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亮 (安徽建科施工圖審查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圖1 項目整體鳥瞰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教學理念隨著時代發展在與時俱進,由過去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多方面的培育。調研發現7-15 歲(小學及初中)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探究和學習欲望,好奇心驅使他們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創造一處富有活力、開放式學習和交流的場所,使之成為孩子夢想起飛的舞臺,為以后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小學校設計的歷史使命。
本項目位于蚌埠市淮上區東部。奧萊小鎮配套小學東側為規劃蚌埠奧萊當代城MOMA 小區及商業,周邊配套齊全、便利。項目基地周邊用地主要有二類居住用地、住商混合用地、商業設施用地、公園綠地,以二類居住用地及住商混合用地為主。
一個地域的文化,體現在當地的各種紛雜的社會生活中。一個成功的教育文化建筑的設計,反過來最能代表地域的文化脈絡。而文脈的提煉,就必須具備高度概括、統領全局的整體設計思路,既要滿足當地文化的人文需求,又要滿足當地傳統風貌。
本項目整體設計從文化角度出發,分別從形體比例、色彩明暗、高度限定、體量虛實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努力打造體現文化精髓的精品教育空間。建筑整體設計力求體現崇尚創新的新時代特征,強調裝飾線條的韻律感。力求構筑虛實相間、錯落有致、極具韻律的建筑群。運用不同材質的強烈反差對比,色彩的深淺、明暗變化,實墻與洞口、架空與實體的虛實變化等多種設計手法,創造出富有當地特色的教育建筑,勾勒出令人賞心悅目、富有韻律的校園空間環境。

圖2 文化展示主入口效果圖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筑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綠色建筑的認知也在逐步提高。教育建筑隨著新時代綠色建筑的發展,在校園環境、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節約資源等方面逐步展開綠色建筑理念的探討。
本項目作為新建校園,選址于城市新區,擁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而一個全新的校園建設必然給原本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同時,特征鮮明的自然環境亦對校園空間氛圍產生強烈的作用。在校園設計中,要以尊重自然生態為先,使行為環境與形象環境有機結合,形成環境育人的效果。本案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資源和公共空間,營造出綠色優美的校園環境;另外,僅沿校園外圍設置車行環路,并借助綠化與內部教學空間進行隔離,創造了完整而生態的步行環境,同時保證了校園安全。各自分區之間根據各自的功能分區屬性,統籌考慮建筑聲環境、光環境、日照及節能等方面的需求。從細部到整體,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條件,綜合貫徹綠色建筑的各方面要求,體現育人為本,實現環境與建筑的和諧統一。通過綠色空間的營造,保證校園綠色環境的適宜性。充分利用建筑庭院、屋頂花園等空間打造生態微環境區域,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校園提供了優質的環境和微氣候條件。
傳統的教育空間,教育建筑的功能較為單一、形式單一,充滿了很多限制性的思維,單調的功能空間對于學習心理的壓制是潛移默化的。有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有心理疾病的人群逐漸的低齡化。因此,對于日漸內卷的學習環境,教育建筑中如何更加合理地讓學生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就尤為重要。
所謂彈性設計,言簡意賅,就是設計具有彈性。彈性就是非固定,即校園教育建筑設計不能一成不變的設計固定模式的功能空間,還要同時綜合考慮一定的非固定模式的功能空間,以滿足新時代教育變化的需求。
在設計中,本案創造不同尺度的空間形態。院落、廣場、下沉庭院、花園、大臺階等被有序地置入校園中,連廊及平臺靈活溝通分散的建筑單體,創造大量灰空間,也成為串聯校園的骨架。學生們在院落中探討學習要點,在廣場上組織社團活動,在大臺階上朗讀課本,或在連廊內嬉戲玩耍,不同類型的空間有機串聯,為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創造了一個舒心的學習環境。
建筑是一個系統,其中功能分區是建筑整體的組成部分。學會對建筑功能、建筑場地進行功能分區,是建筑設計的基本手段。一般來講,中小學校功能分區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是教學區、運動區及綜合配套區,但同時也有其他的劃分方法。但不管如何分類,其分區的基本原則是動靜、內外、潔污等。對于教育建筑來講,動靜分區是總平面布局的重中之重。例如:《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50099-2011)中,對于學校主要教學用房設置窗戶的外墻與鐵路路軌的距離、與高速路、地上軌道交通線或城市主干道的距離均有嚴格的規定,對于主要教學用房之間、教學用房與運動場地之間也有嚴格的規定,不應小于25m。除了噪音影響,學校建筑同時要考慮環境、衛生、安全等外部周邊因素的影響,要滿足以上要求,就需要對整體的功能分區進行合理的布置。

