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儒,劉帥,高安培,宋青臣,華佳
(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2018年12月1日實行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將“生活圈居住區”這一概念落實到國家規范中。在新規范的指導下,各地方根據自身情況推出了15分鐘生活圈導則,代表性的有《上海市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對社區生活圈居住、就業、出行、服務、休閑等功能進行引導,標志著社區生活圈成為我國社區層面規劃實踐的重點。生活圈概念起源于日本,其提出的意圖在于進行社會結構優化、設施活力再造、行政邊界整合[1]。日本、韓國與我國臺灣地區的生活圈實踐探索,圍繞反映居民生活空間單元與居民實際生活的互動關系,折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空間公平與社會排斥等內涵,均衡資源分配,維護空間公正[2]。國內生活圈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生活圈劃定、生活圈績效、生活圈的居民需求、生活圈理念指導下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空間結構優化。孫道勝等以北京清河地區為案例,運用Alphashape 方法,選擇18 個社區進行社區生活圈的實證測度[3];承晨以社區級醫療養老設施指標為研究對象,對設施可達性覆蓋范圍進行分析,并引入基尼系數和區位熵對醫療養老設施的空間社會績效進行計算[4];朱曉東等對上海城市日常體育生活圈進行了劃分與構建,提出了由基礎體育生活圈、基本體育生活圈和機會體育生活圈所構成的日常體育生活圈層體系[5];耿虹等從現狀公共服務設施的使用特點和互動規律分析判斷山西省小城鎮公共服務設施生活圈的形成,基于生活圈的山西省小城鎮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優化路徑[6];張彬以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為例,探究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方法[7];魏偉等提出“空間辨析—空間劃定—空間優化”的15 分鐘生活圈規劃體系,并以武漢市為例,提出供需匹配的15 分鐘生活圈規劃布局模式與空間優化策略[8]。
總體上,生活圈相關研究尚處于應用新理念指導城市規劃的定性階段,受制于對生活圈的理解的多樣性以及研究數據的獲取難度,相關的評價方法、評價體系目前并沒有充分地討論以及定量化的充分評估。本研究意圖結合《上海市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關于社區生活圈的定義及引導,對虹口區進行生活圈服務范圍劃分并建立生活圈評價體系,用定量的方法評價生活圈質量并提出優化方案。
本次研究聚焦在上海市虹口區,從城市POI 數據入手劃分生活圈服務范圍,并參照《上海市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使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生活圈評價體系。對劃分的各生活圈服務范圍進行生活圈質量測度,通過相關性檢驗證明其合理性,最后描述生活圈質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分析相關規律與問題。

圖1 社區生活圈評價體系構建及評估反饋技術路線
基于對文獻的學習以及研究對象所在地上海生活圈規劃導則,從生活就業、生活交通、生活服務、生活休閑等四個維度評價生活圈質量。生活就業由反映就業崗位數量的辦公樓、公司企業POI 密度進行測度;生活交通由反映公共交通便利程度的地鐵站、公交站點密度以及反應可達性、步行環境的路網密度兩類指標測度;生活服務指數由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醫療、金融、教育、餐飲、購物POI 密度測度;生活休閑指數由反映進行文化休閑活動便利程度的文化設施、體育場館、名勝古跡POI密度測度。
本文主要基礎數據為上海就業、交通、公共服務、休閑類POI 數據;上海支路網數據;上海市六普人口數據及行政邊界數據。
綜合考慮各因子對城市抗疫能力的影響,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城市抗疫韌性評價體系。結合《上海市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對生活圈居住、就業、出行、服務、休閑各項功能的要求,以及專家學者對生活圈規劃相關文獻的學習[9~12],確定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生活圈質量指數指標體系 表1
4.1.1 社區中心識別
社區中心即是生活圈各類設施集中設置的地方,社區中心的服務范圍邊界就是其所服務的生活圈的服務范圍邊界。根據觀察經驗,社區中心周邊往往餐飲類設施集聚度較高,且集聚方式為沿街集聚或點式集聚。因此,本研究采用餐飲POI核密度分析與虹口區路網數據,且與實際情況核對的方法,綜合確定社區中心位置,如圖2 所示。從結果來看,社區中心主要分布在地鐵站點周邊、成熟商圈以及公園、學校周邊。

