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黃 樺,甘孟欣,李 敏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廣西 桂林 541002)
慢性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致盲性疾病,在發病初期不易被發現,診斷難度較大,多數患者發現該疾病時,其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視功能已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害;此外,也有研究表明,PACG 的致盲性是不可逆轉的[1]。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對PACG 進行早期診斷,對其后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前房角狹窄或者關閉,可以作為青光眼臨床診斷的重要檢查,但不能評估視網膜和視神經的微血管異常[2]。光學相干斷層血管成像技術(OCTA)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新型眼底影像檢查技術,本質上是一種生物組織成像技術,具有較高的分辨率,檢查過程中可不經接觸就能實現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視盤神經纖維厚度及其血流密度的無創檢查,在對青光眼的診治中有著獨特的優勢[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OCTA 對慢性PACG 的早期診斷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治提供有效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8 月至2021 年6月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50 例(患眼50 只)慢性PACG 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PACG 組,后參照Hodapp 分級[4],據視野平均缺損(MD)情況分為早期PACG 組(22 例,MD<-6 dB)、中晚期PACG 組(28例,MD ≥ -6 dB);同時回顧性分析同期于院內進行體檢的50 例(右眼50 只)健康人群的右眼體檢資料,將其作為健康參照組。其中健康參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6、24 例;年齡34~69 歲,平均(46.25±2.38)歲。PACG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27 例;年齡35~67 歲,平均(46.55±2.06)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PACG 組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我國原發性青光眼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4 年)》[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者;靜態房角鏡檢查發現180°或更大范圍虹膜小梁網接觸(靜態房角鏡下半圈以上后部小梁網不可見),伴有眼壓升高,并出現青光眼性視神經改變;眼壓>21 mmHg(1 mmHg=0.133 kPa)者;均為單眼病變者;眼底均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視乳頭凹陷、萎縮者等。健康參照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裸眼或矯正視力≥ 1.0 者;眼壓≤ 21 mmHg,且雙眼底的杯盤比(C/D)差<0.2 者;標準自動視野計檢查視野正常者;球鏡度數為-6~+5 D 者;均選右眼體檢資料進行研究等。排除標準:存在光源過敏者;既往進行過眼內手術者;近期使用過抗青光眼藥物治療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視力、眼壓、屈光度、裂隙燈及驗光等眼科常規檢查。后進行OCTA 檢查視網膜和視盤的血管成像,采用OCT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美國Optovue 公司,型號:RTVue XR)對視網膜實施3 mm×3 mm 的Angio retina 掃描,對視神經實施4.5 mm×4.5 mm 的Angio Disc 掃描,從而獲取視盤區視網膜色素上皮(RPE)、黃斑區情況及盤周毛細血管(RPC)量化血流密度等。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3 組研究對象眼壓、MD 情況。②比較3 組研究對象OCTA 檢查相關指標。包括視盤區RPE 開口距離、黃斑區血管密度、黃斑全層厚度、黃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層厚、視神經纖維層厚度、RPC 量化血流密度。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首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研究對象眼壓、MD 比較 與健康參照組比,早期PACG 組與中晚期PACG 組患者眼壓均顯著升高,且中晚期PACG 組顯著高于早期PACG 組,MD 均顯著增大,且中晚期PACG 組顯著大于早期PACG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 組研究對象眼壓、MD 比較( ±s)

表1 3 組研究對象眼壓、MD 比較( ±s)
注:與健康參照組比,*P<0.05;與早期PACG 組比,#P<0.05。MD:視野平均缺損;PACG: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1 mmHg=0.133 kPa。
組別 眼數 眼壓(mmHg) MD(dB)健康參照組 50 12.71±1.85 -1.47±0.13早期PACG 組 22 22.23±2.36* -5.93±0.02*中晚期PACG 組 28 28.43±4.21*# -17.35±2.87*#t 值 2 642.311 989.110 P 值 <0.05 <0.05
2.2 3 組研究對象OCTA 相關檢查指標比較 與健康參照組比,中晚期PACG 組患者RPE 開口距離顯著延長,且顯著長于早期PACG 組;而中晚期PACG 組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顯著縮小,且顯著小于早期PACG 組;而早期PACG 組與中晚期PACG 組患者黃斑全層厚度、黃斑RGC 層厚、視神經纖維層厚度及RPC 量化血流密度均顯著低于健康參照組,且中晚期PACG 組顯著低于早期PACG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3 組研究對象OCTA 相關檢查指標比較( ±s)

表2 3 組研究對象OCTA 相關檢查指標比較( ±s)
注:與健康參照組比,*P<0.05;與早期PACG 組比,#P<0.05。OCTA:光學相干斷層血管成像技術;RPE:視網膜色素上皮;RGC: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PC:盤周毛細血管。
組別 眼數 RPE 開口距離(μm)黃斑區血管密度(%)黃斑全層厚度(μm)黃斑RGC 層厚(μm)視神經纖維層厚度(μm)RPC 量化血流密度(%)健康參照組 50 1 630.45±145.55 36.14±2.61 303.44±10.52 54.57±5.45 116.44±10.21 55.28±4.68早期PACG 組 22 1 670.21±122.11 34.54±4.12 286.85±11.24* 51.14±6.12* 80.33±3.21* 45.62±5.22*中晚期PACG 組 28 1 757.14±101.25*# 31.92±3.16*# 246.13±21.34*# 46.85±4.12*# 48.63±3.36*# 36.62±3.32*#t 值 8 363.717 6 067.388 140.997 4 811.586 7 634.447 5 893.98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鄧某某,女,74 歲,眼科檢查:右眼視力(Vod)4.7,右眼眼壓(Tod):22 mmHg,角膜光滑透明,前房軸深約3.0 CT,周邊深約1/4 CT。瞳孔直徑3 mn,對光反射靈敏,晶體透明,眼底檢查右眼C/D=0.9,視乳頭邊界清,色蒼白。診斷為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后對患者視神經實施4.5 mm×4.5 mm 的Angio Disc 掃描,掃描后自動顯示視盤RPC 層各區域情況,可見視盤區微血管分布不均且毛細血管分布稀疏,見圖1-A、B、C;視神經纖維層厚度明顯降低,見圖1-D;RPC 血流密度明顯減小,見圖1-E。

