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會光
時令剛剛立冬,稍稍有點寒意。2021 年11 月14 日,我隨安慶市文聯、市作家協會組織的宿松小分隊,參加美麗皖西南“鄉村振興我在場”文學采創活動,來到宿松“朱書故里、美麗許嶺”采風。
冬日的陽光灑滿大地,田野、農莊、山崗……處處一片溫暖。我們乘車來到許嶺燈塔村泊湖邊上的萬畝油茶基地。雖是冬天,這里卻開滿了油茶花,白的、紅的……爭相怒放、落英繽紛。那塊片片相連,一眼望不到邊的油茶園,一棵棵綠油油丈來高的油茶樹,枝頭綴滿油茶花,簇簇相擁,似剛出浴的少女,潔白如雪,亭亭如立,婀娜多姿;風中不甘寂寞的油茶籽,像搖籃里笑容可掬的小寶寶,沉醉在纏意綿綿瑟瑟秋風里,期待著人們的青睞,享受著茶園的溫馨;那籠罩在泊湖上薄薄的煙霧,氤氳著那片茶樹,我的心此時劃開了一道溫柔的漣漪。
我們邊賞花賞景,邊聽鎮上陪同人員介紹。以前,這里全是一片荒灘,為盤活資源,解決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就業,2014 年,鎮黨委政府招商引資,許嶺鎮走出的致富能人王澤宏返鄉創業,將這里5000多畝荒灘流轉下來,建立了油茶種植基地。
“這里有50 余 萬株油茶樹,樹齡長的有7 年、短的有三四年。一般要3 年掛果,7 年豐產,真正的豐產期是十一二年,畝產量可從初期幾百斤到盛期上千斤。今年正宏集團油茶籽產量150 萬斤,市場價每斤能賣到1.2~1.5 元,收 入 有200 多 萬 元。2023 年樹齡進入豐產年,年產量可達300萬斤,收入400萬元,產量和收入翻一番。”基地管理員丁百牛說,“基地每年向當地農民支付土地租金110 萬元,支付人工工資100 多萬元,當地數百戶家庭從基地的發展中能獲得穩定收益。”
“在這里做事,既能照顧家里患病的丈夫,又能獲得穩定的收入。”2015 年以來,燈塔村貧困戶王香娥長年在油茶基地就業,年掙工資3 萬多元。在許嶺鎮,有50 多個像王香娥這樣長年在基地就業,經濟上擺脫了困境的貧困戶。
漫步香樟、紅葉石楠、楊柳……苗木花卉間的林蔭小道,欣賞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苗木、茶園、果樹、花卉似乎都在對我們頷首致意。我們興趣盎然,觀秋景,秋色可餐;聽秋風,似燕語呢喃……大家紛紛按下快門留下這可圈可點的鏡頭。

在正宏生態農家樂莊園,朝泊湖那個方向,是一塊未開發的廣闊水域。豐沛的水資源和湖汊,春天這里群鳥集聚,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夏天荷花連天,美輪美奐。如此開發前景,鎮里與周邊鄉正在謀劃融產業、旅游、休閑、加工等多元立體、投資過億的現代農業項目。南邊是一片魚池、花卉苗木、果園,莊園每年向池塘投放上萬尾魚苗養殖,供游客休閑垂釣。后面的丘坡上是層層疊疊、一撥接一撥新栽種的油茶樹,樹齡只有三四年。在油茶基地林下套種金銀花,每年的5 月至10 月是花期,花色由白逐漸變為金黃,頗具觀賞性,還散發出一股獨特的清香味。因此,金銀花又有一個好名字叫“忍冬”。那個時節,前來觀景看金銀花的游客是一年比一年多。
“由于油茶樹生長比較慢,3 年掛果,早年產量不高,效益不明顯。我們從2019年開始在油茶林下套種金銀花,目前有2000畝,今年采摘鮮花3萬斤,經烘干后有花5000斤,獲利33 萬元。”燈塔村油茶種植基地黨支部書記許友生說,“林下套種金銀花,不僅能節約成本增加收入,還能緩解基地困難,讓更多的居民就業,達到以耕代撫、以短養長的作用。”2021年基地被國家林草局審核評定為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點。
除草、施肥、治蟲、剪枝、排水……全程精細化的管理,5000 多畝油茶樹和2000 畝金銀花樹都處于良好的生長期,昔日的荒灘變成了一座座“金山”和“銀山”,美了一方環境,富了一方居民,活了一方經濟。
談到今后的發展,許友生表示,基地將進一步擴大金銀花樹種植面積。同時,依托基地在泊湖邊的地理優勢,發展旅游業,借成片的油茶、金銀花樹,打造“花海”品牌,把基地真正做成帶動一方發展的幸福產業,為許嶺鎮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增動力。
