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近日,國家統計局7月制造業PMI數據比6月下降1.2個百分點;財新數據為50.4,低于6月1.3個百分點。業界不同程度地對中國經濟增長走勢寰達了一定程度的擔心。
中國經濟先行指標(PMI)的雙下降,是否指向經濟下行趨勢可能將延續更長一段時間?.事實上,我們對經濟形勢的穩健性保持審慎的樂觀態度。一方面,7月疫情形勢向好,管控措施放松,助力制造業景氣度持續恢復是事實。筆者過去一個月在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地區調研,多數消費大區的人流恢復是強勁有力的。雖然一些地方的疫情出現散發式反彈,但精準防控的落實大大控制'了區域防控的程度。疫情恢復的基礎是牢固的,消費者對疫情反彈不可控的擔心有所下降,企業正在學會如何在疫情下管理車間和廠區,公共部門也表現出更大的防控信心。
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在過去幾個月處于下行期,但總的增速趨勢已經回到2020年疫情發生時的水平。制造業畫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高于疫情前一到兩個百分點。在長三角調研時,一位主要公共部門的領導告訴筆者,固定資產投資中,涉及土地和住宅建設的部分會被安排到50%以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比重。這是一個結構調整的積極例子。
由于持續近十年的全球經濟下行、某些國家惡性的單邊主義行為,以及疫情和俄烏沖突的沖擊,消費者預期已經受到實實在在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預期,目前處在樂觀審慎向負面消極方向轉變的節點。如何在穩定預期的基礎上穩定經濟,變得不僅重要,而且迫切。
第一,在宏觀經濟的多種預期申,消費者預期、生產者預期、投資者預期和銀行家預期是序貫相連的。其中,消費者預期是各種預期中的基礎性預期。如果消費者預期發生改變,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重組合支持,遠遠不能夠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加的同時,帶動消費者樂觀傾向的快速轉變,從而讓固定資產投資帶動生產者信心以及銀行家信心持久保持。這是保護消費者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消費者預期反映在凱恩斯需求函數.中,是一般均衡模型中最核心的行為基礎,一般10年不變,但當其改變后,也很難在三五年間得到恢復。
第二,中央已經明確不會出臺超大規模刺激措施,加快現有政策落地見效成為更務實的選擇。保護低收入群體的經濟狀況不出現惡化、加大穩就業力度、提高補助發放和臨時救助水平的邏輯,應適度作出改變。在穩定社會預期方面,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應該關注這個40年未曾預見的宏觀管理挑戰。各種補貼政策集中指向消費者,就是指向經濟下行期逆周期調整的核心抓手,這就像我們前些年補貼廠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抓手一樣。在補貼總量和規模上,需要有突破性思維。
第三,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樣,中國經濟因數字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換代動因出現潮涌式的變化,應繼續支持六代數字企業迭進,以此保持消費平臺的國際領先趨勢。此外,在支持我國從工業“2.0-3.0-4.0”轉化的同時,與消費者預期市場的整合協調,變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建議恢復以舉國之力打造公共品,支持科技發展的好傳統。某種意義上,考慮恢復統籌協調科技產業,改變科技支持部門多出、行業間關鍵共性技術多年無法突破的現象,某種科委性質的中樞機構就變得重要了。▲(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