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7月17日,曾以校園貸一事而被大眾熟知的趣店創始人羅敏,在抖音上以個人賬號“趣店羅老板”賣預制菜,靠著1分錢送酸菜魚的“大手筆”,創下單場累計銷售額達2.52億元帶貨紀錄,順利登頂直播帶貨榜。
趣店創始人羅敏單場帶貨創紀錄一事只是預制菜興起的一個縮影。在當前快節奏生活中,方便快捷的預制菜正逐漸成為很多資本和年輕人的“新寵”,尤其是2020年疫情發生后,“宅經濟”“懶人經濟”的興起加速了預制菜從B端走進C端,市場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進而也吸引很多資本和企業的關注。
預制菜,正在成為新的資本寵兒。
預制菜在國內早就有之,以往其主要針對2B(面向企業)渠道,真正引起普通消費者關注的還是疫情。2020年開始的疫情,讓家庭餐桌逐漸替代堂食,而到店消費的大量減少讓預制菜的C端消費關注度有了明顯提升,進而也帶動很多企業下沉市場。
據天眼查數據,截至目前,國內預制菜相關企業已達6.6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1020余家,1~6月新增企業注冊增速達42.7%;從注冊資本來看,超5成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占比12.5%;從成立時間來看,成立于5年內的企業占比53.4%,成立于10年以上的占比18.4%。
《紅周刊》發現,在預制菜產業鏈中,一批食品飲料行業內具有高辨識度的企業赫然在列。比如,集全球采購、加工和研發于一體的海洋食品企業國聯水產,其主要產品為以預制菜品為主的精深加工類、初加工類、全球海產精選類;速凍火鍋料制品龍頭安井食品,目前已形成了以華東地區為中心并輻射全國的營銷網絡,影響力和知名度優勢凸顯。去年上市的三家企業中,千味央廚主攻速凍面米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油條作為其核心大單品具備競爭優勢;而立高食品在冷凍烘焙這個細分賽道也初現規模;預制菜肴賽道華東龍頭味知香則專注半成品菜研發、生產、銷售,已建立以“味知香”和“饌玉”兩大品牌為核心的產品體系。此外,預制菜企業鮮美來也在加速上市步伐,目前已提交了上市招股書。
除了行業內的“玩家”積極布局,很多跨界“選手”也紛紛下海一試身手,擬把預制菜培育成公司業績新增長曲線。除了頗受市場關注的以直播+預制菜雙重風口加身,跑步入場的趣店之外,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恒順醋業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公開表示,公司已積極研發和布局預制菜產品系列,不過其銷售表現猶未可知;農夫山泉則依托其母公司養生堂旗下子品牌“母親”推出即熱新米飯,宣布正式布局預制菜市場;深圳地鐵則和農錦源聯手打造的餐飲品牌“深鐵食研室”,推出預制菜;雙匯發展、錦江在線等也都從主營業務延伸到預制菜行業;就連美的、碧桂園也都通過投資平臺曲線入局預制菜賽道。
“預制菜已經成為企業多元化的一個風口品類、明星品類以及趨勢品類。”對于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雖然認可預制菜的風口來了,但其同時也表示謹慎。他認為,雖然資本可以看到趨勢來了,但看到趨勢不代表一定能夠抓住趨勢,而抓住趨勢也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去變現。
對于預制菜賽道,高級經濟師、產業經濟投資專家鄧之東告訴《紅周刊》,目前來看,農牧水產企業、冷凍食品企業類企業布局預制菜產業優勢更為明顯,前者是預制菜產業鏈的上游,而后者是預制菜產業鏈的下游,兩者具有天然的預制菜產業鏈菜品品類和冷鏈技術優勢,經營模式和營銷渠道也更容易拓展。
國內預制菜行業已成千億級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據NCBD數據,2015年至2020年,我國預制菜銷售額從650.3億元增至252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另據中國預制菜產業聯盟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預計達到4100億元,未來5年內有可能達到萬億元規模。
行業發展前景雖然極度可觀,可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未有全國性龍頭企業成功跑出。在今年5月舉辦的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徐堅就表示,2000年以后國內預制菜行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幾個問題:第一,整體以中小規模為主;第二,市場集中度低,區域特征不明顯,企業市場份額有限。第三,規模化全國性企業數量很少,存在渠道競爭向品牌競爭升級的問題。
