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新柱
教學主張是精于反思研究型的教師多年來積淀的核心教學觀點、思路、方法、模式等融合而成的教學見解,是教學自覺的標志,根植于個人教學思想,指向具體的教學實踐和改革。教學主張是各位教學名師在多年理論學習、實踐運用和反思磨合中淬煉提取的“內丹”,涵蓋了其情感與認知、理論與實踐、技能與智慧,融合了其生命軌跡、從教經歷、課堂實踐、探究鉆研、思考領悟,最終所形成的對于自己所從事學科教學的一種理性認知和獨特見解。
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個體生命的歌者。語文教師應該始終致力于把語文課上成師生“喜歡——熱愛——癡迷——自覺”的境界追求,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徜徉生活享受生命拔節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學生學習興趣濃郁,師生都變成主動學習自覺探究的模樣,教師語文教學職業生涯的專業成長和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這師生雙方共成長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畢生追求。語文教師應努力提升師生的語文素養、個人修為、人文精神,為每個人的終身發展奠基,從而實現每個個體生命的茁壯成長。這種境界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詩與遠方。
近些年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迅猛發展,國家、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心態在全社會不斷蔓延,導致社會各界和家長們對高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之各地各學校之間的各種評比排名,個別地方領導的政績觀念,社會教育機構的炒作,所有的壓力最后都傳導到教師和學生身上。高中語文作為母語本應是趣味橫生、充滿魅力和激情的學科,但長期受唯高考唯分數以及超前備考影響的高中生,覺得提分不如數理化明顯,把語文拋到了次要地位。為了搶時間和提高分數,絕大部分語文老師被迫像數理化老師一樣讓學生大量做題,但是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規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無趣,教師尷尬,教學效率低下甚至無效,傳統和現實的語文教學已經很難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高中語文教學要直面信息化時代的新挑戰,改革“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變教案中講授、提問、討論固有的套路為通過語文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經歷、探索、熏陶、養成中學習語文。語文教師應該內化并綜合多方面要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語文學習資源,構建活潑有趣、生動開放、彈性可選、豐富多彩、凸顯個性的語文教學體系,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筆者一直沒有放棄對趣味高效語文教學之路追尋探索的腳步。近30年來,教育界已經逐步部分接受了杜威和盧梭的學生中心論觀點:教學思想上從以教師的“教”為主導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學目標上從認知與技能目標走向體現核心素養的多維目標,思維方法上從識記理解知識轉向探究、運用知識,從歸納總結知識轉向由已知向外演繹拓展和創新。筆者通過借鑒哈貝馬斯對話和葉瀾教育交往理論,讓師生在對話中從相互了解走向理解默契,進行深度交流,對學生語文學習存在的障礙對癥下藥,因人施法激活思維,使之能夠學深學透,從而吸引他們愛上語文。認為師生之間應該一體,既能平等交流又要合作互補,一起發掘教材研究教材運用教材,一起在活動情境中合作對話交流,從而使師生產生認知、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的共振共鳴。通過多方面搭建平臺,多方向激活思維,多方位推動話題,促使學生循序漸進登堂入室,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情感熏陶,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多年來,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貫注重真實活動情境的設置。努力建立學生語文活動的有效情境,讓他們在活動中通過感受、體驗、親歷、頓悟,培養語文運用能力,發展語文認知和語文素養。充滿磁性的語文課堂要創設有懸念的情境、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的情境,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度。
執著于趣味高效語文課堂教學名師的夢想,憤懣于當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慘狀,立足于國家課標語文素養的目標,筆者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反思與糾正高中語文教學的無序與亂象,從教學實踐中摸索高中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以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眾多教育大家和語文教學名師都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專家學者也大多針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研究。至于如何讓語文教學產生磁場效應,并讓師生從興趣走向自覺,形成內驅力,這是他們還未考慮的;更無針對師生學科文本諸元素共同作用于師生共生長的提法。于是,筆者在汲取眾人實踐與研究的基礎上,歷經多年探究之后,提出了“磁性語文”這一適應新時代語文教學實際的教學主張。
