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航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北京 100029
信息(information)又被譯為“消息”“情報”“知識”,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C. E.Shannon)于1948年發表《通訊的數學原理》,提出信息是“有意義的或任何造成差別的事物”[1]。
當信息“超越國界并在兩個或以上的國家和文化體系之間”[2]流動,就形成了信息的跨境流動。這一流動過程早期伴隨著并不頻繁的貿易往來形成,例如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中傳遞的商貿往來消息。進入19世紀中后期,隨著海底電纜的鋪設,全球范圍內的穩定、頻繁、大規模的信息流動成為可能,信息流動過程中所形成的關系網絡構成了最早的網絡信息傳播結構。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網絡這一概念被應用于不同學科領域,其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展。
信息論將數學統計方法應用到了信息學領域,信息自此成為一個抽象的量得以被衡量,關于信息網絡結構的定量研究也開始增多。既有研究利用經貿數據、人員往來數據、全球電信數據、全球帶寬等多種數據形式,從信息網絡結構特征、信息網絡影響要素、信息生產者在信息網絡中的關系作用等方面開展研究。這些研究描述了全球傳播網絡中信息流動的特點和基本規律。但是,現有的網絡分析研究主要是圍繞Web 1.0和Web 2.0時代展開,進入Web3.0時代,隨著社交網絡、加密技術等新應用和新技術的發展,既有研究難以覆蓋新技術傳播特點并概述全球網絡結構特點。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參照網頁排名(PageRank)思路,通過計算各主體國家/地區間信息服務網站的信息訪問量,構造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傳播網。同時,筆者基于該網絡,引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以國家為粒度的傳播力分析,進一步探索這一方法在世界體系理論中的應用。
世界體系理論由沃勒斯坦(I. Wallerstein)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該理論綜合了依附理論、法國年鑒流派,側重將全球關系網絡作為一種經濟—社會、政治—文化關系體系來考察。世界體系理論是一種整體性分析方法,涉及政治、經濟、文化3個層面,以勞動分工為基礎,考察國家和國家相關實體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等級結構中的權力位置關系。沃勒斯坦將現代世界體系劃分為核心國家、半邊緣國家和邊緣國家,并提出現代世界體系的本質特征就是“核心區與邊緣區勞動分工的發展以及霸權國家的興衰”[3]。
在沃勒斯坦之后,著名的世界體系理論學者盧格霍特、弗蘭克、蔡斯—鄧恩等都發展了世界體系理論。弗蘭克[4]提出,體系中的各主體相互關聯,發達與不發達并非相對的多與少的關系,而是在一個更廣泛的系統中相互影響的關系;蔡斯—鄧恩等則對世界體系理論的適用范圍進行了擴展,提出“世界體系是社會間的網絡,具體包括大宗商品網絡、貴重商品網絡、政治軍事網絡、信息網絡,網絡中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內部結構的變化[5]。盡管上述學者在具體問題、研究方法上各有側重,但都一致認為,全球經濟與信息富國同信息窮國之間的不平等交換存在密切關聯。
雖然沃勒斯坦多次強調世界體系理論是整體性分析,并不用于分析某一特定的情境領域,甚至對蔡斯—鄧恩的分析也提出過質疑,但世界體系理論作為一種理論范式和研究方法,已經在地理學、社會學、國際關系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中得到檢驗和應用[6]。
隨著全球信息連接日益緊密,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嘗試將全球信息傳播網絡進行“量化”處理。在這些研究中,網絡分析法是社會系統結構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關于全球網絡傳播結構的研究可以拆解為兩個步驟,一是對網絡的刻畫,二是對網絡關系結構的分析。