正宏現代農業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澤宏,是本土宏富村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出生于20 世紀60年代。青年時期,由于生活所迫,在打工潮風靡全國那個年月,他跟風外出闖蕩撈到了第一桶金。發跡后他做事低調,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為報效桑梓,2014 年,他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順應時代脈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回鄉創立了有著濃濃鄉土情結,注冊資金3000 萬元,集油茶、林下套種、垂釣、休閑、采摘、觀光、加工為一體的安徽正宏現代農業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近年來,公司投資7000 萬元,流轉下倉、許嶺4 個行政村土地6000 余畝,建成5060 畝油茶基地、200 畝獼猴桃園、100 畝景觀苗木園、2000 畝林下套種金銀花園,還利用基地池塘、林邊湖汊,建成1100 畝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公司還流轉脫貧戶土地1000 多畝,支付租金30萬元。每年帶動長期和季節性農民務工700 多人,脫貧戶60 多人,人均年增收3000 多元。2020 年,正宏農業被評為安徽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省林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宿松縣鄉村旅游扶貧放心消費示范單位等殊榮。
“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吸納本地農民就業與農戶形成穩定產業帶動和利益聯結關系,把防止貧困戶返貧嵌在產業鏈上,為產業發展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提供了示范引領。”鎮長余正強對我們一行侃侃而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圍繞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推動新時代林業高質量發展,以創建全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為抓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建設集約化、示范化、標準化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基地為重點,做優、做強、做大油茶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繼續打造以油茶種植、林下經濟、觀光釆摘、生態養殖、休閑垂釣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再上新臺階。”鎮黨委書記喬奇也給我們介紹說。
在許嶺做農業,不僅有正宏集團,還有中明集團這張亮麗明片,已成為本地鄉親們眼中的香餑餑。
甘霖村土生土長的何中明,是這張名片的奠基人,他和正宏集團帶頭人王澤宏,都是當地20世紀60年代的人。人生苦短,歲月磨礪。同一個年代,相同的創業經歷,早年他在家鄉承包2000 畝土地做農業,還辦起了烘干廠。但是,耳聞目睹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中明不安于現狀,走出鄉村,到農業大省強省的四川成都干起了環保農業。憑借聰慧和勤勞,幾年工夫摸爬滾打,他為自己的創業夢想,積累了原始資本,跨出了他人生關鍵的一步。
2015 年,何中明回到家鄉,在甘霖、雨嶺發展紅心獼猴桃種植。把四川那里的種植技術嫁接過來,毫無保留傳授給當地農民。創立安徽中明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有雨嶺獼猴桃果園,北斗精準農業信息工程實驗室宿松基地,甘霖的加工、廠房、農業資料、設備……
在獼猴桃基地,負責人黃兆鑫向我們介紹了果園情況。
基地有480 畝果樹,今年是第二年掛果,初期產量不高,只有20 萬斤,去年15 萬斤,預計明年40 萬斤,逐年遞增。如果是豐產期,年產量100 萬斤。估計今年獲利200萬元。
獼猴桃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做到精細化管理,管理越精細,產出就越高,效益就越好。與油茶種植粗放型管理不同,獼猴桃種植成本比油茶種植成本高很多。
基地果園眼下是低端化管理,平均畝產量600 斤,年投入2000 至3000 元,產品定點銷往上海、廣州、四川的大超市。如果發展到高端化管理,畝產量2500斤至3000斤,年投入7000元左右,終端化銷售,產品直接走向消費者。
中明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當地百姓享受到了帶來的紅利。
“像我們這樣上了年紀的,出門打工沒人要,而在家里又找不到掙錢的門路。沒想到能在家門口的正宏和中明公司做事,現在我們一年到頭都能在這里干活,不愁沒事做,活不累,又能兼顧到家。這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正宏、中明公司!”