“磁”字最早指“磁石”,源自“茲”字,“茲”字《說文解字》上說:“茲,艸木多益。從艸,絲省耳。”今通作“滋”,本義為水草茂盛貌,含“熱鬧、旺盛”之意。古人初見具有磁性的石頭吸引含鐵、鎳、鈷等物質的東西,以為其像慈母天然關愛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稱為“慈石”(假借“茲”字),含有“熱切、熱情、熱愛”之意。后來寫作“磁”(其異體字之一就是“礠”)。為了表達這一理想的語文教育思想理念,筆者借鑒了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磁性”。物理學中的所說“磁”,是有些磁體具有強烈的磁性,能形成較強的磁場來吸附鐵、鎳、鈷等物質。而含有“磁性”的物質其自身也能夠因正負極而相互吸引與相互排斥。筆者單取其相互吸引之特性,提出自己的的思考: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也能夠像磁性物質一樣產生“磁性”吸引著學生,產生一種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將會得到大大躍升。一方面,“磁”天然地包含相互吸引之意,而非單向的吸力、吸引,這讓筆者想到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建立起“磁場效應”,產生并強化“磁性”和“磁力”,使之轉化為師生持久的“興趣力”;另一方面,也旨在追求語文教師、語文教材、語文課堂、語文活動、語文學科、語文教學的吸引力與魅力,進而由興趣、熱愛到癡迷,內化為自覺學習行為。
“磁性語文”教學主張就是師生雙方基于文本、課堂、活動這些媒介多維交流,通過充滿趣味、魅力和吸引力的真實情境逐步形成主動、自覺、熱愛、癡迷學習語文的語文教學觀。由此,“磁性語文”就成為體現這種價值追求的概念或范疇。“磁性語文”之“磁”,因其反映了相互吸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內涵,故而蘊含著師生雙方的共生長,雙向吸引、彼此促進、激情投入、教學相長,這就是“磁性語文”教學主張的價值追求所在。“磁性語文”使語文教師、語文教材、語文學科經過課堂教學和相關課外活動指導具有了磁石的屬性,形成語文磁場,從而產生一定的磁化效應。學生們萌生了發自內心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切熱愛,從而擁有了主動學習、自覺學習、創造性學習語文的意識;而語文教師也在教學中提升自己對語文的深度認知,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從而相互促進,達到教學相長。
磁性語文旨在確立指向師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與提升的教學觀,通過修煉磁性語文教師,重塑磁性語文學科,激活磁性語文教材,經營磁性語文課堂,打造語文活動磁場,初步建構起涵蓋課堂內外的磁性語文教學與活動體系回路,并在具體實踐中加以研究深化,形成一系列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學生活動指導方略,具有可操作性與推廣價值。而且,“磁性語文”的實踐探索,也正是化解當下知性教學泛濫之語文課堂的改革舉措,因而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

磁性語文教學主張的初衷就是思考、實驗、探究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他們的智慧,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充盈趣味與魅力,具有吸引力,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讓語文老師、語文課堂和語文學科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使語文真正成為學生樂學、愛學、癡迷的一方沃土。在多年的實踐探究中,筆者力圖建立一整套磁性語文教學策略體系。如:磁性語文中教師魅力的提升策略,磁性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磁性語文整本書閱讀引導策略、磁性語文寫作指導策略、磁性語文書法指導策略、磁性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磁性語文活動策劃組織策略、磁性語文課外興趣小組和社團指導策略、磁性語文學生自主學習和活動策略、磁性語文研究性學習策略等諸方面。著眼于對磁性語文教學的全程優化,有利于磁性教學體系的科學化,有利于師生良好思維習慣和能力的養成,促進語文教師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增強師生語文學習的創新意識,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語文教育情懷,實現語文教師的專業持續發展。
語文核心素養集中體現著語文育人價值,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漸染熏陶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些素養通過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與構建,并在真實語用情境里表現出來,包括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磁性語文旨在培養師生從外到內的一系列價值追求,其中主要就是語文學科投射在師生身上的人文特質:斯文氣質、思辨能力和詩意情懷。
斯文氣質的追求與培養體現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最基礎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論語·子罕》中最早有關于“斯文”的說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后人遂以“斯文”指文人或文化,并引申為文雅的氣質和談吐。斯文的內涵是有知識,有見識,有文化,有涵養,有修為,有禮節,看起來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知書達理,溫潤儒雅,懂得尊重人,帶有書卷氣。
腹有詩書氣自華。儀表風度、人格氣質、知能才藝、修為習慣這四個方面是磁性語文教師個人斯文氣質的來源基礎和生成規律。溫潤親切、和藹優雅的斯文形象,循循善誘、洋溢熱情的斯文談吐,書法雋秀、文意俱佳的斯文才華,與時俱進、常教常新的斯文教學這四個特征,就是語文教師魅力要求和施展技巧,這使磁性語文老師斯文氣質的形成和展示統一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如果教師風度優雅、氣質脫俗、外表端莊、動作自然、性格開朗、態度和藹,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之收到“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喜歡上語文老師,喜歡上語文課,自己的形象氣質也會隨之慢慢發生變化:男生斯文表現在形象清秀脫俗,性格平和大氣溫潤如玉;女生斯文表現在眉目清秀,性格端莊賢淑文靜懂事。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運用課堂語言藝術使語文課堂升級為師生思想交流、感情融匯、智慧啟迪、靈感碰撞的“磁場”。一旦師生心靈產生共鳴,情感交流就有了高度的契合點和認同感。在語文課堂上,師生雙方心理默契情感共振是最理想的教學境界,往往把教學推向高潮迭起。師生心靈共鳴之后,語文課堂往往變得水乳交融、和諧共生、激情高效,師生心有靈犀、默契相通。