在早期研究中,E. ?stgaard、J. Galtung等學者[7-9]利用全球通訊社及其所發出的國際新聞來刻畫全球傳播網絡,提出信息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不平衡的問題。此后多年,對全球傳播網絡的研究主要圍繞在經貿或移民網絡模型的基礎上展開,例如G. A. Barnett和R. Y.Wu[6]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公布的留學生數據統計年鑒來勾勒全球知識傳播網絡,G. A. Barnett[10]使用國際電話數量來勾勒全球電信網絡格局。這些研究雖然很好地概述了當時全球傳播網絡的特征和影響要素,但本質上是基于經貿領域結構模型或人口移動模型的拓展,對互聯網傳播格局的適用有一定局限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廣,對互聯網傳播網絡的研究開始涌現。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方法是利用超鏈接來刻畫全球信息傳播網絡,例如G. A. Barnett和H. W. Park[11]利用Alta Vista收集了不同國家的網站中所嵌入的超鏈接數量,進而利用超鏈接和帶寬刻畫網絡結構;H. Seo和S. J. Thorson[12]利用TeleGeography獲得全球互聯網地理數據進而衡量跨國互聯網連接;H. W.Park等[13]利用搜索引擎檢索結果中所包含的國家頂級域名(ccTLD)情況來刻畫全球傳播網絡。G. J. Golan和I. Himelboim[14]引用大眾傳播模型,對5個主要國際傳播媒體的推特賬號的社交網絡傳播關系進行刻畫。
在對網絡結構的關系研究中,網絡分析的方法被廣泛應用。在具體方法上,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中心性度量,如度數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性、接近性中心度、Page Rank中心性等。典型的有G. A. Barnett[10]使用NEGOPY關聯分析、多維尺度變化(MDS)分析以及聚類分析來研究各節點之間的關系,H. Seo和S. J.Thorson[12]、H. W. Park等[13]使用中心度和密度分析研究網絡結構。
上述方法在Web1.0和Web2.0時代能夠較為完整地刻畫出全球傳播網絡,但隨著加密連接、社交媒體等技術和應用形態的興起,上述方法存在兩個問題:①在加密網絡中,受到搜索引擎引流、社交網絡分享等因素的影響,基于超鏈接的出入鏈分析有可能導致信源的缺失,進而影響信息的準確性;②隨著多向的社交媒體和傳統單向大眾媒體傳播形態的融合,機構媒體和自媒體交互作用,網絡傳播格局更為復雜,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群體參與性更強,頂級域名分析等方法難以確保國家的全面性,而搜索引擎返回鏈接的分析難以滿足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閉環鏈路的分析需求。
綜上,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范式還是研究方法,利用世界體系理論的框架研究信息跨國流動問題,進而描繪全球傳播格局和秩序,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做法。既有研究呈現了近30年來全球傳播網絡結構的特點和變化,也在傳播格局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有諸多建樹。但是,隨著的大型社交平臺、計算傳播、跨國互聯網公司等新業務形態和應用形態的形成,對于全球傳播格局有著怎樣新的影響,當前全球傳播格局又有哪些新特征,這些問題都是既往研究尚未涉獵的。
基于此,本研究以信息分發屬性的大型網站為研究對象,采用流量分析的方法,根據媒體網站的流量詳情,分析各國的媒體輻射范圍、信息獲取來源、對外傳播能力,進而勾勒2021年全球互聯網的最新格局,最終嘗試回答以下問題:①2021年,全球互聯網傳播格局呈現怎樣的特征?②當前互聯網全球傳播網絡結構是否還符合世界體系理論所提出的基本模型?
