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亮
(簡陽市中醫醫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41400)
由于膝關節的結構較為復雜,若膝關節受到損傷后未及時進行治療,容易造成膝關節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患者行動受限,同時伴有膝關節僵硬、疼痛等,極易發生不可逆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患者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關節鏡檢查作為臨床檢查的金標準,可清晰顯示膝關節損傷的損傷部位,然而,關節鏡檢查屬于有創檢查,存在關節周邊遺留小切口、關節腫脹、關節滑膜積水等風險[1]。目前,臨床多采取CT 關節造影、3.0T MRI 等影像學檢查診斷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CT 關節造影對軟組織有較高的分辨率,對膝關節斷裂的交叉韌帶可以進行有效診斷,但對膝關節半月板的退變與撕裂的顯示效果不明顯,導致檢查效果不理想[2]。3.0T MRI 可以評估關節軟骨損傷的程度,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無創且定位精準等優點,但由于掃描參數、解剖結構、圖像容積效應等因素影響,MRI診斷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導致診斷結果出現偏差[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檢查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2月簡陽市中醫醫院收治的40 例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49~78 歲,平均(55.61±5.27)歲;病程l~6 年,平均(3.22±1.01)年;創傷原因:車禍傷15 例,運動傷12例,建筑7 例,跌倒6 例;左側19 例,右側21 例。診斷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18 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膝關節鏡檢查確診者;關節表現為腫脹、活動受限者;在關節、半月板損傷部位查體時有觸痛者;單側膝關節損傷者等。排除標準:存在關節發育異常者;存在既往膝關節手術史者;患有下肢殘疾者;存在骨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方法 檢查前告知患者摘除身上金屬異物。①CT 關節造影檢查:患者取仰臥位,保持膝關節微屈狀態,采用螺旋CT 掃描機(青島圣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型號:GEsytec3 000)進行掃描,掃描范圍以患者髕骨下緣作為基準,由近至遠進行薄層、重疊雙側掃描。檢查參數:設置矩陣為512×512,層厚為1~1.25 mm,層距為2 mm,窗位為40~60 Hu,窗寬為300~400 Hu,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100 mA。②3.0T MRI 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去枕后將膝蓋放平,使膝關節屈曲角度約為15°,采用3.0T 核磁共振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Achieva 3.0T TX)進行檢查,檢查參數:設置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1 mm,矩陣512×512,分別掃描冠狀面和矢狀面,以髕骨下緣處作為定位點,將患者膝關節置于膝關節表面線圈內行常規矢狀位T1 加權(T1WI)、矢狀位壓脂質子加權(PDWI)、冠狀位壓脂T2 加權(T2WI),將厚度設置為8 mm。行膝關節橫斷面掃描時由下身足部起,逐漸向上掃描。③關節鏡檢查:所有患者均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距CT 關節造影、3.0T MRI 檢查2~7 d內行關節鏡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采取常規膝關節前內側側、前外側,詳細檢查患者關節軟骨表面質地、形態,半月板表面形態。
1.3 診斷標準
1.3.1 膝半月板損傷診斷標準 ①3.0T MRI 檢查診斷標準,0 級:半月板規則,形態完整,均呈均勻弱信號結構;Ⅰ級:半月板內出現點狀強信號影或球狀強信號影,信號停留于關節緣與關節面以下位置;Ⅱ級:半月板內出現線狀強信號或者條狀強信號,信號不與半月板關節面接觸,可遷延至關節囊邊緣;Ⅲ級:半月板中傳遞信號異常顯著,關節面處可觀察該信號。②CT 關節造影檢查診斷標準,0 級:半月板規則,形態完整,結構正常;Ⅰ級:在半月板內出現點狀或球狀信號,但信號并不累及半月板的關節面,CT 圖像顯示有鈣化現象,但鈣化面積不超過軟骨面積的25%;Ⅱ級:半月板內出現較密集的點狀信號,形成線狀或條狀強信號,并延伸到半月板的關節囊緣,但是沒有達到半月板的關節面,CT 圖像顯示軟骨鈣化面積達到>25%~50%;Ⅲ級:半月板內出現斜行或不規則的明顯異常高信號,信號呈片狀或條狀,且信號延伸至關節面,CT 圖像顯示軟骨鈣化面積超過50%[5]。
1.3.2 關節軟骨損傷診斷標準 3.0T MRI、CT 關節造影檢查診斷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標準一致,每個膝關節軟骨面分為6 個部分:股骨外髁面、股骨內髁面、胚骨平臺內側面、胚骨平臺外側面、髕骨、股骨髁間窩及股骨滑車,其中0 級:關節軟骨顯示形態、結構正常;Ⅰ級:關節軟骨完整或連續,關節軟骨出現腫脹信號;Ⅱa 級:關節軟骨呈低毛糙信號;Ⅱb 級:關節軟骨觀察到小囊樣病變;Ⅲ級:關節軟骨顯著變薄,但鈣化層仍良好;Ⅳ級:關節軟骨全層缺損,軟骨下骨暴露或軟骨剝脫[6]。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檢出結果,并計算陽性檢出率,陽性檢出率=陽性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級別的診斷符合率。③比較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假陰性+真陰性)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多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檢出結果比較 40 例患者存在的240 個關節軟骨面中關節鏡檢查出陽性126 個,陰性114 個;40例患者存在的80 個膝半月板中關節鏡檢查檢出陽性48個,陰性32 個。經CT 關節造影檢查膝半月板損傷陽性檢出率為57.50%(46/80)、關節軟骨損傷陽性檢出率為48.75%(117/240);3.0T MRI 檢查膝半月板損傷陽性檢出率為58.75%(47/80)、關節軟骨損傷陽性檢出率為50.42%(121/240)。3.0T MRI 檢查檢出的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陽性檢出率均高于CT 關節造影檢查,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 0.026、0.133,均P>0.05),見表1、表2。

