo sapiens(Human)”進行檢索,獲得20394 條人類的相關靶蛋白及對應基因的信息,以Excel 格式導出,再使用“VLOOKUP”函數進行匹配,將靶點轉換便于分析的標準基因名。
1.2 UC 治療靶點的篩選 打開Genecards 數據庫,以“ulcerative colitis”為關鍵詞檢索,收集UC 疾病靶點,以Excel 格式導出,然后將“1.1”節中北豆根的成分靶點的標準基因與疾病靶點基因取交集。
1.3 “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的構建與分析 將藥物、有效成分和交集基因數據處理后,導入Cytoscape 3.2.1 軟件中繪制“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圖,其中不同類型節點分別代表北豆根、有效成分和靶點,邊代表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對網絡進行拓撲結構分析,再根據節點連接度(Degree)和介數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對網絡圖進行調整,節點的大小反映Degree 的大小,邊的粗細反映BC的大小[7]。
1.4 PPI 網絡的構建與核心靶點的篩選 將“1.2”節的交集基因導入STRING 數據庫繪制蛋白-蛋白互作網絡圖(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將分析數據以TSV 格式導出,導入Cytoscape3.2.1 軟件,繪制北豆根與UC 靶點的PPI 網絡圖,并對網絡進行拓撲結構分析;再利用“Generate style from statistics”工具對網絡節點的大小和顏色進行設置。網絡圖中節點的大小、顏色及其深淺變化代表Degree 值的大小,邊的粗細反映了Combine Score 的大小,從中篩選出Degree 值和接近中心度排名靠前的靶點作為核心靶點。
1.5 基因功能注釋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 將1.2節的交集基因導入DAVID 數據庫,并限定物種為人,進行基因功能注釋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然后導出數據,對生物過程(P<0.01)和信號通路(P<0.05)進行篩選,并進行繪圖。
2.1 北豆根有效成分及靶點的確定 檢索得到北豆根化學成分31 個,以OB≥30%和DL≥0.18 為條件篩選出有效成分10 個,包括蝙蝠葛堿、葉含去羥尖防己堿、蝙蝠葛辛堿、山豆根堿、山豆根波芬諾靈堿、漢防己堿、光千金藤堿、光千金藤定堿、北豆根堿、碎葉紫堇堿,具體信息見表1。檢索得到10個成分對應靶點175個:蝙蝠葛堿作用靶點2個,葉含去羥尖防己堿作用靶點2 個,蝙蝠葛辛堿作用靶點26個,山豆根波芬諾靈堿作用靶點24 個,漢防己堿作用靶點25 個,光千金藤堿作用靶點27 個,光千金藤定堿作用靶點30 個,北豆根堿作用靶點10 個,碎葉紫堇堿作用靶點29個,山豆根堿沒有對應靶點。將所得靶點蛋白名稱轉換為標準基因名,刪除重復和無效靶點,共獲取北豆根活性成分作用靶點78個。

表1 北豆根中10個有效成分的基本信息
2.2 UC 治療靶點的篩選結果 Genecards 數據庫檢索到UC 疾病靶點3982 個,將北豆根有效成分靶點和UC 疾病靶點取交集,得到交集基因44個,作為北豆根治療UC 的“關鍵靶點”,見圖1。
2.3 “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分析結果“藥物-有效成分-靶點”網絡圖共包括55 個節點(1 個藥物節點,10 個活性成分節點、44 個靶點節點)和229 條邊,見圖2。對網絡圖進行拓撲分析顯示:蝙蝠葛辛堿、山豆根波芬諾靈堿、漢防己堿、光千金藤堿、光千金藤定堿、北豆根堿能與9個以上的靶點相連接,推測這6個成分是北豆根治療UC的主要有效成分。
2.4 PPI 網絡的分析 PPI 網絡包含43 個節點(其中HPSE 靶點與其他靶點沒有連接關系)和260 條邊,平均節點Degree 值為11.8。該網絡中度值(Degree)排名前10 的靶點包括:IL6、TNF、MYC、CASP3、MAPK14、PTGS2、NOS3、ESR1、RELA、MMP2。將PPI 網絡分析數據從STRING 數據庫中以TSV 格式導出,然后導入Cytoscape 3.2.1 軟件中,繪制北豆根與UC靶點的PPI 網絡圖,見圖3。
2.5 功能注釋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結果 北豆根治療UC 的“關鍵靶點”共在97 個(P<0.01)GO term上富集,其中生物過程(BP)66 個,分子功能(CC)9個,細胞組成(MF)22 個。BP、CC、MF 的COUNT 得分排名前9 的分析結果如圖4 所示,主要涉及的生物學功能與過程包括:細胞增殖與凋亡調控、信號傳導、轉錄調控及藥物反應等;北豆根治療UC 的關鍵靶點共富集在62 條(P<0.05)通路上,主要通過調控TNF、PI3K-Akt 、T 細胞受體等信號通路發揮作用,如圖5所示。
本研究應用網絡藥理學方法對北豆根治療UC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從北豆根31 個已知化學成分中共篩選獲得有效成分10個,北豆根和UC 的交集靶基因有44個,進一步探究了北豆根治療UC 的生物學過程、分子功能和細胞組成,發現涉及的生物過程包括:炎癥反應、免疫反應、RNA 聚合酶Ⅱ啟動子對轉錄的正向調控、轉錄的正向調節、細胞增殖正向調控、信號傳導以及藥物反應、細胞凋亡的負向調控、缺氧反應、NO 生物合成過程的正向調控等;分子功能包括:酶結合、蛋白結合、蛋白質同源二聚化活性、轉錄因子活性序列特異性DNA 結合、序列特異性DNA 結合、RNA 聚合酶Ⅱ轉錄因子活性等,這些與UC 的發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聯系。
PPI 網絡分析結果顯示IL6、TNF、MYC、CASP3、MAPK14、PTGS2、NOS3、ESR1、RELA、MMP2 等靶點是網絡中的核心節點,推測它們是北豆根治療UC的關鍵靶點。現代研究表明IL-6 在UC 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過度表達會使腸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促進巨噬細胞和中性白細胞的分泌、增殖、溢出并浸潤至炎癥部位,誘發或加重UC[9-12]。KEGG 通路富集分析發現62 條通路與UC 的發病相關,主要包括:TNF 通路、PI3K-Akt 通路、T 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等。研究顯示:介導細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自噬的PI3K-Akt 信號通路[13],活化后可上調腸黏膜p-Akt 表達[14],激活核轉錄因子,上調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轉錄水平,誘發炎癥,導致組織損傷[15],同時研究表明UC 相關的癌變與過度活化的PI3K-Akt信號通路有密切聯系[16-17]。
綜上,北豆根可能通過IL6、TNF、MYC、CASP3、MAPK14、PTGS2、NOS3、ESR1、RELA、MMP2 等靶點調控調控TNF 通路、PI3K-Akt 通路、T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等通路,進而對消化、免疫等系統進行干預,抑制UC 炎癥損傷。通過網絡藥理學的方法,不僅能有效闡明多成分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還能揭示其作用靶點與關鍵信號通路,為中藥藥理和作用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從而促進傳統中藥的應用。但是該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其研究結論主要著眼于藥材中的已知成分、靶點和通路,而容易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未知成分和非核心靶點和通路的作用;雖能預測發揮作用的靶點,但無法獲知靶點的上調或下調,無法預測其功能改變的方向;同時也不能體現中藥體內代謝產物對機制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的體內外試驗進行驗證網絡藥理學的預測的結果,才能更加準確、客觀地闡釋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
(本文圖1~5見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