方正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由于食品生產技術壁壘不高,且消費者需求相對多元分散,供給端集中度較低,行業內存在大量中小型食品加工廠。另外,由于冷鏈物流成本較高以及區域化菜品異地接受程度有限,預制菜企業地域化特征明顯,尚無全國性絕對龍頭。短期來看,分散的行業格局仍將持續。
對于預制菜行業至今仍未跑出全國性龍頭公司問題,鄧之東從四個角度向《紅周刊》分析了這背后的原因。他表示,首先是行業因素,預制菜市場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入局的預制菜生產商以同類型中小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居多,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品牌因素。品牌影響力的大小,決定消費者對預制菜產品的認知度,較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市場份額。
第三是冷鏈技術,相當部分預制菜產品需要冷鏈運輸,物流成本及產品新鮮度的要求限制了單個企業的產品配送半徑。
第四是質量因素,預制菜生產商數量眾多,多數還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加工模式,自動化程度低,只供應少量客戶,產品結構相對單一,且標準化程度較低,食品安全及品質難以保證。
朱丹蓬認為,預制菜賽道之所以跑不出龍頭,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菜系的問題,“從幕后到臺前,其實也是短短幾年,預制菜基本上沒有全國性的品牌,因為涉及到整個中央工廠,還有菜系的問題。目前來說,做預制菜基本上都是以川、渝、湖南菜重口味的菜為主。重口味的預制菜還原度比較理想,而做淮揚菜跟粵菜的話,相對來說就會比較的不理想,所以這個也是制約了全國性龍頭出現的一個核心原因。”
百度指數顯示,疫情期間,“預制菜”的搜索熱度達到峰值。而線上電商、社區團購等平臺也為居民購買預制菜提供便捷途徑,推動了預制菜消費的增長。
此外,政策的扶持也很關鍵。目前,有多省份紛紛出臺政策在研發人才培養、融資、宣傳等方面多維度支持預制菜企業發展。譬如山東省成立了預制菜產業聯盟;河北省保定市成立中央廚房預制菜產業聯盟暨團餐行業協會;福建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成立了預制菜委員會;廣東省出臺了《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等等。
在多重因素合力下,預制菜的未來預期被多方放大,反映到二級市場上,今年以來,大智慧預制菜指數反復多次表現。譬如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就地過年等短期需求影響,預制菜指數曾有過一波不錯的上漲表現,而3月中旬至4月中旬也有一波20%上漲表現,4月底以來更是再次啟動上漲行情。
預制菜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其實在在相關公司的業績上也有了一定體現。譬如,水產食品龍頭國聯水產就在2021年報中曾披露,預制菜業務營收達8.41億元,繼2020年的7.3億元、2019年的6億元后,實現三年連漲。預制菜在公司總營收占比由2019的12.96%提升至2021年的18.8%。速凍食品龍頭安井食品在年報中表示,公司2021年菜肴制品實現營收14.29億元,同比增長112.41%。而佳沃食品則在2022年一季報中稱,驅動本次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3R預制菜系列產品的持續發力。至于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更是在2017年到2021年實現了收入的持續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3.41%,29.87%,16.41%,14.80%和22.84%。
正因為有了業績上的體現,很多公司還獲得機構的重視,比如安井食品、雙匯發展、新希望、絕味食品、金龍魚等就相繼獲得基金的重倉,而安井食品和金龍魚更是在最新基金二季報中獲得了增持。其中,安井食品分別獲得嘉實基金和泓德基金11只和13只產品的重倉。
“目前,整個預制菜發展的最大阻礙應該是消費端的接受度,因為中國人對于餐飲講究的是食材的新鮮,而預制菜跟它是相悖的。”朱丹蓬認為,近年來隨著整個外賣以及疫情的反復讓預制菜成為剛需,因此消費端目前是被動式的接受。從產業端的角度來說肯定是有利的,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整體去看,目前產業端跟消費端之間的博弈跟矛盾還是存在的,仍需時間去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