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妹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小城鎮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紐帶與橋梁,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支撐[1]。我國小城鎮在如火如荼建設發展過程的同時,也面臨生態環境下降、特色不明顯、缺乏合理的規劃指引等諸多問題。生態型小城鎮是未來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方向[2]。生態小城鎮的規劃設計引導,契合實際的城市設計策略可為小城鎮建設提供參考[3],對小城鎮環境保護、城鎮品質提升以及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肥西縣官亭鎮位于合肥西部門戶,為合肥六安協同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合六聯動的橋頭堡,也是肥西縣西部片區的重要生態旅游城鎮。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官亭鎮面臨老鎮區人口高密度、土地使用結構不合理,與傳統城鎮格局的保護及生態環境改善、持續增大的發展壓力等系列問題十分突出。本文以肥西縣官亭鎮為例,在生態型小城鎮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探討如何平衡在生態資源的脆弱性和合理發展空間資源的背景下,尋求有效的設計策略指引,進行研究探討,以期指導生態型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與建設。
官亭鎮一方面受到合六發展外延科技創新產業輻射影響,產業承接落位發展機遇良好;另一方面以農田、林海、苗木、低層居住社區生態型小城鎮的空間特質突出。
312 國道東西向貫穿鎮區,清溪路西引無縫承接合肥主城區都市旅游線路(圖1),生態環境優越。官亭鎮是江淮分水嶺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觀光、旅游綜合體及旅游大通道上的關鍵生態節點[4]。山水林田構成官亭鎮的生態本地和自然環境(圖2)。官亭林海景區位于鎮區南部,已依托豐祥湖建成包含生態濕地、人造觀賞林、現代園林觀光等主要功能的市郊天然氧吧和生態休閑區??v向依托淠史杭總干渠生態本底融入區域生態格局,是助推肥西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兩大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先導。

圖1 官亭鎮交通圖

圖2 官亭鎮生態本底圖
因此,官亭鎮通過更好地抓住區域發展機遇,集合周邊及自身優勢,整合現有二元制空間,整體塑造“特而強”“小而美”的肥西縣西部生態小鎮。既是官亭鎮自身發展訴求,也是整體城鎮建設的外在要求。
針對官亭鎮生態基本特征,設計結合“綜合服務區、游樂休閑度假區、回族文化風情區、綠海花洲生態體驗區”等不同功能板塊發展主題,提出差異化發展策略,以實現全面提升城區復合功能,增強空間凝聚力。依托淠史杭灌渠、官亭林海、馬河灣水系,發揮生態優勢。優化布局各項公共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構筑層級合理、服務半徑可達的生活圈服務網絡。通過功能織補、特色整合、空間梳理等方法,提升空間品質與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服務業,并強化空間的生態與文化內涵,增強空間創新能力[5]。
依據官亭鎮“園在城中、城園相生”的生態基底特質,設計結合官亭鎮自身綠化基底,通過“增綠、透綠、疏綠、織綠”等空間方法,構建“聯通式”綠網體系,增強綠地與水網銜接,營造“湖綠交映”的空間意象。對于水渠河道積極引導貫通,修復豐祥湖水體生態邊界,重塑生態網絡格局。維持和恢復綠地的吸水、滲水能力,采用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理念及方法引導綠地及交通設施建設。
設計提出了生態功能織補的規劃思路,鎮區文化主題空間在尊重傳統空間、保護小城鎮道路肌理的基礎上,拆除鎮區消極空間,塑造開創“景區+帳篷露營”全新度假模式等特色場所,融入生態文旅體驗功能[6]。打造漢唐水街等特色項目,布局江淮特色餐飲、回民民宿接待等具體項目。規劃對現有服務配套設施進行整體提升,環湖修建漁人碼頭、親水平臺、游船餐廳、垂釣平臺等設施,以休閑康養為主要功能,為游客提供濱水游樂、主題婚慶、健康養生等服務[7]。
官亭鎮鎮區規劃范圍內的用地為居住用地、工業用地,農田、林地、魚塘、溝渠,不涉及壓覆礦床和文物、影響防洪和排澇等問題。規劃范圍內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國道312 以南,進站大道兩側。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馨芝秀產業園、回民社區安置小區、回民社區小學、馬河灣回民社區服務站、官亭國土建設管理所、合肥遠程膠塑有限公司等用地?;噩F狀綠地系統主要沿著漢唐水街,豐祥湖周邊綠地空間尚待整治?;赜玫匾孕滦彤a業用地、一類工業用地、商業服務、為主。居住用地主要為回民安置小區,以一、二層建筑為主,建筑質量較差的建筑主要集中在進站大道以西地區。鎮區內部交通問題突出,因國道312 分割,貨運、車行、人行交通混雜。鎮區內部道路交通體系尚未形成,與外部聯系僅有312 國道。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缺少統一協調,使得交通聯系環節不夠通暢。
規劃將官亭鎮設計打造為“生態+文化+設施”三位一體,以江淮分水嶺為基底、以地域文化為靈魂、以理水造景為主線,融合自然觀光、生態涵養、文化體驗、商業娛樂、品質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功能型的綠網藍廊活力生態型小鎮。
基于官亭鎮生態小鎮建設現狀,為促進官亭鎮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疏減騰挪,塑造開敞空間;合理組織,完善交通支撐;抽疏建綠,聯通生態廊道;舒緩界面,強化風貌協同;完善配套,提升設施承載力等方面提出城市設計策略。
4.3.1 疏減騰挪,塑造開敞空間
依托鎮區格局,結合官亭鎮發展實際,規劃以豐祥湖、馬洪溝等組成的“U”型水網為骨架,劃定鎮區沿漢唐水街核心空間。適當疏減殘破無保留價值建筑,騰挪出優質的開敞空間。在鎮區空間結構的引導下,建設四大差異發展的功能分區。老鎮區以綜合服務功能為主,服務于本地居民,主要用于近期安置及未來發展。新鎮區以新鎮公共服務中心為目標,涉及特色商業、金融服務、現代服務、旅游配套、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行政配套等功能。生態園綜合服務區服務高端度假人群,涉及景觀休閑、商務辦公、金融服務、居住等功能。工業集聚組團包含展示銷售、維修保養等產業。通過旅游產品策劃,突出老街的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區域影響力。對具有潛力的水街核心空間、濱水游客服務中心、江淮文化展示等開敞空間等進行全方位設計,提升空間感知舒適度。
4.3.2 合理組織,完善交通支撐
步行交通網絡化。核心街區采用小街區200×200m 左右規模,適宜的步行尺度空間。步行通道、廣場、濱水步道、街頭綠地等公共景觀空間貫穿官亭林海與鎮區內部,結合游覽休閑項目,設計游覽體系。
增加路網密度。打通各類“斷頭路”,建立科學合理交通組織、完善交通支撐。道路寬度匹配道路等級定位及周邊用地功能,不盲目追求寬馬路。在設計中,鎮區規劃“四橫五縱”路網體系主干道紅線寬度30m,次干道寬度24m,支路寬度18m 等道路尺度適宜小鎮空間。斷面設計中考慮到小鎮出行的特征,斷面增加非機動車道的設計,設置沿街步道。
加強鎮區312 國道兩側南北片區交通聯系。國道312與進站大道、三祠路-姚崗路路口設置交通信號燈管控,成為南北向交通聯系的主要通道。國道312與新民路路口,結合軌交站點建設地下過街通道,加強南北慢行交通的聯系。
4.3.3 抽疏建綠,聯通生態廊道
塑造建筑連續界面,鎮區內部道路控制機動車速。小街區增加口袋公園、袖珍廣場等。通過現狀空間環境打造,將過于零散空間整合,垂直綠化環境植入、水系空間梳理,突顯特色小鎮特色人文文化與自然景觀。打造區域水景公園,利用水景公園東向、西向、南向景觀軸線的滲透,把綠底擴展到各個地塊內,從而形成多條連續的綠色斑塊和生態走廊。結合鎮區內濱湖路、勤政路、官山路等主次干路與支路系統綠線,組織慢行系統,連接鎮區景點、公園綠地和生態社區(圖3)。

