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心
2022年3月4日中午,走到離家不到一公里的南京明外郭城垣。梅花正艷,陽光點染著城垣南北的空地公園。城垣最高處修了柏油路,沿線兩邊的牌子立著“明外郭”字樣。兩車道的外郭馬路兩邊,柳樹、榆樹、梧桐皆是幾百年老樹,枝丫橫斜,高聳入空。沿著南坡走上城垣,忽而看到路北,隱隱一座石瓦亭。一條青磚鋪成的小路通向亭子,沉靜、莊嚴。我走過去細看。
原來是“文天祥詩碑亭”。一座樸素的四角亭,四根石柱,亭下立著一座石碑,石楹上題寫“文天祥詩碑亭”。石碑正面是一幅文天祥身著官服冠蓋的燙金雕像,像下寫著兩行字:“文天祥”“1236-1283”。亭子旁邊的石碑上刻著:南京市棲霞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天祥詩碑亭及金陵驛舊址,棲霞區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日公布,棲霞區人民政府立。原來這里就是南宋金陵驛舊址,亦是文天祥作《金陵驛》二首之地。詩碑亭1991年就已建成,旁邊的石碑是2013年立。
詩刻在燙金像后面,《金陵驛》其一,相隔700多年后,在陽光下讀文天祥發燙的詩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我的心隨著詩句回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文丞相被羈押北上,由金陵驛即將出發,那個悲慨愴然的黃昏……
這一年文天祥43歲,正值盛年。他6月12日到建康南京,停留50天。這兩首詩大概作于要離開金陵驛繼續北上時。
南京在南宋是北大門,過江便不是南宋的國土了。南宋的都城在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南京的位置倚靠長江天塹,過江為金國統治區域。此時,南宋聯合蒙元滅金,南宋小朝廷在廣東崖山已被元軍殲滅,舉國已經進入元朝統治。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境內)被元軍俘虜,因其才略、聲望,一路羈押向燕京。
文天祥生長于江西,官于江西、湖南、臨安等地。從北軍逃脫,一路向南,發動義軍組織抗元斗爭,至廣州兵敗被俘。對于南宋來說,長江以南是國土,對于文天祥來說,南方是他生長、做官、戰斗過的土地。金陵一別,恐怕再無返回的可能,內心怎不百感交集。提筆賦詩,悲涼有余。
《金陵驛》其一用現代漢語可以譯作:荒郊野外的草舍又被夕照掠過,身如一片漂泊的孤云何所憑依?放眼望去山河風景與從前原本沒有不同,然而城中的百姓已經易主,不再是南宋子民。蘆花滿地飛舞與我一同衰損,江南大戶的舊時燕子如今傍著誰家的門檐飛?從今而往,我將永別這江南路,靈魂只能化作杜鵑鳥啼血而歸。此詩把一個誓死殉國的詩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亡國之悲和殉國之志撲面而來,是文天祥亡國之悲的結晶之作。

第二首表達黍離之殤,更為悲切。意為:萬里江山從此失去了我宋朝的雄壯,皇帝禮服顛倒匍匐在泥道上。杜鵑啼到血盡一場空,皇帝的胡須被脫了大半,江山易主風光不再。秋風吹來令人仿佛一夕衰毀,大夢初醒寒月照著我一顆孤魂。千年成敗都將化為塵土,但大丈夫要禁得住人間評說。前四句用了四個典故指代江山易主的現實。后四句寫出自身生死置之度外,要成就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志向。(參考鄧碧清《文天祥詩文選譯》,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詩寫于金陵驛。金陵驛位于馬群鎮蛇盤村。據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16《疆域志二》記載:“金陵驛,亦名蛇盤驛,在上元縣長樂鄉蛇盤市。俗呼‘佘婆’,音之訛也。淳熙十二年,留守錢公良臣建?!苯鹆牦A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由建康留守錢良臣興建,是南宋傳遞公文的人員和官員途中落腳之處。
文天祥被元軍羈押,在金陵驛停留一個多月。臨別之際題詩,詩句所顯示的亡國之悲,忠臣之義,是文天祥中狀元進入官場后,一直堅守的為國為民、克己奉公的行事準則的體現,也是他以丹心照汗青、成就浩然正氣的德行修養之表現。
由《金陵驛》讀文天祥,一本詩冊在首,浩然之氣流蕩其間。我想起曹丕的《典論·論文》,他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以“氣”論萬物本源,在《易經》中已經開始。氣分陰陽,陰陽相交化生萬物。而“文以氣為主”,則是把文章和人的生命體氣直接相融?!拔囊詺鉃橹鳌钡母荆瑒t是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風度相合,是人的氣韻貫穿其間。