圖1 典型病例視盤OCTA 檢查圖片
青光眼是致盲性較高的一種眼病,僅次于白內障,主要由于眼壓升高損害視神經、視野,最終導致患者失明[6]。部分青光眼患者可因青光眼發作或年齡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屈光間質渾濁等癥狀,從而影響眼底檢查,但PACG 仍是以視盤改變、視野損傷等為主要特征,且若不及時治療,眼壓會逐漸升高,進而對視神經產生持續損傷,從而造成視野嚴重缺損,嚴重損害視功能。因此本研究中3 組研究對象的眼壓、MD 水平均出現顯著的差異,且以中晚期組患者差異最大。長期以來,視野檢查是診斷該疾病的重要方式,但有研究發現,有30%~50%的患者出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丟失時,其視野檢查結果才會出現異常,因此,導致其對慢性早期PACG 患者的診斷存在較高的漏診率;而且傳統對視盤血管的觀測需要用到血管熒光造影,但檢查過程中會導致全身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作為需多次重復的常規檢查,其臨床應用受限[7]。OCTA 檢查是一種全新化的非侵入檢查方式,其可對患者眼部同一橫斷面進行多次掃描,以此來獲得光學相干層析(OCT)信號,并通過這些信號的變化來探測血管腔中紅細胞的運動,隨后合并對應層面的橫斷面(en-face)圖像,由此得到視網膜脈絡膜三維血管圖像,并能量化血流密度。相比于傳統的血管造影技術,OCTA 檢查采用了全新的成圖模式,不僅能實現對患者眼部疾病的病變范圍進行有效觀察,而且還能掌握病變的深度;此外,該技術在新生血管長度、口徑大小、面積變化等信息分析中具有突出作用[8]。本研究采用OCTA 對50 例健康人群和50 例PACG 患者進行檢查,結果顯示,與健康參照組比,中晚期PACG 組患者RPE 開口距離顯著延長,且顯著長于早期PACG 組,但健康對照組與早期PACG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在于,RPE 開口是神經管的入口和視盤的重要結構,可能是真正的視盤邊緣,受眼壓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視神經纖維層厚度會隨著病情不斷加重而變薄,而有研究顯示,在黃斑區,有超過50%的神經節細胞體,該處神經節細胞厚度可達8~10 層,而通過測量黃斑區厚度可對丟失的RGC 進行評估,同時黃斑區厚度測量的變異性要明顯優于視神經纖維層厚度的測量[9]。本研究中,早期PACG 組與中晚期PACG 組患者黃斑全層厚度、黃斑RGC 層厚、視神經纖維層厚度均顯著低于健康參照組,且中晚期PACG 組顯著低于早期PACG 組,從而證實黃斑區厚度變化亦可作為慢性PACG 患者病情變化的評估標準。近期,也有相關研究認為青光眼的進展與血液灌注的變化有關[10]。本研究同樣關注了黃斑區血管密度與RPC 量化血流密度發現,與健康參照組比,早期PACG 組與中晚期PACG 組患者RPC 量化血流密度及中晚期PACG 組患者黃斑區血管密度均顯著縮小,且中晚期PACG 組均顯著小于早期PACG 組,究其原因為,視神經纖維層厚度的改變可導致視盤周圍血管密度下降,且RPC 位于神經纖維層內,并且其缺乏與神經纖維束的吻合,在青光眼病程中,RPC層血管網極易喪失;同時,在慢性PACG 發作后,遠期仍然可能出現神經節細胞的凋亡,導致神經纖維層相應減少,因此,導致黃斑區平均視網膜厚度變薄,血管密度也相應縮小。
要注意的是,雖然OCTA 技術在慢性PACG 疾病檢查中有突出優勢,但在實際檢查中還應注重以下要點:①采用OCTA技術進行疾病診斷前,首先應對患者的屈光間質、角膜進行有效分析,同時還需檢查晶狀體、玻璃體的渾濁情況,避免對實際的檢查結果造成影響。②與其他檢查設備相比,OCTA 技術設備中采用了追蹤實時校準設備,同時還具有MCT 運動校準功能,但在實際檢查中,其還受檢眼固視不穩、眼球震顫等因素的影響;另外對于視力極差的患者也不適用OCTA 檢查。③從OCTA 技術成像特征來看,其在檢查成像中會產生一定的投射偽影,在無血管的外層視網膜上,會透射出淺層大血管,但卻影響了外層視網膜檢測的信號,因此,臨床檢查診斷中,應注重投射偽影算法應用,較為準確的去除投射偽影,以提升整體檢查的精確度。
綜上,慢性PACG 患者可隨疾病嚴重程度出現眼壓升高,視野缺損逐漸加重的現象,而OCTA 檢查可結合眼壓、視野、黃斑情況、視盤視神經纖維層厚度及RPC 血流密度情況從而對慢性PACG 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為臨床診斷與評估慢性PACG 病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