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王璐子,黃曉茵,鄧康,高巖琰
(1.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蘇交科集團南京設計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7;3.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4.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2)
我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由于老年人就醫行為具有主動性、高頻性和近距離性等特點[1],并且相關研究發現在諸多等級醫療設施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老年人就醫頻率最高的機構[2],因此老年人口的增長對于基層醫療設施的建設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老年群體能夠便利地獲取基層醫療資源,研究者持續數年通過對合肥市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實地調研,發現城市中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存在布點不均、設施老舊、空間混雜、無障礙缺失等問題[3]。因此,從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滿意度的視角探討設施布局布點以及室內外空間設計要點,是下一步需要考察的重點。
文本的調查對象為合肥市中心城區六十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本文采用點對點的形式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為了使調查更具針對性,調研成員前往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經常前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對于視力不佳或文化水平有限的老年人,調研成員以訪談與問答的方式向老年人講解問卷內容,輔助老年人進行作答,以提高問卷有效性。研究共回收問卷96 份,對存在漏答項、作答時間過短、勾選項完全一致的問卷視為無效,最終有效問卷為83 份。問卷內容如表1 所示,針對問卷結果進行滿意度評價。

老年人基本信息及就醫狀況收集(n=83) 表1
如圖1 可知,在街道位置、道路設施以及公共交通這三個相關因素中,受訪者們對街道位置的滿意度評價最高,選擇不滿意的老年人占比只有3%。對公共交通的滿意度評價最低,選擇滿意的老年人占比只有四成。但三個因素的滿意情況均為正值,且選址布局總體滿意度評價得分為0.38 分,可以視作較為滿意。
在對選址布局的偏好統計中結合了受訪者們出行方式的選擇情況,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選擇步行或自行車出行的老年人占比頗高,而選用私家車的老年人微乎其微。對衛生服務中心在道路設施的布局設置問題中,可以看出其調查結果與老年人出行方式之間的顯著關聯性。有近半數的老年人更在意步行系統的完善情況,還有27%的老年人關心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分離問題。由于老年人對公共交通因素的滿意度最低,因此與之相關的偏好選擇也是現狀中亟待改善的環節,即公共汽車的可達性。可以發現,盡管絕大多數老年人并非乘坐公交車抵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老年群體對公交車的可達狀態依然極其重視。以上均可表明老年人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可達性程度要求很高,能否快捷便利地抵達服務中心是決定其滿意程度打分的關鍵。

圖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址布局滿意度數據統計
室外空間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別為入口空間、停車場、通行環境、休憩環境四類,整體來看受訪者對于室外空間的總體滿意度較低,只有0.18 分。具體來看,老年人對通行環境的滿意度相對最高,對入口空間的滿意度基本趨于一般,而對休憩環境與停車場問題均為不滿意,兩者得分為負值。
在四類影響因素中,入口空間布置、停車場狀態兩因素和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之間的關聯性更為緊密,而通行環境、休憩環境兩因素則與老年人的出行狀況更為相關。結合不同的關聯性進行數據統計,由圖2 所示,在入口空間設計方面,近六成老年人認為需要設置廣場。在受訪者滿意度最低的停車場問題上,呈現出各選項持平狀態,老年人對周邊道路、場地內、道路與場地內三者在停車位設置上的需求偏好均處在三成左右。其中駕駛私家車抵達服務中心的老年人群相較于其他老年群體更加偏好場地內停車位。在通行環境方面,不同出行狀況的老年人群均認為地面防滑問題是通行環境的關鍵,地面平整情況次之,但采用輔助器及需他人陪同出行的老年人群則更加在意輔助通行設施的設置。在休憩環境偏好調查結果中,各選項的偏好性差距較大,高達八成的受訪者更在意休憩座椅的設置情況。

圖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室外空間滿意度數據統計
影響室內空間滿意度的因素較多,分為候診空間、走廊空間、樓梯空間、電梯空間、衛生間以及標識系統六類(圖3)。盡管老年人對總體滿意度打分的結果統計平均分為0.29,但在六類因素的單項評價中,受訪者的滿意度統計數據均為負值,可見老年人對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室內空間適老化現狀不太滿意。

圖3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室內空間滿意度數據統計
結合受訪者的不同出行狀況分析其對于室內空間的布置偏好。候診空間是醫院中重要的休息等候區,其布局舒適與否將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整體就醫感受。數據顯示,有超半數的老年人認為候診空間應集中與分散結合設置。在對于同屬交通功能的走廊、樓梯、電梯空間在設計偏好上,問卷結果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對于輔助設施的需求普遍較高;而在走廊空間中,老年人更在意走廊的尺寸大小;樓梯空間中,老年人會較多關注地面是否有障礙物、是否做防滑處理;在電梯空間中,安全性的重要程度最高。衛生間是在室內空間滿意度中得分最低的一項。老年人對衛生間的使用便利性需求較高,且均體現在非常具體的無障礙設施的設置上。而在室內標識系統方面,在設置位置、設置數目、設置形式上提高標識的易懂易見性是受訪者們普遍關注的。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布局及環境不僅要滿足普通大眾群體使用要求,還要考慮老齡人口使用的舒適性。基于滿意度與偏好調研分析,本文提出以下適老化建議。
3.1.1 合理增加設施數量,提高可達性
《合肥市“十三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條例中規定,對未來醫療設施要實行“中心控制、周邊發展”原則[4],因此,應當著重加強醫療短缺區域的設施建設。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頻率較高,設施可達性被老年人高度關注,因此以可達性為切入點提出設施布點改進方案較為合理。在可達短缺區域內,宜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數量以滿足以上區域內老年人的就醫需求,提高設施在全市范圍內的可達性。
3.1.2 有效整合公共設施功能,提高利用率
將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設置,可以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地局促的問題,增加空間的復合性。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的整體滿意度。例如研究者在調研合肥市煙墩街道,其公共服務設施集合布置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使用效率(如圖4)。