Alexa是亞馬遜(Amazon.com)旗下的一家網站數據分析公司,該公司以全量互聯網用戶為樣本,通過瀏覽器工具欄和網頁瀏覽器的擴展程序從網站中提取互聯網用戶(包含真人用戶和機器爬取用戶)近3個月的瀏覽行為,分析網站的流行度和流量特點。數據獲取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筆者對Alexa數據庫中2021年最新媒體行業全球排行榜、各國網站綜合排行榜中的主要網站進行人工標注,選取出影響力大的媒體類網站,共計500個,形成媒體網站列表。
其次,為盡量避免社交媒體的多級傳播、各國網民數量等因素所造成的重復計算,從500個媒體網站列表中剔除搜索引擎類(如google.com)、具有社交屬性的媒體(如reddit.com)、門戶類網站(如韓國門戶網站daum.net),形成大眾媒體網站列表。
再次,采用人工校驗的方法對同一網站的不同子站進行剔除,將不同域名的跳轉網站統一記錄其最終形成流量的單一域名。
最后,選取Alexa排名前1萬名,以及首選500個網站中Alexa流量在中位數以上的媒體網站,形成了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288個重要媒體網站列表。
通過站長之家提供的Alexa公開API接口,獲取具體數據如下:
(1)網站排名數據。網絡排名數據即Alexa通過網站流量和用戶訪問行為綜合分析得出的網站當日、周平均、月平均和三月平均的全球排名和在不同國家的排名,排名數字越小,意味著該網站的影響力越大。
(2)網站流量數據。①網站在當日、周平均、月平均和三月平均的UV(unique visitor,網站的獨立訪客)和PV(page view,網站的訪問量)。Alexa網站指出,UV和PV數據非精確統計,僅作為參考。之所以選擇PV而非UV指標,是由于本研究所聚焦的大型網站具有較高的用戶黏度,用戶群體相對固定,PV指標的內容豐富度高于UV指標,因此,PV更能反映其網站內容豐富度和網民訪問行為。②媒體主站下屬網站近三月的訪問比例、頁面訪問比例和人均瀏覽量,該數據對網站二級域名的訪問流量進行了排序和比例分析。
(3)國別區域數據。網站所屬國家或地區,以及該網站用戶訪問的國家和地區來源。
(4)訪問行為數據。網站近三月訪客(人次)的國別分析,包括網站PV流量的國別/地區詳情分析、頁面瀏覽比例,該數據對網站的訪問流量進行國別層面的粗略劃分,用以呈現該新聞網站的訪客國別屬性。
為解決本文提出的3個問題,將采取流量分析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具體如下:
4.2.1 流量分析法
人們的思維受到其所接收信息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信息本身,也體現在媒體和傳播渠道對信息生產、傳播、再加工的整個流程。信息傳播網絡正是這種在橫向地理空間中不斷延展的“強力意志”進行生產控制和社會控制的基礎性工具[15]。對于傳統媒體而言,議程設置、媒介的鋪墊作用、框架在信息塑造中起到關鍵作用;對于互聯網媒體而言,除了內容生產環節,對信息重要性的排序、對信息信源的索引等也對信息傳播起到重要作用[16],進而形成對信息構建的補充,這不僅體現在媒體網站內部的信息排序,更體現在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對信息的引流和排序。
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傳播環境,流量成為一般研究者所能使用的相對最為客觀反映信息權重的客觀指標之一。本研究借鑒了網頁排名(Pagerank)的思路,即以網頁之間的超鏈接個數和質量作為主要因素粗略地分析網頁的重要性的算法。在本研究中,考慮國際傳播的屬性特征,將計算主體單元劃歸到主權國家/地區。
對某個國家/地區k而言,該國/地區所擁有的新聞網站聚合為Sk,pvi表示網站i近3個月的平均訪問PV量,Rik表示國家/地區k在網站i的訪問量的占比。所有被研究的國家/地區總數為K。
具體方法上,界定重要概念如下:
(1)信息服務量(ISN):以國家/地區為單位,將該國/地區所擁有的新聞網站的三月平均流量(PV)總和記作該國/地區對外提供的信息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2)信息獲取量(OIN):以國家/地區為單位,將該國/地區網民訪問以及其境內大數據爬取的各主要新聞網站流量總和記作該國家/地區信息獲取總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3)對外傳播量(OPN):對目標新聞網站的訪問流量進行細分,剔除其所在國/地區網民訪問后形成“對外傳播”流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后文將綜合國家/地區的信息服務量、信息獲取量、對外傳播量,分析主要國家/地區的國際傳播行為特征和在國際傳播場域中所處的位置。
4.2.2 社會網絡分析法