圖2 社區中心位置
4.1.2 服務范圍劃定
根據識別出來的社區中心,采用泰森多邊形法劃分每個社區中心的服務范圍,如圖3 所示。生活圈邊界由社區中心的服務范圍決定,因此生活圈范圍與虹口區街道劃分不一致,如編號13 的生活圈(社區中心位于地鐵13 號線赤峰路站)包含曲陽路街道、廣中路街道、涼城新村街道三個街道的一部分。共劃分出面積從0.92 km2~2.31km2不等,平均值為1.56 km2的15 個生活圈范圍,與15 分鐘生活圈要求相匹配。各社區生活圈的特征見表2所示。
4.2.1 數據處理方法
基于前文的評價體系的構建,將上海虹口區POI數據空間連接到對應的生活圈上,根據生活圈的面積計算POI 密度;對各項設施密度進行標準化,依據表2 的各項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匯總,得到生活圈質量指數的總體評價(圖3)與各級指標的總體評價(生活就業、生活交通、生活服務、生活休閑)。并采用自然間斷點法,把分數分為5 個等級(良好、較好、一般、較差、差),直觀地對各項指標進行評估(圖4)。

圖4 生活圈質量總體分數分布

生活圈劃分表 表2

圖3 生活圈劃分圖

圖5 生活圈質量總體評價

圖6 生活圈質量指數與人口密度相關性分析

圖7 生活圈質量指數與人口密度相關性分析

圖8 低值區典型城市形態(江灣鎮政府周邊)

圖9 中值區典型城市形態(四平路地鐵站)

圖10 高值區典型城市形態(虹口濱江)
4.2.2 相關性檢驗
采用相關性分析的辦法對生活圈質量指數指標體系的合理性進行檢驗。選用與生活圈質量緊密相關的人口密度以及社區密度與生活圈質量指數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人口密度數據來源于上海六普人口數據,生活圈的人口密度采用其所包含的街道人口密度的平均值。例如編號13 的生活圈(社區中心位于地鐵13 號線赤峰路站)的人口密度取曲陽路街道、廣中路街道、涼城新村街道三個街道人口密度的平均值;社區密度采用上海社區POI數據在生活圈上進行空間統計,與生活圈面積做比值,計算得出社區密度。結果顯示人口密度、社區密度與生活圈質量指數顯著相關,證明了生活圈評價體系的合理性。
4.2.3 生活圈質量指數總體分布特征
總體上虹口區生活圈質量指數具有自北向南遞增,越靠近濱江區域生活圈質量越高的趨勢。穿過虹口區的中環、內環將近似的虹口區分成低、中、高值三個特征片區。以細密路網為街坊形態的歷史悠久的濱江地區為高值區,包含如四川北路商圈、虹口足球場、提籃橋猶太人紀念館等商業文化娛樂設施,高值區功能以商業、辦公、文化旅游為主,涵蓋范圍包含四川北路街道、嘉興路街道、提籃橋街道部分區域。以內環高架線為界,西北部為低值區,主要包含江灣鎮街道、涼城新村街道、曲陽路街道部分區域的部分居住社區,片區功能以居住功能為主。東南部為中值區,包含有內環、外環,交通條件良好,功能以商務辦公、居住為主,涵蓋范圍包含廣中路街道、歐陽路街道、曲陽路街道部分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編號7 的生活圈按照規律應為中值區,實則跌入了低值區,其原因是該地區是曲陽路街道規模最大的居住社區,以居住功能為主。因為該片區為曲陽成熟的居住區,片區服務、交通、休閑指標都在中值區,但企業較少,提供就業崗位少,生活就業得分偏低,因此在綜合評價上跌入到低值區。
4.2.4 生活圈質量指數影響因素分析
在對虹口區生活圈質量指數的總體分析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生活就業、生活交通、生活服務、生活休閑等四類綜合指標,對虹口區具體區域生活圈質量的影響。根據自然間斷點將各分項指標數據劃分成五類(差、較差、一般、較好、良好),取評價為差、較差生活圈所在區域為低值區;取評價為一般的生活圈所在區域為中值區;取評價為較好、良好的生活圈所在區域為高值區。分別對低、中、高三類區間進行達標率的計算,分析各指標在空間的覆蓋質量。

