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強
網絡毒品犯罪以往是聯系、供貨、付款等單個交易環節在網絡平臺開展,現轉變為“聯系—供貨—付款”全鏈條轉移至虛擬網絡空間,呈現“暗網+虛擬貨幣+寄遞物流”的新型特征,給打擊毒品犯罪帶來更大挑戰。
本文從分析網絡毒品犯罪入手,對治理的有效措施進行思索,作出推論,旨在全鏈條打擊網絡毒品犯罪,凈化社會環境,圍繞綜合治理新態勢,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
情報的收集與掌握是破獲毒品案件的根基,加強信息的廣泛收集是順利偵破案件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毒品犯罪情報系統仍有待加強,應當把涉毒情報信息置于偵查取證的主導地位。建議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開放反詐騙預警平臺供網絡毒品犯罪偵查使用,有效利用金融、電信等多個部門的“一站式”服務,及時收集、固定證據,通過平臺的集群合作,發揮更大的力量,發揮打擊犯罪的優勢,提升防控毒品犯罪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預測性偵查。公安機關通過對多種渠道和平臺所獲取的海量數據的篩查和深挖,可以有效發現案件偵破線索以及其他相關證據。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化偵查手段的偵查模式,能夠正確且有效地篩選對象,鎖定目標,是未來涉毒犯罪偵查取證的重要方向。只有自主收集、客觀分析、深入研判當前形勢、技術水平、隊伍現狀相匹配的禁毒信息,建立健全系統化的分析研判機制,才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在現實辦案中更好地發揮“信息主導偵查工作”的作用。在偵查破案工作中除了傳統的“由人到案”“由案到人”的偵查模式外,必須開拓“信息到案到人”或者“信息到人到案”的偵查模式,全方位提高偵查工作的整體效果,將傳統的粗放型偵查模式轉變為現代精確的打擊模式,對毒品犯罪分子重拳出擊。
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警種的統一數據信息交流系統,充分借助情報渠道優化查緝合作,高效獲取涉毒人員的最新動態,將網絡用戶信息、支付信息、物流信息等有效進行采集并歸入情報信息系統,以此作為緝毒工作基礎性資源,充分發揮毒品技防的重要作用,形成與物防、人防相結合的毒品防治體系,進一步提升防控毒品犯罪的能力。
對涉毒隱語的類別和發展趨勢進行研究,以語言學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構建涉毒隱語的自動識別模型,發現網絡涉毒活動,截停信息交流,破譯涉毒隱語的含義,深挖擴線,在打擊毒品犯罪、凈化網絡空間和評價毒品治理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由于涉毒隱語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類,可對其進行多維 度的精準標簽化。例如隱語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使用人群類別等特點,根據不同的造詞法、指代對象分為不同的種類,可對涉毒隱語打上地域標簽、使用場景標簽、造詞法標簽、年齡范圍標簽等等。建立標簽化的涉毒隱語智能數據庫,通過實時更新與共享,及時掌握涉毒隱語的變化趨勢。根據及時更新的語料使用情況記錄各個時期語料變化的軌跡,總結涉毒隱語的發展規律,對于可能出現的新涉毒隱語進行預測。破譯涉毒隱語具有厘清涉案人員在案件中的身份地位、還原涉案人員作用和案件過程的功能,將隱形問題顯性化,且不同案件中重復出現的相同隱語也很可能是串并案件的重要線索。在此基礎上,建立檢測毒品交易的 AI 模型,對涉毒隱語進行分析,分辨出社交信息中隱藏的毒品交易活動,使其成為網絡毒品犯罪防控的重要推手。建議通過自動識別模型尋找互聯網各個平臺中的涉毒隱語,再建立相應的涉毒敏感詞匯監管機制,有效阻止涉毒隱語的顯現,限制涉毒有害信息的瀏覽與傳播,達到網絡空間凈化的目的。