筆者使用社交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集成軟件UCINETv6.212,對篩選出的288個全球范圍內影響力大的媒體網站基于所屬國家/地區進行整理聚類,形成以國家/地區為單位的網絡節點,以一個國家/地區所擁有的網站流量作為“出度”流量,該國家/地區網絡用戶的訪問行為作為“入度”流量。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和中心性分析,對全球傳播格局進行描繪。
在具體方法上,中心度(Centrality)分析用以表達社交網絡中一個節點(在本研究中即指一個國家/地區)在整個網絡中所在中心的程度,即該節點與他者存在怎樣的關系、如何影響乃至控制其他節點所決定的[17],進而判斷該節點在整個傳播網絡中的重要程度。
(1)度數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一個節點的度數中心度表征該點與其他直接連接的總和。具體到國際信息傳播關系中,度數中心度可以用于表征一個國家/地區所擁有的主要新聞網站出入度的總和,度數中心度越高,則意味著該國家/地區在整個國際傳播場域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越大。
(2)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接近中心度用以反映在網絡中某一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的接近程度,一個非核心位置的成員在傳遞消息時,必須依賴他者,因此,一個節點越接近其他節點,該節點就越不依賴他者[17]。
需要補充的是,度數中心度關注一個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的關系,而接近中心度則更強調一個節點在整體網絡中的控制能力。在網絡計算中,二者的結果總趨勢是一致的。但由于兩種測量方法均未考慮行動者之間的交換或交往規模,因而部分數據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筆者將僅保留有價值數據,將數據樣本過小的節點剔除,以防止結果混淆。
通過對篩選所得的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288個媒體網站進行分析,以國家/地區為單位獲取國家/地區擁有媒體數、信息服務量、信息獲取量和對外傳播量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國家/地區新聞網站信息服務情況

(續表1)
從網站的分布看,美國擁有重要媒體網站最多,達69個;其后依次為中國、印度、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國家,分別擁有21個、19個、16個、13個、12個、10個、8個、7個網站。
從國家/地區信息提供量來看,中國具有絕對優勢位列第一,第二位是美國,其次是英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德國、伊朗、法國、西班牙、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亞。本研究所獲取的單個國家/地區提供信息的流量表示全球網民訪問該國/地區主要媒體網站的流量,通常來說,信息提供量越高,說明議題建構能力和傳播力越強。當然,這一數據也與國家/地區所有網民數量有著強關聯,網民數量大的國家/地區則流量也大。
從網民訪問行為看,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分別位于“入度”流量的前5位,這意味著這5個國家的網民訪問新聞網站的行為頻次最高;其次是德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土耳其、希臘、伊朗等國家,這與這些國家的網絡發展水平、網民數量等有直接關系,當然也和這個國家的網民新聞獲取習慣、網絡管理政策有關。
從國家/地區的對外傳播量來看,英國、美國的對外提供流量幾乎持平,可以說是并列位于第一梯隊,英國略高于美國,但英國重要網站如路透社(reuter.com)的運營總部在美國,因此美國訪問量巨大,均記作對外傳播流量;其他對外傳播量較大的國家有俄羅斯、印度、中國、德國、西班牙、法國、澳大利亞。
通過Alexa數據的不完全統計,來自60個國家/地區的288個網站累計向144個主要節點提供信息,筆者利用社交網絡分析法對全球傳播網絡進行深入分析。需要補充的是,由于Alexa數據庫所提供的國別/地區流量情況只有排名靠前的國家/地區,所以獲取到的國家/地區累計共143個,還有一些國家/地區由于網民基數過小,Alexa將這些國家/地區統一記作“其他”節點。
5.2.1 度數中心度分析
度數中心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傳播網絡中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通聯情況的最直接指標,一個國家/地區的連接線數越多,度數中心度就越高,即意味著該國/地區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通聯越頻繁。
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度數中心度分析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國的信息服務和網民訪問流量是不對稱的。

