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王 靜,傅春華,王建斌
[惠陽三和醫院(有限合伙)婦科,廣東 惠州 516211]
子宮肌瘤作為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是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肌瘤,其多發于為育齡期女性,乏力、貧血、月經異常等均為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針對子宮肌瘤,臨床通常采用手術治療,而目前雖然采用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的效果顯著,但子宮肌瘤不能得到根治,且術后往往會遺漏較小的肌瘤病灶,從而造成術后復發,因此術后的補充治療顯得至關重要[1]。米非司酮屬于孕激素拮抗劑,能調節患者孕激素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的生長,有效預防術后復發,但對于年輕患者,其抑制月經作用存在可逆性,需長期用藥[2]。中醫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癥瘕”范疇,其發病原因與血氣瘀滯、陽氣虛弱有關,治療應以止痛行氣、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3]。化瘀消瘤湯中包括茯苓、桃仁、紅花等多味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散寒理氣的效果,能幫助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調節氣血、行氣止痛,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4]。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化瘀消瘤湯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 年1 月至2021年1 月惠陽三和醫院(有限合伙)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63 例,分為對照組(31 例)與聯合組(32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年齡26~45 歲,平均(36.15±3.84)歲;病程4~17 個月,平均(8.11±2.38)個月;子宮肌瘤位置:子宮前壁13 例,子宮后壁18 例;子宮肌瘤類型:肌壁間肌瘤12 例,漿膜下肌瘤9 例,黏膜下肌瘤6 例,混合型肌瘤4 例。聯合組患者年齡25~42 歲,平均(35.56±3.78)歲;病程3~14 個月,平均(7.96±2.41)個月;子宮肌瘤位置:子宮前壁15 例,子宮后壁17 例;子宮肌瘤類型:肌壁間肌瘤11 例,漿膜下肌瘤9 例,黏膜下肌瘤7 例,混合型肌瘤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新編實用臨床婦產科學》[5]中子宮肌瘤的相關標準,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療常規》[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無子宮內膜與頸管內惡性病變者;患者為良性腫瘤者;無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存在藥物禁忌證者;合并內分泌疾病者;近期服用過激素類藥物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進行常規檢查后,所有患者均行子宮肌瘤剝除術,并于術后2 周開始用藥,經期暫停服用。餐后2 h 給予對照組患者米非司酮片(武漢九瓏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1,規格:25 mg/片)口服治療,25 mg/次,1 次/d。聯合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化瘀消瘤湯治療,藥方組成:茯苓、桃仁、芍藥、山慈菇各15 g,牡丹皮、赤芍、香附、枳殼、桂枝各10 g,當歸、紅花各5 g,月經過多者可加三七、仙鶴草各5 g,伴有腹痛可加細辛3 g,對正氣不足者加黨參5 g,對胸悶、少食者加雞內金3 g,清水煎服,每日早晚飯后服用。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8 周,并隨訪1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月經量和子宮體積。治療前后,統計兩組患者的月經量,并采用B 超測量子宮體積。②性激素水平。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的轉速離心10 min 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孕激素(P)、促黃體生成素(LH)水平。③復發情況。分別于治療后3、6、12 個月,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通過陰道B 超檢查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④不良反應。觀察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皮疹、腹瀉及惡心嘔吐)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首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月經量和子宮體積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均顯著減少,且聯合組顯著少于對照組;子宮體積均顯著縮小,且聯合組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月經量和子宮體積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月經量和子宮體積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月經量(mL) 子宮體積(cm3)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84.54±9.26 64.36±6.43* 130.36±3.25 110.74±5.51*聯合組 32 85.26±9.30 49.64±6.29* 130.33±3.86 102.36±5.12*t 值 0.308 9.185 0.033 6.256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FSH、E2、P、LH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SH:促卵泡激素;LH:促黃體生成素;P:孕激素;E2:雌二醇。
