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徐龍 圖片來源/網絡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廣西桂林漓江之濱,有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伏波山,是因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而得名。伏波將軍中的“伏波”意為降伏波濤,是古代對軍士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歷朝歷代中曾出現多位被授予伏波將軍的人物,而最著名的就是漢光武帝時的馬援。
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交趾(今越南北部)發生了女子征側、征貳兩姐妹造反,史稱“二征起義”,她們侵擾大漢六十余城,征側自立為王。漢光武帝劉秀派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大小樓船兩千余艘,兵士兩萬余南征交趾。然而熱帶山林濕熱蒸郁、瘴氣橫行。來自中原的士兵因氣候不適,多被濕熱瘴氣所感染,無力戰斗。馬援將軍在焦急中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食薏苡不僅能避免瘴氣的侵擾,還可使病情得以防控。他便采用薏苡治濕熱的方法,四年間將士常吃薏米,果然使官兵輕身省欲,戰勝瘴癘之氣,恢復了體力,屢立戰功。
交趾的薏苡個頭大,品質好,不但能食用,它還可作為飾品佩戴。其種子多呈白色,也有灰白色,黑白條紋相間的,美麗而堅硬,光亮如珠,故又名薏珠子、菩提珠、晚念珠,也被稱為假玉珠。種子中間有凹槽,可用繩子把一顆顆薏米粒穿起來做成手鏈、項鏈佩戴,可同玉石飾品相媲美。




馬援平定叛亂后班師回朝時把交趾的大粒薏苡種子帶回洛陽。但他卻病逝疆場,而朝中馬上就有人誣告他帶回的是搜刮來的財寶和珍珠,光武帝偏信讒言,怒令革除馬援爵位。一代忠良,馬革裹尸,草葬郊野。賓朋故舊,莫敢悼唁。這就是東漢時期因薏苡發生的一場著名宮廷冤案。據《后漢書·馬援傳》第二十四卷:“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貴皆望之。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帝益怒。”這也是后來成語“薏苡明珠”或“薏苡之謗”的由來。因此,引來后人白居易“侏儒飽笑東方朔,薏苡讒憂馬伏波。”以及辛棄疾“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對馬援遭遇的憤慨,也抒發了詩人對宦海浮沉、憂讒畏譏的感嘆!
薏苡原產印度,后被帶到緬甸及越南等東南亞地區。薏苡傳入我國具體年代已無從考證了。但從河姆渡遺址出土過大量薏苡種子上判斷,至少在距今6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開始了薏苡的栽培。
薏苡對先民而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糧食作物,因為那時水稻才開始被馴化,而小麥還未傳入,所以薏苡不僅是主要的糧食,在當時對生產、生活及意識形態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文薏苡的命名與蓮花有關,“薏”的本意是蓮子中的苦心。早在《爾雅·釋草》中古人就把荷花的各器官分別拆解細分定名:“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菂即蓮子,薏苡的子實,頗似蓮子,只是略小。而“苡”與子有關,據《史記·夏本紀》第二卷注:“禹母修己見流星貫昴,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是說大禹的母親因吃了薏苡受孕而生下了大禹。這個神話故事現在看來雖不可信,但至少說明漢代時薏苡已是很普遍種植的作物。西漢王充《論衡·奇怪篇》也云:“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古夏姓田姒。”古代傳說中薏苡有“食之宜子”的作用。因此,薏苡曾被尊為夏族的圖騰植物受到崇拜與敬畏。
由于薏苡有喜溫暖濕潤的習性,故多在南方生長,后傳到北地。可做成粥、飯等供人們食用。在各地還有起實、裕米、六谷米、珍珠米及川谷等別稱。薏苡這種古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可以制糖、釀酒、釀醋,它的莖稈可以作為造紙的原料和燃料。



