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怡青 呂佳鳴 馮妍(河北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
校園閉環管理常態是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一次檢驗。因此,如何配合校園閉環管理常態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順利適應常態化防控時期的校園學習和生活,守好心理陣地,是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更是一線學生工作者的重大責任。
校園閉環管理常態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都有了一定變化,如社會交往減少、出入校園需要對行程軌跡進行詳細記錄,寒暑假放假安排隨時也可能因配合防控要求而產生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熟悉的校園生活增加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大學生群體可能會出現情緒、認知等方面的問題和困擾,影響著學生心理狀態的穩定。
相關研究表明,校園閉環管理常態時期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出現頻率有所增加。部分學生體驗到焦慮、緊張、擔心的情緒,易出現煩躁、易怒、消沉的感受,總體而言,負性情緒檢出率明顯升高。同時,學生寒暑假時長增加,生活作息規律被打亂,返校后面對校園閉環管理常態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適應障礙,表現為出現入睡困難、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心慌胸悶、乏力等現象。
進入校園閉環管理階段,學生外出社會交往活動減少,在校園內基本按照“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進行生活和學習,文體娛樂活動較以往來看,類型、規模、人數等都有所控制。部分學生面對校園常態化管理感覺較為壓抑,這種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其身心狀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興趣減弱的現象,部分課程轉為線上授課,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上網課時容易分心,長此以往,不僅課程的授課效果無法保障,也會導致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形成惡性循環。在行為上則表現為日常社交活動減少,人際交往范圍縮減,基本上僅限于與宿舍成員或班級體少數成員溝通,“宅”現象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現沖動行為和網絡依賴、游戲成癮、宿舍人際關系沖突等問題。
長時間的網課學習和更為緊湊的學期課程安排,使一些同學無法適應學科課程的要求,較難跟上課程進度,對于課程上的疑難問題常常無法得到有效、及時的反饋,產生了較大的學業壓力,影響其心理狀態的穩定性。同時,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校園和線下求職渠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某些崗位招聘計劃大規??s減,使畢業生對于未來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感到更多的就業壓力。
心理健康素養指“幫助人們認識、處理和預防心理障礙的知識和信念”,包括五個方面:如何預防心理障礙;識別何時出現心理障礙;怎樣選擇適當的幫助和可行的治療;怎樣對不太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樣對出現心理障礙或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中的他人進行心理救助。不同的個體在不同方面的表現不同,因此在個體間呈現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
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學生因為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年齡階段的特殊性,比較容易受到抑郁癥的侵擾,是抑郁癥的易感人群,因此抑郁癥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由于許多在校大學生不了解抑郁癥的癥狀特征,常把普通的心理不快、情緒低落等心理癥狀和精神上的抑郁癥狀相混淆,由此延誤抑郁癥的治療,使抑郁癥狀加重,從而產生一些嚴重的后果。教育實踐也表明,校園閉環管理常態下,學生的負性情緒檢出率明顯升高,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調適,有可能發展為抑郁的情緒狀態。
因此,為了解大學生閉環管理常態下心理健康素養情況,本研究以大學生為被試,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方法,通過測量對表現出抑郁癥狀的個體的判斷準確性和選擇求助對象之間的差異,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素養狀況進行調查。
隨機選取某大學全日制本科非心理學專業在校生497名。共發放問卷497份,回收問卷448份,其中有效問卷414份。
在回收的414份有效問卷中,男性被試77人,占總人數的18.60%;女性被試337人,占總人數的81.40%。被試年齡處于17-24歲間,平均年齡為20.43歲。其中包括大學一年級學生146人(35.27%),大學二年級學生75人(18.12%),大學三年級學生132人(31.88%),大學四年級學生61人(14.73%)。
選取Burns和Rapee的《朋友需求支持量表(修訂版)》中的4個片段,進行本土化修改。4個片段中包含2個抑郁癥片段(“志豪”“嘉琪”),2個非抑郁癥片段(“璐璐”“浩楠”),片段的呈現順序隨機排列。2個抑郁癥片段均符合DSM-Ⅳ-TR中對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主人公姓名為“志豪”的片段描述了一名大學三年級的男生在父母離婚后長期缺乏活力、食欲不振、睡眠困難,活動水平發生變化,思考能力和專注能力減退的故事;主人公姓名為“嘉琪”的片段則描述了一名大學四年級的女生近期缺乏活力、活動水平發生變化,在策劃畢業旅行期間因無意犯錯而產生了消極的自我概念的故事。2個非抑郁癥材料則均呈現了主人公因生活變化而經歷短暫的情緒變化的故事。
被試閱讀完每個片段后均需要回答問題以測量其是否可以正確識別心理障礙(“你認為他/她怎么了?”請在下列4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進行判斷的判斷依據(“請在片段中劃出一個促使你做出上述判斷的最重要的判斷依據”),以及尋求幫助的對象(“你認為他/她可以尋求誰的幫助?”請根據下列選項的重要性,用1-6對其進行排序,其中1為最重要,6為最不重要)。
對抑郁癥材料“志豪”的辨別結果顯示,全部被試的辨認正確率為59.18%(245人);對抑郁癥材料“嘉琪”的辨別結果顯示,全部被試的辨認正確率為76.57%(317人)。
在心理障礙的判斷依據方面,在抑郁癥材料“志豪”中,有31.40%(130人)的被試提到了“睡眠困難”,有36.47%(151人)的被試提到了“活動水平發生變化”,有18.36%(76人)的被試提到了“缺乏食欲,體重下降”,有29.71%(123人)的被試提到了“缺乏活力,疲勞”,有28.02%(116人)的被試提到了“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說明被試主要根據材料主人公的活動水平和睡眠情況進行判斷,但能夠進行準確判斷的比例較低,各項依據的比例均小于50%。
在抑郁癥材料“嘉琪”中,有33.33%(138人)的被試提到了“活動水平發生變化”,有30.92%(128人)的被試提到了“缺乏活力,疲勞”;但有較多被試提到了“消極的自我概念”和“反復想到死亡和自殺”,選擇這兩項判斷依據的比例分別為49.28%(204人)和52.90%(219人)。說明被試主要根據材料主人公是否具有消極的自我概念進行判斷,且能夠進行準確判斷的比例較其他依據稍高,達到50%左右。

表1 對抑郁癥材料的判斷依據
在求助對象的選擇方面,對于非抑郁癥材料,同學們認為故事的主人公首先可以求助老師、心理咨詢師、相同境遇的人,其次為同學、父母、朋友;對于抑郁癥材料,則可以首先求助于同學、相同境遇的人、老師,其次為心理咨詢師、朋友、父母。