同時,可以將涉毒隱語作為毒情監測的指標,以此豐富毒情監測體系。長期以來,禁毒部門對毒品違法犯罪態勢的分析研判模式基本依賴于毒品犯罪破案數、吸毒人員查獲數等禁毒執法機關發布的統計數據,但對于活躍在網絡中的隱性涉毒活動暫時沒有一套完整的監測方法。將涉毒隱語作為毒情監測的一項要素指標,不僅可以動態監測網絡涉毒活動情況,還可以通過與網安部門的合作定位涉毒活動發生區域,掌握不同地區的涉毒人員情況和毒品違法犯罪態勢,進而準確把握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的發案規律、整體趨勢與動態特征,構建更為全面、客觀的毒情監測評估體系,為毒品問題治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要加緊完善電子數據及電子取證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規范取證流程規則和證據合法性要求,為網絡涉毒案件的取證、偵破、定罪量刑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實現電子證據從收集到出示整個過程中規范化,保障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增強其法律效力,合理合法地打擊網絡涉毒犯罪,使虛擬網絡世界健康發展。加強與科研部門合作,用科技助力偵查技術水平的提升。司法機關通過加強與科技公司、高校等合作,以人工智能運用、大數據為基礎,共同研發運用相關技術偵查軟件,提高偵查能力。保障網絡環境的安全穩定、成功偵破網絡涉毒案件,需要借助強大的技術支撐,將電子證據完整留存。要定期對初步收集證據的毒品情報系統進行系統維護,嚴格設置準入權限并進行資質審查,確保數據信息的安全性而不被攻擊。投入項目資金采集專業設備,確保電子數據傳輸和存儲過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探索對技術偵查措施所搜集證據的新型審查方式。一般來說,使用特殊偵查手段取得的證據材料是秘密手段,作為案件偵查階段的線索被使用,在各種刑事訴訟程序中不作為訴訟證據被公開。特殊偵查手段在偵破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中使用次數和頻率日益增多,導致技術偵查手段獲得的證據需要在訴訟階段使用,那么當該類證據材料成為定罪量刑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據時,須解決通過特殊偵查手段獲取的證據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合法化等問題。在該類案件的庭審過程中,需要通過法官對技術偵查材料復聽的方式庭外核實,但這會導致庭審虛化、控辯雙方無法直接抗辯。目前,相關司法解釋已經明確要求作為證據使用的技術偵查材料通過法庭調查查證,但是對于采取何種法庭調查形式,需要公檢法進一步協商,達成共識。比如,可以通過庭前會議形式開示證據,或者通過采用不暴露人員身份、不公開具體方法等保護措施進行庭審調查,甚至轉為不公開開庭審理方式調查核實技術偵查證據。
提升物流寄遞環節預防水平,切斷毒品寄遞流通渠道。郵政管理部門應加快智慧監管建設,建立全方位的物流寄遞業監管機制,實現對物流寄遞企業營業網點數據中心、郵件處理中心、快件分揀中心等重點部位的動態監督與管理。將同城急送、智能快遞柜等新業態納入監管范圍,增強收寄柜在身份核驗、寄遞物案件方面的智能性和功能。全面推廣人臉識別寄收件,及時向寄遞人員普及新型毒品的發展趨勢及基本特征,不斷提高快遞員識毒辨毒的能力,健全寄遞從業人員對違法犯罪行為,尤其是對毒品犯罪行為舉報的獎勵和失職懲處機制,切斷毒品流通的寄遞渠道,形成全國寄遞安全一盤棋。
加強涉毒資產查處,斬斷毒品犯罪的資金“黑手”,創新完善堵源截流工作。加強互聯網金融對毒資的監管工作,規范網上支付交易信息的監測和收集工作。每一項網絡犯罪活動的資金來往,都必須通過電子支付,毒品犯罪活動也是如此。要加強互聯網金融對毒資監管工作,對網上支付交易信息的監測和收集工作的有效規范。毒品犯罪本質上屬于牟利性犯罪,要徹底查繳毒品犯罪贓款,斬斷毒品犯罪資金鏈、利益鏈。司法機關應當與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對毒品犯罪“打財斷血”。面對已經有線索的案件繼續深究,明確毒資交易方式,對網絡涉毒犯罪案件中涉毒資產在銀行或網絡支付軟件中的流向規律和特點等進一步分析。尤其是交易方式、資金流向、交易金額、賬戶屬性、交易時間等等。同時向銀行傳遞最終的研究定論,建設銀行毒資檢測機制。設計開發對可疑網絡支付交易實時監測系統并不斷完善,為執法機關勘查線索提供指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