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香
(珠海市口腔醫院種植科,廣東 珠海 519000)
臨床多將固定修復體的冠邊緣設計在齦上或齊齦的位置,若將修復體冠邊緣的位置設置在齦下,則不僅會影響牙齦組織健康,且取模時較難獲得清晰完整的邊緣線。因此,為使邊緣線位于齦下的修復體具有良好的邊緣適合性,臨床上需對基牙進行排齦操作。排齦通過盡量完整地暴露患者基牙的肩臺,有效保證印模能夠清晰、準確地反映出牙體組織形態,可直接影響修復體與基牙的密合性。良好的排齦效果包括將齦緣與牙體預備體邊緣清晰分開,不損傷牙齦,在取模時牙齦干燥并可獲得清晰連續的模型等。采用雙線排齦可以進一步擴大齦溝,獲得更加清晰準確的印模,但在操作過程中因力度不當、操作技術水平低等可使患者出現牙頸部上皮受損,引發口腔嚴重不適,同時還容易引發牙齦炎[1]。Nd:YAG 激光的波長為1 064 nm,與水的吸收峰值接近,其原理在于激光輻射可被組織中的水強烈吸收,引起水的溫度和壓力快速升高,使升溫的靶組織被爆裂性地去除,具有無痛、高效、安全及舒適的特點,且有較強的熱效應與光磁效應,可提高組織切割能力,在臨床口腔固定修復中的排齦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固定修復中厚齦生物型患者利用雙線排齦法與Nd:YAG 激光排齦法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于珠海市口腔醫院就診的需行齦下邊緣金屬烤瓷全冠修復的103例患者(165 顆患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1 例,82 顆患牙)和研究組(52 例,83 顆患牙)。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22 例;年齡35~60 歲,平均(55.36±1.19)歲;其中前牙46 顆,后牙36 顆。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22 例;年齡35~60 歲,平均(55.42±1.12)歲;其中前牙45 顆,后牙38 顆。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診斷標準:參照《口腔修復學(第6 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者;半年內無牙周病治療史者;X 片顯示未見牙槽骨吸收,受試牙松動Ⅰ°或無松動者;均為厚齦生物型(牙周探針探入齷溝內輪廓在探針前端及齦緣部位完全不可辨認,牙齦厚度>2 mm)[4]等。排除標準:患有牙科其他疾病者;患有嚴重疾病或惡性疾病發生牙轉移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等。本研究經珠海市口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齦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雙線排齦法:選擇金屬烤瓷冠材質實施前磨牙、前牙修復及修復基牙,為患者實施牙體預備。采用排齦線(美國皓齒口腔科技公司,型號:UltraPak)為患者實施排齦,同時對期間的排齦與齦溝寬度(SW)進行匹配,并在排齦線頭端內置中實施基牙預備,保持與牙面呈45°角,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移動的同時緩慢用力,將其壓入基牙與游離齦間隙的底部,預備肩臺,使肩臺位于齦下大約0.5 mm,最多不超過齦溝深度的1/2,根據患者齦溝情況選擇相應型號的排齦線放至肩臺邊緣與牙齦之間,8~10 min 后將上方排齦線潤濕并將其去除。排齦完成后采用口內掃描儀制取排齦后即刻及排齦后1、6 周的數字化印模,以STL 的格式保存,印模后將其潤濕,將底部排齦線抽出齦溝,向其中實施超硬石膏模型灌注,并進行烤瓷冠制定。
研究組患者采用Nd:YAG 激光排齦法治療,在前磨牙、前牙實施金屬烤瓷冠修復,實施肩臺以上基牙常規預備,將Nd:YAG 激光儀[Fotona 公司,型號:LightWalker(Mo21-5AF/1)]選擇短脈沖模式,設置激光波長1 064 nm,光纖直徑為300 μm,設置脈沖頻率為20 Hz,設置輸出功率為2 W,排齦前先采用膠片激活激光纖頭,將齦緣吹干后,光纖頭盡量與牙體長軸方向平行,在0.5 mm 齦溝深處采用光纖束傳輸頭向其中探入,光纖頭沿游離齦緣內側壁在齦溝內環繞移行,利用順時針方向實施照射4 次,照射排齦完成后,進行印模制取:印模前吹干基牙牙面和齦緣,采用口內掃描儀掃描排齦后即刻及排齦后1、6 周的基牙及其兩側鄰牙,獲取印模,實施肩臺預備,采用常規石膏模型制定烤瓷冠。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 周的隨訪,在排齦后1、6 周對患者進行回訪,要求患者回院進行相關復診。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排齦疼痛程度,采用數字評分法(NRS)[5]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10 分,其中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②對比兩組患者排齦后SW,采用inEos X5 的inlab 15 軟件對排齦前后的口內光學模型存盤,并導入eomagic qualify 軟件進行分析,以排齦前的光學模型為基線,分別與排齦后的光學模型進行最佳擬合,進行3D 偏差分析,在重疊模型上,沿著頰舌在每顆牙頰側作橫切面,在橫切面觀上,于牙冠唇面近齦緣的位置作切線,將切線調至于軟件界面垂直平行,模型上游離齦緣的最高點至牙面的距離為SW。③對比兩組患者排齦即刻及排齦后1、6 周牙齦退縮量(GR),方法同②,在重疊模型上,沿著頰舌在每顆牙頰側作橫切面,在橫切面觀上,排齦前后游離齦緣的最高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差即為排齦后的GR。④比較兩組患者排齦滿意度,由兩名專業醫師利用肉眼結合探針對患者的止血效果、牙體備體、牙齦健康狀況進行觀察。排齦效果滿意:牙齦未見明顯滲血,止血效果良好,齦溝潔凈干燥,預備體和印模邊緣清晰;排齦效果不滿意:牙齦存在少許滲血,預備體和印模緣線粗糙,存在斷裂及血凝塊[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首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等級比較 研究組無痛的患者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輕、中度疼痛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等級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頰側、腭側SW 比較 排齦后即刻兩組患者頰側、腭側SW 與排齦前比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頰側、腭側SW 比較( ±s , mm)