隨著后來水稻的普及和小麥、大麥等傳入,相比之下薏苡因低量產、質地粗、口感差逐漸不再被當作主糧,但作為傳統藥食同源作物,薏苡反倒超出其糧食的地位。薏苡也逐漸從食用和藥用這兩個領域中分離出來。
薏苡也稱薏苡仁,最早記載于后漢的《神農本草經》中,該書把所載365種藥物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其中薏苡仁與人參、阿膠等位居上品之列。據《神農本草經上品·草部·薏苡仁》中記載:“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一名解蠡。”因此薏苡又有了“解蠡”的稱謂,李時珍謂“因其葉似蠡實葉而解散”。蠡實是鳶尾科馬藺的種子,薏苡與馬藺葉均為長條形,有相似之處。另一種解釋是,“蠡”有蟲蛀木之意,解蠡則有治蟲的意思。而薏苡根確有治療蟲積腹痛的療效。
薏苡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歷代醫家都有利用薏苡的藥方。東漢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以“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腸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稱:“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又曰:“薏苡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采實,采根無時。”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可見南北朝時期薏苡已從南方普及到華北地區種植了。
古人一直重視薏苡的食療功效,公元754 年,唐代時把它作為滋補珍品列為宮廷膳食之一。這一時期,薏苡也傳入了日本。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稱薏苡為“享米”,是指優質的薏米進貢給皇帝天子享用。
在民間,薏米同樣為保健佳品,尤其是健脾利濕的作用,長期服用薏苡能使身體輕巧,增加氣力。蘇東坡貶謫惠州時,在朱明洞躬鋤藥圃,寫有《小圃五味》的養生詩句:“伏波飲薏苡,御瘴傳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讒言傷。”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有專以《薏米》為題的詩:“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薏苡食藥同源的作用一直被后人傳承。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瀉痢水腫用之。”他還詳盡地描述了薏苡的植物形態及品種:“薏苡人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葉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莖開花結實。有兩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做粥飯及面食,亦可同米釀酒。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作念經數珠,故人亦呼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糺結而味甘也。”李時珍還介紹了薏苡有“解蠡、芑實、莘米、回回米、薏珠子”的俗稱。


清代包世臣《齊民四術》:“薏苡叢生,桿葉似蘆稷而瘦狹,種法同,亦有宿根自生者。米益人心脾,尤宜老病孕產,合糯米為粥、味至美”。
薏苡俗稱薏米,可以說伴隨著人一生的成長。薏米煲水,可治療小兒尿水灼熱,也可治小童小便赤短;以奶粉哺育的嬰兒,喂薏米水能預防因奶粉性熱小兒胃腸消化不良。成人筋骨拘束不舒,屈伸不靈活也可飲薏米水消除不適。因此說薏米老少均可,男女適宜。
有些藥物有清熱之功,但無祛濕之效;或是有祛濕之效,而無清熱之功。薏米不但兩者兼而有之,且不論寒底熱底之人,食之皆無不良反應。因此,在夏季里用薏米熬粥煲湯,如紅米薏仁粥、山楂薏仁粥、薏米百合、冬瓜皮薏仁湯、薏仁菱角湯、薏苡紫菜丸子湯等,都是除濕、減肥的佳品而深入人心。除了制作甜食及各種羹湯外,還可以烹制咸味菜肴,如薏仁釀蓮藕、薏米燉雞、薏米燉排骨、薏苡燒鴨肉、薏苡羅漢肚、薏仁燉豬蹄等。

薏米雖好,但本性微寒,如直接食用,會傷脾臟。而經過文火炒制后,薏米的寒氣會降低,其祛濕的功效又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再有經炒制過的薏米涼后,放在封閉的容器內,置于陰涼、通風、干燥的環境中,或是冰箱冷藏保存,有避免受潮,防止發霉效果。真可謂一舉三得!
薏苡作為一味具有千年歷史傳承的中藥材,對人體的好處遠不止如此。據分析其臨床的功效及作用才發揮了不到十分之一。現代研究證明,薏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壓、血糖、調節血脂和抗氧化等功效。所含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美容美顏。
作為優質上等的雜糧,薏米在禾本科水稻、小麥、玉米等品種中,它的營養最多,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B、B、C 和鈣、磷、鐵等。
近年來,國內外對薏苡的應用價值日益受到重視。開發出薏米餅干、薏米咖啡、薏米乳酸菌飲料、薏米保健酒、薏米保健茶等保健食品,對消化吸收,減輕胃腸負擔及增強體質都非常有益。薏苡以其豐富的營養及獨有的藥用價值,有著“生命健康之友”美譽的同時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內涵與特征。
在漓江伏波山山腹還有一個還珠洞,相傳馬援因被誣告后憤然將所謂的“明珠文犀”傾倒于此的水潭中,以明示自己的清廉。如今,還珠洞與伏波潭、試劍石等構成了“伏波勝境”。在這風景如畫的甲天下,品“薏米餅”或飲“薏米糖水”,耳邊不時傳來“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延年又益壽,返老還童立功勞”的民謠。可又有幾人還記得伏波大將軍馬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