表2 度數中心度分析

(續表2)
從出度中心度來看,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的中心度較高,意味著這些國家直接或間接對外提供信息最活躍。美國的出度中心度排名第一,客觀上說明美國的網站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絕對通聯數最高,位于傳播鏈路的中心位置。
從入度中心度來看,印度、美國、日本、巴西、德國、韓國的核心度遞減。印度位于第一,說明印度在信息獲取方向的路徑上處于中心位置,這與印度網民基數大、本國新聞媒體網站多、媒體所用語言多樣有關。
需要補充的是,在全球傳播網絡中,各國/地區的出度和入度并不均衡,較為典型的有印度(入度第1而出度第13名),說明印度網民訪問活躍而本國網站的信息提供量相對缺乏優勢。
5.2.2 接近中心度分析
接近中心度反映在網絡中某一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的接近程度,接近中心度越高,意味著該節點在局部所處位置越核心。
表3數據顯示,美國在接近中心度的分析中指數最高,這意味著美國在傳播網絡中對其他節點的控制力最高,位于最核心位置。其次為中國、英國、日本、巴西、德國、印度、伊朗。但這些國家的具體特征仍有差異。

表3 接近中心度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接近中心度值較高,但度數中心度的出度和入度均相對較低,這主要由于國內絕對流量巨大。當把全球網絡作為一個整體,中國節點由于絕對流量巨大,在整個傳播網絡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英國的接近中心度較高,但度數中心度相對較低,這主要和英國在傳播網絡控制力上與美國趨同有一定關系,而英國提供的絕對關聯邊較少。印度的度數中心度高,但接近中心度相對低,這說明印度是與其他節點有著密切聯系的關鍵點。
此外,俄羅斯、法國等國家的接近中心度較低,但度數中心度高,這說明這些國家在整體網絡中嵌入了高度集聚化的區域網絡,例如后面將提到的獨聯體國家圈、西語國家圈等,這與其地緣文化、地緣政治有一定關系。
筆者通過對288個網站、144個國家和地區節點的網絡關系分析,得出全球主要國家/地區在傳播場域中的位置關系,見圖1。分析結果顯示,當前網絡傳播格局從宏觀上基本符合世界體系理論模型的假設,但在微觀層面體現出一些新特點:

圖1 全球新聞信息傳播格局
第一,國家/地區節點的相對位置由其所有的基本節點決定。近年來,由于媒體商業化、全球化、集團化和網絡化的趨勢特點,多媒體業務集團形成,電信公司、計算機公司、互聯網公司和媒體公司高度融合,媒介所有權呈現日益集中的趨勢[16],這進一步加強了位于中心位置的國家在網絡中輻射能力的集聚。
第二,中心化與多中心化的特點同時存在。所謂中心化,即第一點中所述集聚作用的凸顯,而多中心化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某個中心節點的轉播器和發射器,這符合傳統大眾傳播模型的假設特征;②由于地緣政治和地緣文化所形成的特定圈群;③“自給自足”式節點,這主要由于文化等原因形成。
第三,全球信息傳播網絡的集聚性和控制力相較于全球經貿格局更為凸顯。所謂集聚性和控制力即指網絡中心節點對周邊節點的輻射性和影響力,從數據結果來看,當前全球網絡傳播格局的核心節點輻射力更為集中,而處于“被影響”狀態的周邊節點的個數也相對更多,這是不同于經貿格局的特點,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教育水平、人口要素和地緣政治等要素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平臺的集聚性有著很大關系。
綜上,當前全球傳播格局相較于早期研究,有一定的延續性,仍然基本符合世界體系理論對主權國家權力關系的劃分,但也表現出諸多新特點。
在全球信息傳播格局中,各國所占有的網絡帶寬、網民數量、基礎設施結構分布并不均衡。其中,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在對外傳播流量和中心度分布中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其余還存在大量國家/地區,通過上述節點進行信息轉發。首先,本研究所引用的流量數據是網站3個月流量數據的平均值;其次,本研究所采取的國家/地區粒度流量是由網站流量加和而來,數據本身具備一定穩健性基礎。
為了進一步確保實證分析的結論不受特定國家/地區的影響,筆者將剔除傳播流量較小的國家/地區群組(即“其他”節點)的數據進行單獨分析,并呈現相關實證分析結果。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外傳播量,還是中心度分析,總體趨勢與原始數據沒有明顯變化??傮w中心度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穩健性檢驗對比數據
