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燕(高郵市委黨校 江蘇高郵 225600)
中國新型政商關系內涵豐富,將其概括為“親”“清”二字最為合適。“親”“清”二字蘊藏著多維度、多層次的含義,對于政府官員來說,“親”是要求,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心、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清”是底線,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清白、純潔,不能以權謀私,把權力的行使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服務。對于民營企業家而言,“親”意味著要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清”指的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
“親清論”重新定位和建構了“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政商關系,既明確了官員和企業家各自的角色和責任,又劃分了中國政商關系的界限,體現了政府與市場相互信任、互幫互助的融洽合作關系,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商關系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認識到親、清是有機整體,必須一體把握。親是前提、清是保障,親則兩悅、清則相安,二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所謂政商關系從宏觀層面看是指權力和資本、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博弈,從微觀層面來看是指官員和企業家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里,對商人存在“唯利是圖”等刻板印象。在當時的西方,資產階級通過占據生產資料無償占有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來實現財富的增值。換句話說,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無情剝削是資本家富裕的直接原因。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遭遇經濟危機時,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進河里,也不愿意將其用來救助災民,更暴露出資產階級的貪婪和不道德。從這兩方面來看,資本、資本家都暗含了負面的內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濟上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由代表公權力的中央政府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利用、限制、改造”政策是我國對資本主義私人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政策。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將代表資本一方的各種私有經濟從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代表公權力的政府處于主導地位,資本以及它的所有者——資本家成為消極被動的被革命和改造的對象。在三大改造期間,權力和資本之間涇渭分明,二者關系是一種“清而不親”的關系。
常言說得好,民無商不活,國無商不興。資本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偏好。就好比是河水,既能灌溉農田,造福農民,也會泛濫成災,荼毒生靈。關鍵是要筑壩固堤,合理引流。資本雖然導致了階層固化,但資本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加了社會財富,擴大了就業機會。高度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了企業體制機制僵化,職工集體吃“大鍋飯”的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工作方針,我國的經濟體制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從配角一躍成了主角。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活力大迸發,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是經濟的轉型和公權力的規范并沒有同步,經濟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滯后,全能型國家模式下政府利競插足、責相推諉、功競相爭。
在績效評比標準下,地方政府的政績依賴于地方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又依賴于地方政府的審批與管理,資本和權力的過分親昵讓一些官員眼紅民營企業家的生活,既想升官又想發財,民營企業家成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代理人。沒有遵循“臂距原則”的資本和權力也讓一些心術不正的民營企業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超額利潤和政治利益而誤入歧途。
在反腐敗的高壓下,腐敗成為政商關系的鮮明注腳。權力尋租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公權私用,以權謀私,嚴重損害了黨的執政公信力。“親而不清”的關系也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不能充分發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民營企業以關系換便利,不認真鉆研技術管理創新,影響企業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這種偏離法治軌道“親而不清”的關系讓政府和市場二者之間的關系錯位,政府以權力為尋租,行政權的合法性受到質疑,市場以利益換捷徑,市場的分配效益大打折扣。
十八大之后,在對腐敗零容忍的高壓氛圍下,一些官員繞著企業家走,有些領導干部為官不為,信奉“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官場哲學,怠政懶政。為官不為是腐敗的另一種形式,它曲解了做官的實質,淡化了政府官員的服務意識,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向心力。根據政商關系出現的新問題,再結合前兩個階段政商關系的優劣勢,“親清論”應運而生。
“親清論”提出之后,各個省市、地區立足于“親清論”,針對政商關系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堅持政商平等交往,在依規依紀依法,不觸碰紀律“紅線”和法律“底線”的基礎上,鼓勵各部門及工作人員與企業正常接觸和交往。在“清”的維度上,打開天窗說亮話,明確規定政府工作人員和企業家之間交往的范圍,比如什么場合必須參加、什么場合可以參加,什么場合禁止參加,條目式的要求一清二楚。在“親”的維度上,鼓勵政府工作人員爭做企業發展的“店小二”、“跑腿幫”。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店小二”微信工作群,旨在為企業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并開通“綠色通道”,讓微信群成為“服務企業的橋梁”和“移動的會議室”。微信工作群成員可以由區、市領導、重點單位負責人、重點企業的負責人組成,企業若有急事,只需在群中“一對一”直接“喊話”,相關部門根據自身職能定位領辦問題,既簡化程序,節約時間,同時又透亮通明,辦事效率呈指數形式增長。過去有的干部為企業辦事怕人猜忌,該辦的事也不敢辦,迫不得已“清而不親”。現在企業遇到困難,能不能辦、怎么辦、為何這樣辦,都在群里曬出來,政商、政企在群里公開交流,說了什么大家一清二楚,反而放開了手腳。在規章制度的框架下進一步厘清政商交往定位,既防止“親”而不“清”,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又防止“清”而不“親”,片面避嫌,為官不為、懶政怠政。
對于民營企業家而言,在“親”的維度上,企業家可以通過政協委員提提案、人大代表提建議、議案以及工商聯和各種商會委員等身份給政府的治理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清”這個維度上,中國的法律也規定行賄和受賄一樣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企業經營者從事商業賄賂,都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是行政責任,重則有可能是刑事責任。在法律的層面上杜絕企業經營者妄想“抄小道”,走后門、拉關系、賺快錢、投機取巧等負面想法,正面引導民營資本往“專精特新”、“卡脖子技術”方面投資,承擔積極的社會責任,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的結合,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親清論”是對政商關系內涵的進一步拓展和升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其他國家和組織如何處理公權力和民營資本、政府官員和民營企業家之間的雙重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樣本。“親清論”立足于權力、資本的優缺點,放大優勢,規避缺點,防止權力和資本的異化、避免零和博弈狀態的產生。“親清論”倡導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忘于江湖的處世原則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冒險精神。“親清論”也有利于保護公權力,避免資本對公權力的圍獵,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親清論”要求政商之間既要有尺度也要有溫度,有交集不搞交換、有交往不搞交易。既親又清、親而又清,親清共融是一種理想狀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