圖3 官亭鎮綠地網絡系統圖
4.3.4 舒緩界面,強化風貌協同

圖4 官亭鎮風貌引導圖
良好城市意象的必備要素是具備特色的界面空間。鎮區劃分為老鎮景觀風貌區、新鎮景觀風貌區、生態農業景觀風貌區、工業景觀風貌區四個風貌區。規劃設計重點塑造漢唐水街、豐祥湖沿岸生態界面,優化提升官亭生態園景區入口,強化風貌協同。規劃建設“夢回官亭”主題濕地游園,以濕地景觀打造為手段,游園內旅游設施、休憩座椅、涼亭、景觀小品的設計需注重文化的融入。
漢唐水街建筑色彩宜以白色、灰色、綠色等為基調色彩,采用以恢復江淮地區建筑風貌為主的做法,與鎮區建筑形式與裝飾風格整體追求簡約明快、現代大氣又不失地域特色的建筑風格相呼應,展現官亭鎮市井淳樸風情。建筑設計尊重自然,回歸人性,以現代簡約手法,演繹純粹的水木環境關系,強調建筑本身與環境之間的融合感。以簡單木質肌理構筑溫和質樸的風格,實現與自然完美貼合;將官亭鎮本土花、木、水等環境元素賦予其中,突出天人合一、高品質化的整體風格。在嚴格保護豐祥湖湖體藍線的基礎上,增加沿湖開敞空間舒緩有序的界面。
4.3.5 完善配套,提升設施承載力
規劃完善鎮區生活和旅游配套服務。公共服務設施落位需要確定用地方案及開發強度,統籌考慮布置方案。鎮區內所需其他市政工程設施點,例如燃氣中壓調壓站、污水提升泵站、防洪排澇設施等,根據規劃及測算要求進行落位。近期以鎮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同步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在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兩方面實現提升改善。遠期全面完成鎮區旅游服務設施與旅游項目建設,注重旅游標識系統引導,標識系統的材料選擇就地取材,遵循自然,體現鎮區“嶺上花海”生態主題,兼具生態環境的保護。
肥西縣官亭鎮建設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8],結合自身特質,從疏減騰挪塑造空間、合理組織交通聯系、聯通生態廊道、強化風貌協同、完善提升設施配套等城市設計策略方面進行規劃引導,以期塑造一個集生態魅力、配套服務完善、城鎮品質提升于一體的生態型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