表1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的檢出結果比較( 個 )

表2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關節軟骨損傷的檢出結果比較( 個 )
2.2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3.0T MRI 檢查診斷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總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差意義(均P<0.05),見表3、表4。

表3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診斷準確率比較[ 個(%)]

表4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關節軟骨損傷診斷準確率比較[ 個(%)]
2.3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價值比較 3.0T MRI 檢查膝半月板損傷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且3.0T MRI 檢查對膝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表6。

表5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對膝半月板損傷的診斷效能(%)

表6 CT 關節造影與3.0T MRI 檢查對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效能(%)
膝關節損傷多由扭轉外力、外部碰撞等導致,其中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是其常見的類型,當患者發生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后會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使患者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若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會使病程遷移,易誘發膝關節炎和膝關節積液的發生。因此,應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患者進行早期診斷,以改善患者預后。關節鏡是膝關節疾病診斷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檢查,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
目前,CT 關節造影和MRI 檢查為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診斷的常用手段。CT關節造影對膝半月板損傷診斷時,能夠清晰顯示膝半月板的形態,包括輪廓邊緣是否規則,膝關節囊內是否存在積液,以及膝關節軟骨組織是否發生腫脹,但CT關節造影檢查對退行性病變的診斷存在一定的誤差[7]。3.0T MRI 能夠更好地識別和分辨膝關節軟骨損傷與膝半月板損傷,從多角度、全方位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內部進行觀察,根據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MRI 序列信號變化,可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的程度進行判定,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3.0T MRI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總診斷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表明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的總診斷準確率更高。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3.0T MRI 檢查膝半月板損傷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3.0T MRI 檢查關節軟骨損傷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CT 關節造影檢查,說明與CT 關節造影檢查相比,3.0T MRI 檢查膝半月板、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價值較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由于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結構較為特殊,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位于膝關節的薄層軟骨,在進行CT 關造影檢查時很難區分膝半月板和其周圍的其余軟組織,使CT 關節造影檢查對膝半月板損傷的診斷準確率較低[9]。而3.0T MRI 具有三維重構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膝關節軟骨損傷部位和膝關節損傷的程度;且3.0T MRI 檢查利用斷層成像,截取掃描電磁信號,進行重建結構,并提高軟組織的分辨率,可全方位清晰成像,較好地顯示膝半月板的結構和病變,提高了診斷價值;同時MRI 對膝關節進行不同角度的掃描,根據不同的信號對患者的損傷程度進行判定,損傷者呈高信號反應,從而提高了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的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10]。
綜上,與CT 關節造影比,3.0T MRI 檢查對膝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并可準確評估膝關節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的程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