表2 兩組患者頰側、腭側SW 比較( ±s , mm)
注:與排齦前比,*P<0.05。SW:齦溝寬度。
組別 牙數 頰側SW 腭側SW排齦前 排齦后即刻 排齦前 排齦后即刻對照組 82 0.17±0.06 0.34±0.08* 0.20±0.07 0.32±0.09*研究組 83 0.19±0.07 0.41±0.06* 0.21±0.06 0.42±0.05*t 值 1.969 6.363 0.986 8.836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GR 比較 與排齦后即刻比,排齦后1、6周對照組患者GR 呈先下降后升高趨勢,研究組患者GR呈逐漸下降趨勢,且排齦后即刻、6 周研究組患者GR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排齦后1 周GR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GR 比較( ±s , mm)

表3 兩組患者GR 比較( ±s , mm)
注:與排齦后即刻比,#P<0.05;與排齦后1 周比,△P<0.05。GR:牙齦退縮量。
組別 牙數 GR排齦后即刻 排齦后1 周 排齦后6 周對照組 82 0.38±0.02 0.12±0.03# 0.18±0.01#△研究組 83 0.25±0.03 0.16±0.06# 0.13±0.02#△t 值 32.710 5.406 20.272 P 值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排齦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止血效果、牙體備體、牙齦健康狀況滿意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排齦滿意度比較[ 例(%)]
口腔固定修復中,修復體頸緣的適合性不僅會影響基牙牙周組織健康,同時會影響修復體的遠期壽命。出于美觀的考慮,臨床上對于前牙與前磨牙的固定修復多采用齦下邊緣設計,排齦技術的應用可為修復操作提供優良的環境和視野,保證肩臺預備的質量,避免了因備牙不當導致的牙齦萎縮,減少了修復過程中造成的損傷;同時排齦操作還有助于印模材料準確反映預備體牙頸部的軟硬組織、牙周組織形態等,為后期修復提供游離的條件。現階段,臨床多采用雙線排齦法,其可有效解決不同部位齦溝關閉速度不同的問題,并起到繼續隔濕干燥的作用,但進行排齦時由于前牙區操作難度高,不能有效地控制牙齦出血,且操作耗時長[7]。
Nd:YAG 激光通過纖維光導進行傳送,能夠對角度進行任意調整,同時可利用血紅蛋白選擇性吸收,從牙齦溝照射表面穿過,利用光能實現高溫熱能轉化,積極發揮組織特性,對于齦溝內上皮進行切割與碳化,使牙齦退縮并獲取其有效的生物學寬度;同時Nd:YAG 激光排齦法可將機體中的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進行改變,實現有效鎮痛,且能夠通過光導纖維對于組織表面進行照射產生熱效應,有效實現靶細胞神經末梢感受器破壞,更有利于促進神經纖維凝固變形,實現疼痛信號阻斷,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Nd:YAG 激光排齦法相對于雙線排齦法操作更精準,同時激光通過熱效應產生切割作用,避免損傷更多的神經,從而更好地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排齦滿意度[8]。本研究中,研究組無痛的患者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輕、中度疼痛的患者占比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對止血效果、牙體備體、牙體健康滿意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在厚齦型生物牙齦修復體取模中應用Nd:YAG激光排齦法能夠減輕患者排齦后疼痛,提升患者排齦滿意度。
排齦后SW>0.2 mm 時,制取印模時能完整復制出齦溝的寬度。本研究中,排齦后即刻研究組患者頰側、腭側SW 均>0.2 mm,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雙線排齦法與Nd:YAG 激光排齦法應用于厚齦型生物牙齦中,均可以獲得清晰的修復體邊緣線,從而起到更好的齦溝暴露效果,而Nd:YAG 激光排齦主要是通過高功率切割游離齦溝內上皮,從而達到排齦效果;雙線排齦法則是將排齦線放入齦溝中,因此通過Nd:YAG 激光排齦可以獲得更好的SW[9]。
排齦后會使牙齦發生垂直向的牙齦退縮。本次研究中,與排齦后即刻比,排齦后1、6 周對照組患者GR 呈先下降后升高趨勢,排齦后1 周GR 最小,可能與雙線排齦后1 周,牙齦出現輕度炎癥反應所致的水腫有關,至排齦后6 周炎癥與水腫消失,牙齦組織逐步恢復,故排齦后6周GR 有所升高;而Nd:YAG 激光排齦法對牙齦無排齦線藥物刺激,也無機械力刺激,因此不會造成牙齦明顯炎癥損傷[10],故本研究中與排齦后即刻比,排齦后1、6 周研究組患者GR 呈逐漸降低趨勢;此外,本研究中排齦后6周研究組患者GR 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Nd:YAG 激光排齦法所造成的牙齦永久性退縮較雙線排齦法顯著降低,與許志強等[11]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口腔固定修復中Nd:YAG 激光排齦法在排齦過程中有助于患者減輕疼痛,減少出血,SW 也適宜,同時提高排齦滿意度,且采用Nd:YAG 激光排齦法所造成牙齦的退縮量與雙線排齦法相比較小,同時不會引起牙齦的炎癥反應,因此針對厚齦型牙齦建議選擇Nd:YAG 激光排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