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長奇,張 賢
(1.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貴陽 550025;2.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陽 550025)
近年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提高、種養業的擴大、旅游過度開發以及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與破壞。學術界對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之間的關聯研究越來越多。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模式、系統耦合態勢的研究已覆蓋了多個地區,對貴州省的研究只聚焦在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層面,而對貴州省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程度方面研究甚少。從貴州省的角度來看,農業經濟是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方面。而且農業的生態環境狀況一般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農業水平的發展,關系著農業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貴州省農業農村的發展是目前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貴州省位于西南內陸腹地,總面積17.62 萬平方千米。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造成了貴州省地表崎嶇、碎片化嚴重的現象。地表起伏大、自然生態環境惡劣、氣候條件復雜、生產實踐方式落后,并且整個省域面積中有73.8%是屬于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帶。一方面,目前貴州省主要面臨的生態問題就是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和土壤侵蝕及人地矛盾。這樣脆弱的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十分嚴重,給農民的農業生產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風險,進而也會影響其農業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旅游的過度開發以及不斷加快的城鎮化進程,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根據貴州省生態安全等級預測,2019—2020 年貴州省生態安全等級為“中警Ⅲ”,相比2016—2018 年生態安全狀況有惡化的趨勢,發展形勢更加嚴峻。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08—2018 年的《貴州省統計年鑒》以及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構建合理量化的指標體系是衡量貴州省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國內學者選取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的指標一般依據兩個原則,一是應具備并包含兩個系統各自全面的特征,二是在研究區域具體的經濟、生態的基礎上選取符合本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指標。
根據以上原則,本文借鑒王繼軍等學者對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的研究,結合貴州省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在數據可科學獲取的基礎上,選取了10 項指標作為本文研究體系的評價指標,見表1。
由于所選指標性質不同且存在不同的量綱,不同指標對研究的內容影響各異,為了消除各指標因數量級和單位的不同而對評價結果造成的影響,本文采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公式如下:


表1 貴州省農業生態環境—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表

式(2)中,u為系統i 指標j 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值,x為系統i 指標j 的值,x、x分別為系統i 指標j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為盡量避免主觀賦值帶來的認為偏差,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 軟件做主成分分析,各個指標的權重如下表格。

表2 農業生態環境—經濟系統指標權重
線性綜合評價指數模型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λ、ω分別表示各指標的權重;f(x)、t(y)分別代表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經濟的綜合評價函數。評價值取值越大則說明該系統發展越好。根據以上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經濟的耦合度計算公式為:

其中,C 的取值范圍為0≤C≤1,C 值越大,表示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之間的協調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由于農業生態環境—經濟之間的發展是動態過程,在實際中兩者是相互混合影響的。而耦合度只能反映各個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影響程度,而不能反映整體間的發展水平及相互耦合的協調程度,所以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如下:

式(6)中,T 表示農業生態環境—經濟耦合模型中整體協同效應的綜合評價指數,待定系數α=β=0.5,分別代表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的待定系數。
式(7)中,C 為耦合度,D 為耦合協調度。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與類型,如表3 所示。

表3 農業生態環境-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標準
1.綜合評價指數時序分析
圖1 為貴州省農業生態環境和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發展趨勢圖。以2010 年為界限,2008—2010 年農業生態指數呈上升趨勢,由0.147 2 上升到0.819 1,說明生態環境發展較好。2010—2011 年評價指數下降幅度較大,由0.819 1 下降到0.224 8,說明農業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貴州省在2010 年發生的大規模旱災,就是因為貴州省典型的大面積喀斯特地貌無法進行有效的儲存降雨,所以無法緩解旱情。近年來,西南地區氣溫偏高、降水減少。貴州省平均降水量為167.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1.2%,平均氣溫12.5℃。持續少雨,氣溫偏高,加之去年雨季結束較早,導致生態用水嚴重短缺,使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自2011 年起,貴州省生態環境評價指數緩慢上升,由2011 年的0.224 8上升至2018 年的0.943 6。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理念,貴州省政府也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先后出臺了《貴州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貴州省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 年)》等一系列法規文件,積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至2018 年,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指數低于農業經濟指數,說明生態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恢復和發展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表4 2008—2017年貴州省農業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度及其類型

圖1 貴州省2008—2018年兩大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時序變化
在2011 年之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大于農業經濟綜合評價指數,之所以經濟增長緩慢,主要原因是在這段時間內貴州省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經濟效益較低,人均收入較少。2011—2018 年,經濟評價指數由0.200 3 增加至1.000,實現了大幅度的上升,并高于生態環境指數。在此期間,一是六盤水“三變”改革的創新性實施,使61.5 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 104 元。二是貴州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借助著優勢農業、特色農業的發展,整個貴州省以大幅度降低玉米種植面積為切入點,推進種植業結構深刻調整,種植火龍果、刺梨、薏仁、藍莓等經濟作物。其蔬菜種植的覆蓋面積在2018 年高達2 098 萬畝,比2017 年整整多出了117萬畝,增長11.6%,糧經比調整為38:6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人均收入;三是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截至2018 年,貴州省新增省級農業示范園33 個,農業專業合作社達到了6.46 萬戶,共帶動71.6 萬貧困人口增收,經濟作物的快速增長是提高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撐;四是政府采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程,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提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時序分析
由圖2 可得,2008—2018 年貴州省的農業生態環境—經濟系統的耦合度總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繼而上升趨于平緩的趨勢,由2008 年的0.244 上升至2018年的0.516,整體上升幅度較小,2011—2018 年基本處于零增長狀態。耦合協調度介于0.139—0.742 之間,變化趨勢呈現先增長后下降再上升的狀態,其耦合協調類型先后經歷了嚴重失調—勉強調和協調—調和協調—勉強調和協調—調和協調—初級協調發展—中等協調發展—良好協調發展的發展過程,兩大系統雖然逐漸呈現協調趨勢,但是總體來說協調度還是相對一般,目前尚且處于中等協調發展階段。總體看來,耦合協調程度與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大致統一。以2011 年為界,2011—2018 年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說明農業生態環境和經濟的發展逐漸協調,主要原因是2011 年之前貴州省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依賴傳統農業以及2010 年遭受的秋冬春特大干旱,使農業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隨后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農業結構,修復了生態環境,提高了人民收入,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逐漸得到修復和改善,兩大系統的耦合度不斷加強。

圖2 貴州省2008—2017年系統耦合度、耦合協調度發展趨勢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子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來看,農業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最大值為0.984 7,農業經濟綜合評價指數最大值為1.000,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態環境的發展相對落后。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達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雙贏局面。二是在耦合協調度的時序變化來看,2011 年之前耦合協調度先上升后下降,2011 年后呈現總體上升趨勢,說明農業生態環境與經濟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已呈現協調發展的趨勢,總體發展水平逐漸良好,屬于良好協調發展階段。
綜合上述結論,筆者提出要加快農業生產信息化和規模化進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視制度建設,加強宣傳和引導行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建議,以最大程度實現貴州省農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