組別 例數FSH(IU/L) E2(pmol/L) P(nmol/L) LH(I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20.54±4.31 16.10±3.43* 304.70±15.54 190.80±10.36* 18.14±4.26 5.16±0.83* 22.70±2.75 12.15±2.22*聯合組 32 20.16±4.25 12.64±3.18* 302.68±15.56 172.36±10.21* 17.90±4.30 3.74±0.79* 22.63±2.70 8.14±2.15*t 值 0.352 4.154 0.515 7.115 0.222 6.957 0.102 7.28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聯合組患者總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子宮肌瘤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遺傳、干細胞功能失調、性激素水平失衡有關。雖然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但發病后會伴有疼痛、月經異常等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貧血,甚至影響患者生育功能。臨床針對子宮肌瘤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子宮切除術雖然能將該病根治,但無法保留患者的卵巢功能,而子宮肌瘤剝除術屬于非根治性手術,能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滿足患者后續生育要求,療效顯著。但子宮肌瘤剝除術難以將肌瘤完全清除,且部分患者肌瘤數量較多,而術前子宮肌瘤數是影響子宮肌瘤復發的危險因素,肌瘤數越多,手術完全剔除肌瘤的困難越大,復發率也隨之上升,因此需及時對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采取科學規范的輔助治療措施[7]。米非司酮作為一種孕酮拮抗劑,可抗著床、終止早孕及促進宮頸成熟,與孕酮競爭受體而達到拮抗孕酮的作用,能對孕酮、孕激素及孕激素受體產生拮抗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宮肌瘤的生長與復發,但長期服用可損害肝、腎功能,且停藥后有較大復發風險,因此單一用藥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8]。
中醫認為,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主要為瘀血內停所致,病在胞宮,瘀血停滯,血不歸經,導致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經絡失和,氣血虧虛,造成氣血瘀滯,從而形成肌瘤病灶[9]。化瘀消瘤湯中的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芍藥活血調經、斂陰止汗;山慈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香附疏肝解郁、調經止痛;枳殼理氣寬胸、行滯消積;桂枝溫通陽氣、溫經散寒;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仙鶴草收斂止血、解瘧止痢;細辛驅風散寒、通竅止痛;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的功效。化瘀消瘤湯可有效改善子宮內部循環,抑制血小板發生凝聚,促進血液黏稠度降低,增加藥物吸收量,抑制術后殘余病灶生長,阻礙病情進展[10]。本研究中,聯合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子宮體積顯著小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化瘀消瘤湯和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可有效減少其月經量,使子宮體積恢復正常,且安全性良好。
子宮肌瘤的發生和發展依賴于體內的性激素水平,未成熟的子宮平滑肌細胞在高水平的雌激素的不斷刺激下,逐漸發展成為子宮肌瘤[11]。FSH 由腦垂體分泌,其分泌受下丘腦促性腺釋放激素的影響,同時會受到E2的反饋調控,其水平可間接反映卵巢功能的狀態;FSH 能夠促進卵泡的發育和成熟,且可協同LH 促進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和排卵,因此FSH 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時,會促進子宮肌瘤的發展;同時,LH 還可促進破裂的卵泡形成黃體,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因此LH 水平的升高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子宮肌瘤的增長[12-13]。研究發現,赤芍的組分SY-002 對子宮肌瘤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可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可有效改善子宮肌瘤前期平滑肌增生的情況,同時,其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并促進細胞的凋亡[14];茯苓中的茯苓醇是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夠提高自然殺傷細胞與腫瘤壞死因子的活性,延緩腫瘤的生長速度,縮小腫瘤體積[15]。本研究中,聯合組患者治療后血清FSH、E2、P、LH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化瘀消瘤湯聯合米非司酮治療能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控制病情的進展。隨訪發現,聯合組患者子宮肌瘤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給予化瘀消瘤湯聯合米非司酮對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進行補充治療能降低術后疾病復發風險。這是因為子宮肌瘤是一種依賴于孕激素、雌激素的腫瘤,所以控制患者的孕激素、雌激素水平能有效預防疾病復發[16]。化瘀消瘤湯能化解子宮肌瘤患者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宮內郁積,米非司酮可以對下丘腦 - 垂體 - 卵巢軸發揮負反饋作用,抑制黃體生成素的分泌,降低雌孕激素水平,從而降低疾病復發的可能性[17]。
綜上,采用化瘀消瘤湯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剝除術后患者可有效減少其月經量,使子宮體積恢復正常,改善卵巢內分泌功能,減小子宮肌瘤復發的可能性,且并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