表2 對不同類型材料尋求幫助對象的排序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心理健康素養水平,能夠較為準確的識別心理障礙或問題,但對于辨別心理問題的具體知識較為缺乏;面對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群體更傾向于向朋輩群體和老師求助。這也提示我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繼續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用好學生心理骨干和學生朋輩資源,為處于心理困境中的同學們提供更為便捷、有效、安心的服務和支持。
高校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從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豐富課堂內容,創新課堂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設心理健康知識及普及教育課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必修課或選修課能夠“定時”、“定量”開展。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系統講授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介紹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早期識別方法,改變傳統只傳授理論知識的情況,幫助同學們將心理健康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能夠較為清晰地辨明自身心理狀態,掌握心理調適的具體方法,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心理危機應對能力。
以新生心理測評為抓手,用好測評工具,了解學生心理狀態,開展新生心理普測。測評主體全員覆蓋,涵蓋所有秋季新入學學生,包括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專接本新生、二學位新生等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生;測評系統相互補充,采用瑞格系統、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等專業測評系統,采用多種專業測評量表,豐富測評資料的來源,提升測評結果準確性。
針對心理普測結果,二級學院配合心理健康中心,開展學生心理訪談及進一步干預工作,為重點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針對學生共性問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每學期或每學年使用測評系統對學生進行追蹤測評,重點學生制定每月報告制度,綜合考慮其日常行為表現、心理測評結果、朋輩成員反映情況等,動態跟蹤學生心理變化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成立領導小組、培育心理教師、培養學生骨干,構建“?!骸唷獙嫛彼募壭睦砺搫訖C制,安排每年度、每學期培訓計劃,既要包含理論學習,又要包含實踐應用,還要注重效果反饋;線上用好網絡學習資源,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同身份制定角色成長計劃與方案,探尋不同高校、機構的優質課程,學習其先進經驗與優秀做法;線下邀請心理學、教育學等專家,對專職心理教師、輔導員等學生工作一線隊伍和班級內主要班干部、心理委員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職主題培訓,幫助其掌握早期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團體心理輔導、談心談話的原理、方法、技術,從而更好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網絡時代學生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但是個人價值觀尚未穩定,容易受到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單一認識,長此以往可能產生偏激的思維和心理。在長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發現,同學們對心理問題早期識別的知識掌握不足,無法準確辨明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種類,對心理問題嚴重程度的判斷也容易出現誤區,少數同學對某一類問題具有固化的態度和思維,這都影響著他們及時尋求相關幫助。
幫助學生形成理性思維,糾正學生認知錯誤,樹立心理健康正確觀念,避免絕對化思維和以偏概全,可以通過主題宣講、專家報告、觀看紀錄片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認識。充分利用學校和學院官網、微信公眾號、易班、年級QQ群等平臺,定時、定期、動態向學生提供高質量信息,使同學們從心理上和思想上都能夠正視校園閉環管理常態,調整自身生活、學習狀態,促進個人健康發展。同時要幫助同學們掌握心理調適方法,暢通求助渠道,增強心理健康中心和高校其他部門協同聯動,切實解決學生面對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出現問題時往往由舍友或輔導員老師發現,但缺乏相關記錄,難以形成完整心理工作網絡,給持續干預帶來一定困擾。心理健康檔案作為學生個體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記錄,可以為預測大學生心理行為、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提供參考。
做好校園閉環管理常態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繼續完善校園閉環管理常態下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和管理,學生工作隊伍要配合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嚴格遵循“早預防、早安排、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原則,切實落實“?!骸唷獙嫛彼募壜搫訖C制,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對于心理出現困擾的學生及時發現、盡早報告,協助學生做好問題疏導,或做好轉介工作。
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動態延展性,既表現為受到過去經驗影響,又表現為影響個體未來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中發現,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可能受到其青春期遇到的問題、困惑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家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環境,高校心理工作受實際條件的制約,存在與學生原生家庭家訪能力不足的問題,對于一些需要進行家庭治療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通常只能邀請家長通過到校面談、電話溝通等方式進行干預和調節,對家庭干預的效果難以把握和追蹤,也無法對學生在家庭中的真實表現及時獲取,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外場景的育人效果。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形成家校合力,使家長充分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健康情況和思想狀況,形成定期、定時的反饋機制,及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變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長效機制,以達到家校信息互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協調的效果。同時,應重視學生朋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朋輩支持力量,動員更多的主體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校園閉環管理常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工作隊伍應正視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服務能力,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家校形成育人合力,營造關愛學生的良好氛圍,助力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