思辨能力的訓練與提升也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重要的一環。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就是特別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和發展應該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全程之中,通過在課堂教學、語文活動以及真實語言情境中學習、運用和實踐,讓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思維品質逐步走向靈活、敏捷和深刻,在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方面得到充分提升。
高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增強并開始發展為優勢,而辯證邏輯思維也得到一定發展。要積極指導學生學好用好祖國語言文字,多渠道多方位訓練他們的思辨能力,培養他們的良好思維品質。教師日常表達要邏輯簡明、條理清晰,提問、回答、引導、點撥、評價都要注意邏輯性;看待現象和問題要具有辯證思維。此外,可以通過組織針對課內外不同類型的可操作性辯論會激勵學生主動訓練思辨能力。比如,結合學科任務群要求,制定三分鐘“辯論式演講”方案,規定每8個人一組,一個辯題,兩個對立的觀點,分正反兩方。演講方式為每節課的前三分鐘由兩名同學演講。一名同學提出正方觀點并論證,另一名同學提出反方論點,批駁正方。提前宣布論題,如:環境和成才——成才需要良好的環境(正方),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反方);環境和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方),出污泥而不染(反方)……鼓勵他們在課外活動時間小規模地舉行辯論會,適時成立校園辯論社團。辯論前統計所有觀眾兩種觀點人數,辯論后再統計,根據數據變化決定勝負。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初步了解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辯論中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同時能夠使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主動提前學習,提升自我,積極參與指導引領,還要平等參與其中,實現師生思維品質共同發展。
詩意情懷是在長期的閱讀、思考、鑒賞、品味中逐步熏陶出來的。詩意情懷的追求包含著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更高層級的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磁性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們超越現實生活眼前雞毛蒜皮的茍且,用語文獨有的詩情畫意展示自然美、創造美、人性美、和諧美,去豐富、磁化和享受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把語文學習當做一場人生的修行,帶領學生進入詩意的美好境界,去追逐遠方象牙塔的夢想。磁性語文課堂是一座觀景臺,語文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如沐春風。而語文教師則應成為充滿磁性的魔術師,為學生點亮一道道美妙的風景,陶冶情操,激勵創作,開啟審美磁場,打造詩意語文。語文教材中選編的經典作品蘊含著自然美、語言美、情感美、生活美、藝術美等等,語文教師要把這些美予以充分挖掘和展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人性美,在體驗中感受生活美,在誦讀中飽覽自然美,在品味中學習語言美。去擦亮學生的眼睛,點亮他們的心靈。
要把課上得有磁性有詩意有意蘊,語文老師首先要主動修煉自己,提升個人淵博的的文化素養和深厚扎實的人文精神,廣泛持久地閱讀、積累和寫作,豐富儲備,加深底蘊,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語文課堂。師生聲情并茂的誦讀吟詠,有利于領略文章的情感意蘊,把文字變為聲音,觀于眼,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引發聯想想象,形成立體形象。師生能夠一起體驗到文字帶來的愉悅和趣味,喚起他們的渴望與熱愛,在積極的審美和鑒賞中主動有目標有計劃有層次地培養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高雅審美情趣。通過解讀、理解并傳承語言文字意蘊,讀懂詞語背后蘊含著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密碼。
總之,磁性語文這一教學主張在實踐中關注的是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語文教師和他設計的課堂教學有磁性,吸引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形成愛好,從而去主動學習語文。學生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能夠激發教師的靈感和頓悟,激發出教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這就使磁性語文課堂更加吸引學生和老師沉浸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時間長了老師和學生都把自己變成課堂上的磁石,語文課堂就形成了師生積極主動自覺快樂地進行語文學習和探究的磁場。它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習得、浸潤和涵泳;對感性品悟、理性思考、知性追求和多維思辨的理解;對語言文字從里到外對人的氣質學養提升、人文精神熏陶和詩意生活的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