文天祥的《金陵驛》《過零丁洋》《正氣歌》《揚子江》,傳播甚廣,并不是文辭多么優美,聲韻多么工切,根本來說就是他的一身正氣,真氣淋漓地體現到詩行中。《金陵驛》二首,以亡國之悲殉國之志感動人。如此悲切之作,之所以產生動人的力量,也不僅僅是這兩首詩,而是背后文天祥整體詩作呈現的文氣。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境內)被元軍俘虜。文天祥的文韜武略和對南宋官民的影響力早就引起元朝統治者的關注,他們希望文天祥能夠為大元所用,用各種方式招降。1279年1月,元軍元帥張弘范率水師攻崖山,強迫文天祥招降宋軍。文天祥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張弘范堅持要他寫書信,文天祥寫下著名的《過零丁洋》,據說張弘范讀后沉默無言,把詩收起來,開始崖山之戰。崖山之戰,是南宋最終滅亡的標志性戰役。
1281年夏天,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兵馬司土牢已兩年,作《正氣歌》。他在羈押途中服毒、絕食不死。到大都后經歷各種艱難折磨,各種招降的勸說,在南宋已經徹底亡國無望之后,又過了三年牢獄生活。忽必烈希望他為大元所用,文天祥誓死不為元朝所用?!墩龤飧琛分杏校?/p>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劉德清、劉菊芳、劉菊萍校點《文天祥全集》,第801頁)
土牢中有種種晦氣、邪氣相攻,文天祥提出正氣,唯有正氣方能壓邪,他的一生是用生命在大地和詩行間寫出浩然正氣的一生。
1283年年初,文天祥被殺于元大都柴市。文天祥自稱“狀元宰相”,以狀元中進士,受到三位南宋皇帝的器重,對于他來說則是受到三位皇帝的隆恩。他見證了崖山海戰的大悲劇,選擇殉國,亦是為南宋所代表的漢文化殉身,從個人的追求來說,也是死得其所。壯年殞身,何其悲壯。
南京文天祥詩碑亭建在南宋金陵驛舊址上,緊挨著明外郭遺址北側,從麒麟門到滄波門中間這一段。今有朱明娥著《南京明外郭》一書,城墻屬于“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此書對南京城的城墻和明外郭的意義做了總結:
南京城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長、地面建筑規模最大的都城城墻,也是南京的文化符號和城市名片。明朝南京城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構成,不僅在我國城垣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城垣建設史上也是蓋世無雙。其中,總長度約60公里、圍合面積達230平方公里的明外郭城墻更是明代南京被稱為世界第一大城的重要載體與物證。(朱明娥《南京明外郭》,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1頁)
明代南京城四重城垣,臺城屬于京城城墻。據《南京民間故事》記載,南京城修好后,朱元璋帶著皇子們登上紫金山,四子朱棣信口說道:“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到紫禁城。”朱元璋聽后,開始下令修建外郭城墻,將紫金山、幕府山、聚寶山等全部囊括在內,大大提高了南京城的軍事防御能力。
明外郭作為最外層的城垣,建筑有其獨特性。首先“突破了我國都城傳統的方方正正形狀,從軍事防御的需要出發,因地制宜,使城墻蜿蜒在自然山水之間,所以呈現的是不規則的菱形”(《南京明外郭》第13頁),其次,它的材質是用“土夯筑壘而成,只有在重要的具有標志性的城門位置才用磚石砌筑,所以南京的外郭俗稱‘土城頭’”(《南京明外郭》第13頁)。明外郭原來是土城頭。經朱明娥老師考證,明外郭有“外十八門關”,即18座城門。如今城門都已不存,只有些遺跡。

滄波門至麒麟門段這一段明外郭城垣,目前比較完整。該段城墻頂部現在作為文薈路路基使用,路面上已經鋪上柏油,汽車可以通行。我第一次發現明外郭,就是2021年夏天和女兒因為疫情變成黃碼,隔離在家20天后到醫院測核酸,驅車回來的路上,導航把我們帶到了這條路。八月初,南京還是盛夏,突然從城市空間走上了一條兩旁老樹成蔭、天高云淡、一片寧靜的世界。這段城墻總長約5109米。城墻頂寬5-8米,底寬15-20米,頂部與兩側地面落差2-5米。路旁立著的“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標牌,經過滄波門公園,看到城垣外側半坡上的綠地和老枝,突然好像回到了大明朝。
2019年調到南京,買房子時并不知道與明外郭的關系。麒麟門是最靠東南的門,麒麟門這一帶到滄波門,還是明朝初年養馬之地,歷史上有黃馬群、青馬群、紅馬群、白馬群等地名。今天的馬群地鐵站,是這一帶的交通樞紐。南京城是歷史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學之都?!吧胶语L景元無異”,山河無言,虎踞龍盤的南京,長達60公里的明外郭城垣,因為文天祥的《金陵驛》,增添了英雄的浩然正氣。
我們行走在明外郭的老樹下,能體驗到從南宋到明朝,到今日之中國的文化傳承。詩人的憂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民族魂的內核,將一直激蕩后來者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