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松松 編輯:香笙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餓了有外賣,出門有網約車,需要的東西都可以網購。足不出戶的生活,已成為現實。算法為我們提供了最佳方案,智能手機替我們做出了最理性的選擇。生活變得越來越高效,而我們卻越來越難獲得內心真正的快樂。
神經科學家沙恩·奧馬拉在《我們為什么要行走》一書中,提出了療愈自我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定期行走。行走,尤其是大量頻繁地行走,是身心健康的關鍵。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藥。”行走,能讓我們擺脫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讓身體、大腦和心靈獲得自由。
英國有一項關于“恢復”現象的調查,研究人員召集了4000 多名參與者,讓他們接觸不同的環境。所謂“恢復”,指的是在身臨自然環境之后的一周內,感到平靜、放松、精神煥發。調查結果顯示,接觸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的參與者,恢復作用極為顯著。行走,尤其在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等自然環境中有規律地行走,更有助于緩解壓力,放松心情、恢復活力。
哲學家尼采曾經經歷過一段至暗時刻。《悲劇的誕生》出版之后,激怒了一批古典主義教授,他遭遇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在感情上,他也屢受打擊,多次求婚,卻多次被拒。他為此痛苦不堪,不僅患上了頭疼病,視力也迅速惡化。為了療愈身心,他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開始一個人行走。
最初,他在湖邊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6 個小時。后來,他開始嘗試在山間行走,那里空氣清透、光線適宜、景色宜人,充滿了生命力。天氣轉冷的時候,他跑去南部城市過冬,每天仍會散步4 個小時左右。
長期行走在自然中,他的病痛漸漸好轉,心靈也獲得了平靜。他開始專注于寫作,正是這段時間,他寫出了《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多部驚世之作。大自然很神奇,它能讓人平靜,并給予人精神上的力量。在自然中行走,是對心靈最有力的滋養。
閑暇之余,讓我們從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中抽離出來,為自己安排一場遠足,讓浮躁的心歸于平靜。如果時間有限,那就在自己的住所周邊散散步,也能使你忘卻煩惱,獲得片刻的安心。
喬布斯49 歲那年,想要出一本關于自己的傳記,于是打電話給傳記作家艾薩克森,邀約見面。讓艾薩克森費解的是,見面地點不在對方公司,也不在其他正式場合,而是在戶外,喬布斯邀他一同散步。
事后他才了解,原來喬布斯喜歡在散步的過程中進行嚴肅的談話,甚至有邊走路邊開會的習慣。他那些驚人的創意和顛覆性的想法,都是在散步中產生的。
行走的最大好處是,激活大腦,提升創造力。為什么呢?
在《我們為什么要行走》一書中,作者提到,人的大腦有兩種關鍵工作模式,主動執行模式和默認模式。主動執行模式,是指集中注意力,處理細節。默認模式,包括走神、反復回想自身經歷以及將注意力從當下環境移開。
小的時候,老師總是告誡我們要專心讀書,不要看窗外,不要走神。但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聚焦任務和走神,是硬幣的兩面。專注于任務,是為了更好地執行。轉移注意力,是為了收集資源,整合執行任務時得到的信息。換句話說,走神,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想法。而專注,則幫助我們檢查這些想法是荒謬的,還是新奇、有趣的。兩種狀態的切換,就會產生創造力。行走,恰恰能有力促進不同意識狀態之間的切換,激發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
作家梭羅曾說:“我的腿一旦動起來,腦子里的想法也開始涌動,好像朝著低處泄洪,想法在高處源源不斷地形成新的水流。涓涓細流從源頭冒出,滋潤我的大腦。”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超負荷接收信息已是常態。大腦無力招架時,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思緒混亂、大腦空白、失眠等“宕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工作,不僅效率降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此時,不如走出房子,去戶外閑逛、散步或遠足。通過行走,緩解大腦疲勞,恢復活力,讓思緒得到梳理,靈感自然會涌現。那些費解的難題,興許就有了答案。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看待事物總是很消極,他很不開心,于是就去請教禪師。禪師讓他去買兩包鹽。小伙子買來之后,禪師讓他把其中一包倒進裝水的杯子里,然后喝掉。小伙照做,喝完直呼“這水太咸了”。禪師沒有說話,帶著小伙來到一條河邊,讓他把另一包鹽放了進去。小伙依照禪師的吩咐,將鹽倒進河中,又嘗了嘗河水的味道。這次嘗到的,就是河水本身的味道,沒有其他的味道。這兩包鹽就是我們的困苦和不安。那杯水就是我們的認知。
認知越是局限,就越容易痛苦,遇到一點事情,就覺得天要塌了。當我們的認知提升,眼界拓寬之后,心就會像河水一樣寬廣。再難的問題,也能從容不迫,輕松化解。行走,是拓寬視野,豐富認知的助推器。
前面我們提到,行走能夠激活大腦,提升創造力。當創造力得到提升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問題了。
現代社會的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手機、電腦、網絡等工具帶給我們的好處毋庸置疑。只是,工具無法代替我們的大腦去認識事物、理解事物,也無法代替我們的身體去感受世界、體驗世界。別成為工具的奴隸。借助工具,善用工具,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再美的風景,也需要我們親身經歷,切身感受。最好的學習,永遠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