圖11 各項指標分數折線圖

達標率統計表 表3
總體上各指標延續了南北方向上南高北低的趨勢。“生活休閑”高值區域面積占比相比其他指標最低,體現了在文體設施以及風景名勝在虹口區分布最為集中,優秀的生活休閑場所集中分布在虹口濱江與四川北路商圈。“生活交通”中值區域面積占比相比其他指標最低,體現虹口區生活交通質量分布極端化。“生活就業”低值區域面積占比相比其他指標最低,說明虹口區整體就業崗位分布較為均衡。

圖12 生活就業質量評價

圖13 生活交通質量評價

圖14 生活服務質量評價

圖15 生活休閑質量評價
在具體每個分項的維度:“生活就業”整體呈現南北兩個高值區中間為低值、中值區的分布特點。南部高值區為8、11號生活圈:11號因靠近同濟大學提供了較多的同濟產業鏈的就業機會;8號因臨近中環、內環接口以及臨近大柏樹地鐵站吸引公司集聚,同時也享受了同濟大學產業鏈的擴散效應。北部的高值區3、1 號生活圈,因位于能級較大的四川北路商圈,提供了較多就業崗位。“生活交通”指數整體呈現南高北低的特征。高值區位于路網密集的南部濱水區,中值區點狀分布,低值區位于北部。在交通指標中權重較大的地鐵站與路網密度上南北差距較大:北部只有3 號線穿過,南部3、4、10、14號線穿過,北部街坊相比南部形成時間晚,路網密度低,如1號生活圈的路網密度是位于10號生活圈3 倍之多。因此交通指標形成北部低值集聚、南部高值集聚的現象。“生活服務”指標整體呈現南高北低,局部高值低值相混合的特征。在高值與中值區摻入低值的7、2 號生活圈。2 號生活圈涵蓋的虹口濱江段以商務辦公為主,缺乏生活服務相關設施。“生活休閑”指數呈現較強的單核結構,高值位于虹口足球場、四川北路一帶,中值與低值環繞在高值區周邊,反映了生活休閑設施分布的不均衡。

圖16 分項分數堆疊圖
①總體上虹口區生活圈質量呈現南高北低的特征。空間上以內環為界,劃分出北側生活圈質量指數為低值區,內環南側為中值區,向南沿江區域為高值區。虹口區生活圈質量南北差距大是制約虹口區整體打造良好生活圈環境的最大問題。應重點培育北部一些有基礎的如編號8 的生活圈(社區中心位于大柏樹地鐵站),更好地輻射北部的低值區;促進基礎較差的9、5、10生活圈(主體位于涼城新村街道、江灣鎮街道北部)社區服務功能的集聚,提升社區生活圈質量。
②生活就業、生活交通、生活服務、生活休閑各指標空間分布總體趨勢相同,空間結構有差異。虹口區生活就業崗位分布呈南北雙核結構;生活交通質量南高北低的趨勢最為顯著,并且南北差距最大;優質的生活服務資源分布比較均衡,整體上虹口生活服務水平較高;優質的生活休閑設施分布呈單核結構,生活休閑資源集中四川北路商圈、虹口足球場附近,集聚程度較高。
③生活圈質量高值區域與低值區域地理位置固定。在總體評價與四項分項評價中位于北部的編號9、5、10 生活圈(主體位于涼城新村街道、江灣鎮街道北部)均為低值;編號3、1 生活圈(主體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均為高值。虹口區政府在未來配置公共資源過程中,應當向涼城新村街道、江灣鎮街道適當傾斜,彌補虹口區生活圈整體水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