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享受休閑生活
上班時大家都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但事實證明,擁有太多的空閑時間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一項新研究分析了21736名參試者的數據,他們的年齡區間在15歲~85歲,曾參加過關于時間使用的調查。在被問及自由支配時間,例如“平均而言,在你工作的日子里,你在自由活動上花費了多少小時(分鐘)?”還有生活滿意度,例如“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你近期的生活感覺如何(1 = 非常滿意,2 = 有些滿意,3 = 有些不滿意,4 = 非常不滿意)”?研究人員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計算出每個人在一天內的空閑時間,然后對幸福感的體驗進行量化分析。
結果表明,個體的自由支配時間和其主觀幸福感之間呈負的二次曲線關系。換句話說,一方面,一天中自由支配時間的減少會導致壓力升高,主觀幸福感降低;另一方面擁有更多的時間也并不好,不能持續轉化為主觀幸福感的提升。
主持該項研究的瑪麗莎·謝里夫教授說:“人們經常抱怨自己太忙,想要更多的時間。但是,更多的時間真的與更強烈的幸福感有關嗎?我們發現,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會導致更大的壓力和更低的主觀幸福感。盡管空閑時間太少不好,然而擁有更多的時間也不見得就會令人感覺更好。”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一現象的內在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在線研究,有6000多人參與。在第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想象在至少6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有一定數量的自由支配時間。他們被隨機分配到擁有自由支配時間少的組(每天空閑時間15分鐘)、自由支配時間適中的組(每天空閑時間3個半小時)或自由支配時間多的組(每天空閑時間7個小時),并被要求報告他們感受到的快樂、幸福和滿意程度。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自由支配時間少的組還是自由支配時間多的組,參與者報告的幸福感都低于自由支配時間適中的組。自由支配時間少的人感到更大的壓力,進而導致幸福感較低,但自由支配時間多的人感覺效率較低,同樣導致幸福感降低。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考察了生產力的潛在作用。參與者被要求想象每天有適度(3.5小時)或大量(7小時)的空閑時間,與此同時想象把這些時間花在生產性活動(如健身、跑步、看電視)或用于非生產性的活動(如使用電腦)。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得出結論:那些有更多空閑時間的人,在從事非生產性活動時幸福感較低;然而在從事生產性活動時的感覺,幸福程度與那些有適量空閑時間的人相似。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即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幸福是人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感受,是心靈上的滿足。個體想要獲得高水平的幸福感,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和關系需求,最終增強自我選擇、勝任力和關系感。
自主需求可以理解為內在的驅動力,指個體能感知到做出的行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來決定的,即個體的行為應該是自愿的且能夠自我調控的,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有充足的空閑時間就代表了這種自主需求,不必被動地接受各種工作任務,而是有更多的自由去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
勝任需求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有獨特的本領和技能,有機會去鍛 煉和表現自己的才能。在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后享受成就感,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從而帶來更高的幸福感。如果人們有充足的空余時間,并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為他人帶去獨特價值,就會收獲更多的快樂。快樂不僅取決于擁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取決于如何支配這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或有意義的事。初入社會,難免覺得自己缺乏經驗,想在社會上找到價值感、存在感,不斷在犯錯中試錯、頓悟,給自己時間去學習,然后在實踐中檢驗,厚積薄發。經驗是個積累的過程,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后,世事洞察皆學問。
關系需求指感覺到關心他人并被他人關心,有一種從屬于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他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系,是個人在社交中獲得認同的過程。要想在空閑時間不空虛、不頹廢,就要積極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或是用空閑時間進行社交。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支持,就能擁有直線上升的幸福感。
為了弄清楚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謝里夫研究團隊又招募了5000位志愿者,也同樣讓他們想象自己如何支配長、中、短三種不同的空閑時間。但這次,每一組志愿者又分為兩組:一組是想象自己會利用這些時間去做有意義、有用的事情,而另一組則是想象自己去做一些無用、無意義的事情。通過分析實驗的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把空閑時間用于生產活動,也就是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時,擁有過多自由支配時間的負面效應就可以被減弱,人們從心理上會感到更快樂,幸福感也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提高。反之,則會重新陷入之前的“拋物線”中。
空閑時間的好處取決于人們的看法,即便自由支配時間適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到幸福。美國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加布里埃·拉托涅托領導的研究團隊評估了199名大學生對各種休閑活動的享受程度,并衡量了他們的幸福、抑郁、焦慮和壓力水平,參與者被問及在多大程度上認為休閑是浪費時間。結果顯示,對待閑暇時間的態度,同樣影響人們的幸福感。越是認為休閑是浪費時間,就越不喜歡休閑活動。而且這些人的幸福水平更低,抑郁、焦慮和壓力水平更高。
梁實秋曾說:“生活不在于你賺了多少錢,而在于你擁有怎樣的閑暇。”你對待閑暇的態度,決定了你的生活樣貌。無事可做,浪費光陰,從事一些消磨時間的娛樂活動,在生活中只是一個被動者,無法享受時間的樂趣。一個自身豐富的人,在閑暇的時間里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努力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興趣,看書,旅行,生活對他們而言是幸福的。
現在一些人之所以在空閑時間感到無聊,一是不適應獨處,二是害怕孤獨,只會在無所事事中渾渾噩噩地墮落。他們刷劇,睡覺,游戲,看朋友圈,圍觀網絡八卦,一天下來反而疲憊又焦慮。一項研究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擁有的休閑時間會越來越多。心理學家指出,休閑技能是一種有意義的、好玩的、能打發時間并提升自身素質的技能。休閑技能越高,幸福感越強;休閑技能越低,幸福感往往也越低。以下兩種方法,不妨一試。
一是放松。在電影《至暗時刻》里,丘吉爾每逢危機或困境,都喜歡安靜地泡澡,泡澡時端著一杯威士忌。有時他泡澡時推敲詞句,秘書就在門外拿著小本子快速記錄。現在很多人工作忙碌,偶爾有閑暇時間都不知如何打發,一不留神就在手機里度過一天。不如好好放松身體,或冥想,或瑜伽,或多睡一會。只有身體放松了,緊繃的大腦才會放松。
二是給自己找事做。有位網友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第一周晚睡晚起,躺沙發,看電視,刷手機,沒事干就去超市蹭空調。重復幾天后,新鮮感快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內心不安感和恐懼焦慮。她換了一種休閑方式,恢復正常作息,開始三餐按時在家做飯;整理屋子,將不需要的東西清理轉賣;上游泳課和爬山,研究起中醫艾灸;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重新聯絡舊友,在各種交流中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樣的生活。“通過在家大量深度閱讀和知識儲備后,得到了許多新收獲,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行為更自律,消費更節制,內心更平和。”這位網友深有體會地說,“在這 段風平浪靜的時光里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下一段旅程的重要累積。”
按照我國制定的法定節假日,一年中包括周六周日,算下來一共是116天左右。由此可見,休閑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位心理學家建議,為了讓自己快樂,使生活變得有意義,應努力將休閑時間花在提供內在幸福源泉的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