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同濟大學 石雪飛 許琪
計算機視覺技術是通過相機獲得圖像或視頻,即由計算機代替人眼對目標進行圖像識別、運動跟蹤、場景重建、圖像恢復、圖像測量等,并通過進一步理解圖像,獲取所需信息。目前,該技術主要在病害識別、結構尺寸和位移測量、模態參數識別、施工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橋梁檢測監測中應用。
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病害識別是橋梁智能管養技術中的研究熱點。該技術獲取圖像信息后,通過去噪、平滑算法,增強圖像的重要特征。結合該內容,工作人員可提取和選擇相應特征,識別適合該特征的算法,最后進行分類決策,實現裂縫、剝落、侵蝕等多種類型病害的識別。目前,基于圖像和視頻的裂縫識別精度可達1毫米以內,已有檢測車、無人機等移動檢測平臺投入應用。
計算機視覺技術也可運用于結構測量。利用立體視覺原理,該技術通過拍攝圖像或激光掃描,構造出目標物體的三維模型,重建物體表面各點的空間坐標,實現結構尺寸、位移的測量。相比之下,傳統的結構尺寸、位移測量采用水準儀和全站儀進行抽樣測量,不僅工作量大且易產生誤差。而由計算機視覺技術延伸出的攝影測量技術則具有非接觸、自動化、高精度的優勢,可大大提高測量效率。在節段梁短線預制生產過程中,采用攝影測量技術進行匹配測控,不僅可以提高測量精度和效率,還可以全面控制預制構件的尺寸驗收測量和模擬預拼裝。
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開發的橋梁檢測車及對裂縫的識別效果
基于攝影測量技術的預制構件質量檢驗和預拼裝
此外,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還可延伸出模態參數識別技術,即在結合光流計算和視頻運動放大技術的視頻處理方法基礎上,利用攝像機測量技術直接提取結構模態參數。傳統基于模態參數的結構損傷識別,因振型測點過少難以準確識別結構損傷,計算機視覺技術為獲得稠密振型測點提供了簡單實用的方法,從而為損傷識別提供了基礎。
泰州大橋
同時,計算機視覺技術也被應用于施工進度安全管理、荷載識別和交通流量監測等方面。將視頻監控與WIM數據相結合,也為車流荷載的自動化識別提供了新思路。
計算機視覺技術用于施工進度監控和交通流量監控
無損檢(監)測技術可在不損壞橋梁性能和結構的前提下,利用電、磁、光、聲音等特性,深入、全面地檢測監測橋梁工程,并獲得各項物理指標信息。因此,無損檢(監)測技術具有簡便、迅速、靈活、精確度高等優點,不影響橋梁的使用性能,可直接作用于橋梁部件表面或內部,應用范圍廣。常用的橋梁無損檢(監)測技術包括機器視覺方法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GNSS”)技術。筆者以GNSS技術為例,進行了詳細介紹。
GNSS技術主要用于各類橋梁變形監測。該技術通過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和基準站的信息,進行實時差分處理,計算出待監測點的三維坐標,從而實現實時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精度的動態測量和實時高精度連續靜態測量。
利用GNSS技術進行變形監測具有顯著優勢,主要為:各監測站之間無需通視,是相互獨立的觀測值;實現全天候定位,在臺風、暴雨等惡略天氣環境中持續監測;高精度測定位移自動化程度高,所測三維坐標可直接存入監控中心服務器,并進行安全性分析,延時短、實時性強,且各監測點可實現同步測量,從而實現高度自動化的無人值守監控;定位速度快,精度高,量程大,滿足道路橋梁的需求;基準站和待監測點的距離不受限制。
GNSS技術在橋梁監測領域的應用可分為橋墩沉降監測、橋梁撓度監測、橋塔位移監測、橋面位移監測等。采用GNSS技術監測橋梁的變形狀況,需在待監測位置布置基準點和固定觀測墩。在選擇監測點時,需考慮信號穩定、位于橋梁關鍵位置、易裝卸和維護等因素,并在監測點處設置GNSS接收機。靜態相對定位是GNSS技術定位中精度最高的方法,精度可達毫米級;動態相對定位方法解算時間短、成果更新快,在一定范圍內(如流動站和基準站間的距離小于20千米時),定位精度可達1厘米至2厘米。
目前,國內已有多座大橋采用了基于GNSS技術的位移監測系統,如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就采用搭載GPS接收器和慣性單元IMU組成的雙天線光纖組合導航系統,解決了慣性導航長時間數據漂移和橋塔遮擋GPS失鎖兩大問題。
此外,橋梁無損檢(監)測技術還包括超聲探傷、聲發射、電位差測量、探地雷達、沖擊回波、紅外熱成像和透析成像等,主要用途和優缺點,如表1所示。
表1 常用的橋梁結構無損檢(監)測技術
表1 常用的橋梁結構無損檢(監)測技術
近年來,隨著與深度學習、目標精確定位、圖像矯正、三維重構、VR等技術的融合,無損檢(監)測技術向著智能化、快速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檢測結果也向著自動分析與定量評價的方向發展,未來,橋梁檢測過程將逐漸實現無人化、自動化、標準化。
國家大力推廣“互聯網+”,為橋梁檢測與監測的創新發展,實現人工智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云技術(Cloud technology)是基于云計算商業模式應用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管理平臺技術、應用技術等的總稱,可以組成資源池,按需所用,靈活便利,具有即時性、降低人為誤差干擾、信息流轉便利等優勢。
大數據解決了計算能力不足、數據分析方法低效等問題,使橋梁健康監測的數據存在應用的可能性。大數據具有4V(即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特點,橋梁檢測與監測信息符合大數據基本特征:橋梁監測數據的規模大,信息的維度多,具備流轉快、增速快的特征,也存在價值密度較低的問題。
大型橋梁健康檢測監測具有數據類型復雜、數據量龐大的特點,其監測數據分析、利用難度大。將物聯網、云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引入橋梁健康監測系統中,在強大的運算、存儲和兼容能力支撐下,可實現長大橋梁的網絡化、集約化管理,為橋梁養護決策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云計算系統內部可以看作是一組服務的集合,它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結構監測物聯網的傳感器通過采集橋梁結構的有關信息,將采集數據通過互聯網保存在云端。傳統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一般分為傳感器系統、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預警及安全評價系統,這4個子系統功能均可通過基于物聯網的云計算系統實現,如表2所示。其中,傳感器系統、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通過物聯網實現,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預警及安全評價系統功能則由云平臺來實現。
表2 大數據的構成要點
表2 大數據的構成要點
除了橋梁健康監測系統,云技術也逐漸應用到橋梁施工信息管理、施工監控和智能梁廠信息管理等多個方面。云平臺可通過終端將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連接起來,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與快速分享,提高施工管理效率。
表3 結構健康監測云的架構體系
表3 結構健康監測云的架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