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要總結這次活動的成功做法,走好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善于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好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把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作為基層干部,只有傾聽群眾最真實、最重要的聲音,解好“三件事”,才能在群眾中占得“一席地”。
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去走訪了,也調研了,群眾都說沒有需要辦的事。對于這樣的“抱怨”,表面上看是“沒事一片大好”,但實際上是否存在“有事不肯說、不敢說、不愿說”的情況,根子上還是群眾對你沒感情,把你當外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首先要對群眾有感情,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作為基層干部,凡事要多想一層,多問一句,多做一些,辦好群眾想辦而沒辦的事,想到辦到群眾沒想到的事,把群眾當親人,就能成為群眾最親的人。對于群眾“不愿說”的顧慮,既要真心開門,真心誠意接受群眾“剖析”,真正“打開天窗說亮話”,也要暢通渠道,讓群眾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反映各種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
群眾利益無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任職時,曾寫過一篇《心無百姓莫為“官”》的文章:“‘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比罕姷母星樽顦銓?、感受最實際,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的評價,往往就來源于一張身份證、一紙證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將群眾的每一件“小事”當作“大事”來辦,才能“得民心者得天下”,獲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與群眾利益相關的小事有許多,解決起來肯定要區分輕重緩急。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小事”,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小事”,要增強問題意識,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民情民意,從群眾最關心、最頭疼的“小事”入手去解決問題,才能贏得群眾的滿意。
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的困難事。
在基層,經常能聽到有人說做群眾工作很難,特別是面對一些“不合理訴求”,實在是難以入手。但仔細觀察,之所以出現這些所謂的“不合理訴求”,問題往往不在群眾,而在做群眾工作的干部。有的對文件規定、方針政策宣傳解釋不到位,導致群眾不理解;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所致,因為過去處理問題時規范性、透明度不夠,干群關系形成了對立,激化了矛盾,故而總認為群眾反映的都是“不合理訴求”;有的是因為除弊革新不及時,群眾以前反映的問題是合理訴求,但因為政策幾經調整,現在變得難以解決,反而成了“不合理訴求”……說到底,還是因為一些制度不是很健全,一些做法不是很合適,一些想法不是很周全。對此,要把解決這些難事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催化劑”,倒逼轉型,真正把難事變好事,把弱勢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