是日晌午,我們來到雨嶺獼猴桃、油茶基地,看到雨嶺村范榜組的蔡華香、甘霖村后西組的黃金娣等10 多名年紀大概在50 歲到70 歲之間的中老年村婦,忙著挑揀油茶籽。剛好到了吃午飯時間,趁這個機會,我們與她們閑聊。
“我們在這里做臨工,每天有100 塊錢收入,常年在這里干活,一年能掙兩三萬,一般也有5000多。”
獼猴桃育苗、引蔓、綁蔓、打尖、授粉、疏果……需要大量人工,種植投入大。基地根據時節安排工人做事,給獼猴桃樹人工授粉每天要50 多名工人,給獼猴桃套袋每天要80 多名工人。在中明獼猴桃基地,忙時每天多則要200 多人,少則幾十人,全年固定用工二三十人,都是基地周邊村民。
公司繪制美好藍圖,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讓農民從基地務工到入股經營,為種植戶提供優質樹苗,無償技術指導,還負責產品銷售。產供銷全方位服務,幫助農民發展種植獼猴桃。
許嶺鎮持續鋪開獼猴桃種植,建立萬噸果品儲存庫和分揀、包裝線,讓這個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鎮、助力鄉村振興的“金果果”。
中明集團不僅做農業,還做旅游、做文化、做餐飲、做房地產等,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慧德中學、白馬山莊、宿松商貿城等全產業鏈發展,企業之花遍地開,為松茲添福祉。
浸透著鄉愁,眷戀著鄉情,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正宏、中明集團,只不過是從許嶺走出去的眾多能人回鄉創業的標志。還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鐘情自己事業的許嶺人,為家鄉美好的明天奉獻著、耕耘著。他們是發展當地經濟、雙招雙引,實現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和有生力量。
平時,酒桌、走親訪友、聚會、大型活動和閑聊中,毎每談及許嶺話題,常常聽到許嶺人如何發財,他們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吃苦耐勞,掙了很多錢的故事。他們不但自己富了,還帶上親友和鄉鄰們發財。這或許就是社會上流傳至今,大家帶小家、大手牽小手、共同發家致富的“許嶺現象”吧!
這背后是許嶺一代人的夢想、情懷、擔當和情結,更多的是這靈動的山、柔美的水、肥沃的土地字育的魚米之鄉,生于斯長于斯被稱為“東鄉”這個地方的許嶺味道。
許嶺日新月異,以鎮為中心、村為基礎、組為單元、民為天。近年來,不論在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中,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文化發展為基石,鄉村文明為著力點,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跑出加速度和新動能。而正宏和中明是引領鄉親們穩脫貧、防返貧、發家致富奔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龍頭明星企業,是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的靚麗奇葩。走進許嶺,山清水秀、藍天白云,稻穗累累、牛羊成群,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六亂治理、環境優美……文明之風撲面而來,黨群活動室、為民服務大廳、鄉村大舞臺、道路拓寬等硬件煥然一新,為村民辦事親民便捷;廣場舞、圖書館、閱覽室、健身房、鄉賢館、棋牌室、衛生室……城里有的,這里應有盡有,民生民情正在一點一點發生變化,增添了他們的獲得感。
采風接近尾聲,在鎮文化館,聽文化館員介紹當地斷絲弦鑼鼓和許嶺燈會的故事,我們被其藝術感染力深深震撼。許嶺燈會有著170多年歷史,蘊含著濃濃地方特色,其頑強的藝術生命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是開放在鄉野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百花園里的一朵瑰麗奇葩。
許嶺在水一方,松茲一隅。美麗的皖西南,風光旖旎,生機盎然,是鑲嵌在祖國960 萬平方公里大花園里的馨香一瓣。祖國強大的春風,沐浴繁華的城鎮、美麗的村莊、廣袤的田野、溫馨的莊園。民眾安居樂業、心花怒放、喜笑顏開、美酒飄香,日子過得如爛漫的山花,是綻放在這塊沃土上的夢想之花、美麗之花、振興之花和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