針對既有關于國際信息傳播網絡數據源陳舊、刻畫維度單一、依賴明文鏈接等方面的不足,筆者借鑒了PageRank的傳統思路,引入網站的實際訪問流量、主權國家(地區)互聯網新聞平臺信息流入和流出情況,刻畫國家/地區粒度的信息傳播力。通過對最新互聯網全球傳播格局的流量分析和網絡分析,概述了最新全球互聯網傳播格局。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以新聞類信息服務網站流量為最小切入點,以國家/地區為研究單位,筆者所提出的信息服務量、信息獲取量和對外傳播量能夠很好地刻畫國家/地區傳播能力和國家/地區在全球傳播網絡中的位置關系。
與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計算模型和數據源選取方面具有以下優勢:①利用行業排名和人工篩選,最大限度將信息服務類平臺納入考量,確保了數據的全面和客觀;②在信息提供量的模型設計中,利用真實流量分析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社交類媒體對大型新聞網站的引流以及加密鏈接獲取困難等問題,確保了計算結果的客觀性;③針對Web3.0時代網民個體在國際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日增,在對外傳播量和信息獲取量兩個關鍵概念的設計中,以網民個體作為研究單元,再將網民個體劃歸到國家/地區粒度,既考慮到了社會化媒體發展過程中個人的信息選擇作用,也將微觀概念進行了宏觀處理,使得國際傳播能力的定量計算成為可能。
在結論應用方面,本研究呈現出了最新國際信息傳播格局,發展了沃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通過實證研究論證了后發國家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和位置躍升的現實可能。同時,對傳播網絡中國家間相對位置的描述,也從實證層面打破了以往二元論或單極格局的刻板印象,驗證了國際傳播能力與地緣政治、地緣文化、技術實力之間的復雜關系。
需要補充的是,本研究雖然在網站選取方面盡可能地規避了大型平臺壟斷作用和計算傳播對新聞流量客觀性的影響,同時通過人工校正的方法避免了重復計算,進而使得研究過程聚焦于主權國家的作用。但是,由于本研究所選取的網站均為信息分發類網站,并未將即時通信工具囊括其中,這主要是因為即時通訊工具采取點對點的加密流量傳輸,公開的流量數據無法獲取即時通訊工具的流量詳情??紤]到中國人口眾多,加之海外華人、每年跨境流動的國人數量眾多,這些人員都是“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的用戶,未統計這一要素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對外傳播力的計算結果。但同時,同樣由于加密流量的限制,本研究也未將美國、俄羅斯的即時通信工具納入統計范圍,因此,這一不足之處不會影響筆者提出的結論。
歷史的畫卷將國際傳播格局從無線電時代帶入衛星時代,再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科技和跨國傳播中心本身成為了國家權力的核心資源,傳播技術則成為塑造國際秩序的核心控制力之一。從上述結果不難看出,互聯網信息傳播格局既是地緣政治、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統影響的“賽博”再現,也是信息技術控制力的直接表現。在這樣一個互聯網傳播格局之下,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將如何作為?
毋庸置疑,中國在全球傳播格局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不斷上升的,這一點也在本文關于信息服務量、信息獲取量等數據中得到了清晰的驗證,這一方面與我國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也是我國文化優勢和制度優勢的結果。我國在國際傳播場域中的實質性躍升也從側面驗證了世界體系理論對信息傳播格局的描述以及其關于現代化線性發展的質疑的有效性,同時也為后發國家的地位躍升提供了實證依據。
更進一步說,作為流量大國、傳播力大國,我國如何進一步發揮流量優勢,將傳播力從平面進一步擴展到網絡呢?
透過流量的表象,其根本要義在于信息的傳播,而信息的內涵是“意義”,而信息的外延則包括符號、載體和含義3個方面,其中載體即指承載意義的媒介載體,符號是文字、圖像等意義的表征,意義是信息本身[18],信息的跨境流動問題并不是符號的流動或載體的變化,而是其本質上的意義的流動。因此,我們應清晰地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進步,以及多媒體等信息加工手段的發展本質上都是對載體和符號的豐富,而非對意義本身的增益,對意義本身的控制力來源于整體網絡的底層以及群體之間的價值認同,這也是造成目前知識鴻溝和認同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也是進一步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