圖4 煙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概況
3.1.3 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交通便捷程度
在城市布局中距離主干道越近的區域公交站點越多,因此需要按照設施的等級去確定醫療設施的服務距離,并盡量將其設置在離城市主要道路較近的區域以保證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圖5)。同時在服務設施短缺的地區增加設施數量,保障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布點均好性的共性需求。最后針對現存的道路網絡系統,從多方面入手,更加全面地對社區服務中心的便捷性問題進行規劃、建設與管理,以期滿足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交通便利性的適老化需求。

圖5 不同調研對象的交通便捷程度對比示意
3.2.1 完善室外門前空間
針對入口空間類型結合停車場合理地進行人車分流、入口緩沖等規劃設計。對于臨街型入口,應利用有限的場地環境設置緩沖空間,以此減少老年人出入時的安全隱患。對于庭院緩沖型與廣場緩沖型存在雜物堆放、停車雜亂等共性問題,也可以將二者進行互相結合的優化整理(表2)。

入口空間優化分析 表2
3.2.2 改進室外停車空間
老年人對室外空間的安全性、舒適性、交往性、可識別性等具有較高的特殊需求,而在影響室外空間使用性的問題中,停車空間的現狀問題較為嚴峻,常出現缺少停車場地、停車秩序混亂等情況。可通過增加停車面積與加強管理兩方面措施,以減小停車空間對其他使用空間的影響,從而提升停車場的安全性以及使用便利度。
3.2.3 增設室外空間無障礙配置
為提高老年人使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便利性,在室外空間的無障礙設計上應重視危險情況發生、便捷使用兩個方面問題,其中避免危險情況發生是整個無障礙設計的關鍵。由此提出改進措施:①消除高差;②平整地面、進行防滑處理;③清除障礙物,增強場地開敞性。
3.2.4 優化室內空間無障礙配置
針對不同空間提出相應的無障礙配置方案:①對開敞的門廳空間劃分功能界線、限定使用區域;對局促的門廳空間進行功能置換,開放門廳附近的房間面積(表3);②廊道空間兩邊扶手需保持連貫性并且注意材質選擇以及高度設置,盡量增加自然采光,緩解封閉的空間氛圍;③樓電梯空間踏面需增加防滑處理,扶手設置要齊全,增加自然采光;④衛生間空間需增設無障礙衛生間,落實衛生間防滑措施,更新輔助設施。

門廳空間現狀與優化分析 表3
3.2.5 提高室內候診空間舒適度
候診空間是就醫群體等候或休息的主要場所,其舒適度會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整體滿意度評價。候診空間一般為集中或分散設置,其中集中式候診廳就診流線過長,建議將其分散成多個小型候診空間(表2)。而分散式候診空間常因于廊道兩側布置座椅而影響通行性,建議適當縮小診室空間以擴大廊道面寬,達到增設座椅的目的。
3.2.6 強化室內空間標志導識系統
在問卷調查中了解到老年人對標志導識是否清晰明確,是否可以輔助其便捷快速到達各診室的重視程度較高。針對現狀中存在的導識缺失、表達不清、形式單一等問題提出措施:①明確分級,將一般標志系統分為四級,并根據功能對每一級進行劃分;②清晰表意,文字要言簡意賅、圖案要形象易懂、色彩要簡潔明了;③合理擺放,盡量少占用交通空間,設置在顯眼的轉角處,增加警示類標識。
結合我國典型的二線城市合肥市的現狀情況,本研究結合問卷調查梳理了適老化相關問題,進而結合圖示總結梳理了改進策略,以期對其他二三線城市的適老化發展與建設提供借鑒,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第一,從宏觀層面來看,二三線城市新、老城區的發展水平略有懸殊,老城區外的社區服務設施常出現可達性不足、通行不便等情況。因此,首要目標是增加醫療資源短缺區域的服務中心數量,同時注意合理地整合資源,靈活善用網絡系統,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第二,從中觀層面來看,社區服務中心與城市的過渡地帶中,車流量密集,危險系數高。而空間的安全性對老年人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室外空間中人車分流的設置、入口緩沖的設計、停車區域的規劃等屬必要舉措。
第三,從微觀層面來看,室內空間的無障礙設計決定了老年人就醫的舒適性,合理布置衛生間位置及數量、提高候診空間的整體舒適度以及標識系統的適老化處理尤為關鍵。
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嚴峻,需增速發展社區適老化建設以應對相應問題。在政府層面,應進一步加強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的適老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從多方入手,全面、高效、精準解決老齡化社會的突出問題。同時,增加適老化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數量并非唯一要義,大眾對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時刻關注,以及建筑師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設計才是適老化發展的目標,而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齊心協力為之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