圖3 功能分區示意圖
一般情況下,教學區主要設置教學用房,教學用房有防噪要求,應盡量遠離有噪聲源的外邊界,同時教學用房之間要滿足噪聲要求,如有條件時,可布置綠化隔離帶,盡量降低外部噪音帶來的干擾。運動區主要設置各種運動場地,包含田徑運動場地和各種球類場地,運動場地因為本身具有鬧的屬性,且對于環境噪音的敏感度不高,此時可以靠近有噪聲源的外邊界,從而減小外部噪音對教學區的干擾。綜合配套區包含食堂及風雨操場等功能用房,則可靈活布置,從而充分考慮并協調教學區和運動區的矛盾關系。
本項目根據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需求,合理劃分校園分區。一共分為三個功能分區:教學辦公區、運動區及綜合配套區。校園西側布置以主入口前區為軸線對稱布置的建筑群,校園東側靠昌平街布置運動場,有效減弱道路的噪音,包含1 個200m 室外標準田徑場、2 個室外標準籃球場、2 個室外標準排球場兼羽毛球場及其他體育運動設施,滿足學生運動的需求,同時還可借由北側次入口與社會資源共享,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室外趣味大臺階將建筑區與運動場有機組合,營造了豐富多樣的空間形態和充滿生機的校園環境。
在明確了基本的功能分區之后,通過基本邏輯分析,本項目采用“一環二軸三區”的空間規劃布局模式。一環即車行環路,環形道路圍繞主要教學區,空間分隔教學區與其他區,并且主入口、次入口與環形道路相連,使消防車道能到達建筑各個朝向位置,滿足校園的安全需求。二軸即東西向綠色景觀軸,南北向公共活力軸,通過軸線的視覺延伸,讓校園空間富于變化,充滿綠色與活力,起到放松、舒適的作用;三區即教學區、綜合配套區及共享運動區,三區分區明確,滿足教育建筑基本功能需求,簡單而不簡約。整體空間通過一環二軸三區的布局,分別從滿足建筑光環境、建筑聲環境、消防救援、健康舒適、安全耐久等多角度、多維度出發,綜合體現了新時代教育建筑的空間布局特點,提高了學校的公共教學品質。

圖4 總平空間布局示意圖
教學空間是學校最重要的功能空間。一個教育建筑設計的成功與否,完全可以把教學空間的設計作為最主要的判斷標準。目前主流的教學空間都是采用連廊式的空間形式,即在平面上形成E 字形或者U 字形布局。此布局既可以形成獨立的教學空間,同時又兼顧了整體的形式;既滿足了采光要求,同時又兼顧了隔聲要求;既滿足了建筑單體變化的需要,同時又兼顧了建筑整體的統一需求。連廊的半敞開空間,讓開放空間和私密空間得到完美的結合。與此同時,教學空間之間的敞開地面,可以布置豐富的景觀、小品等裝飾物,可以充分滿足師生在課間休息時對于心理的放松需求。
教學樓的空間布局,往往也是特別重要的。教學樓的位置要緊密聯系人行主入口,同時結合入口廣場進行布置。緊密聯系人行主入口,可以最大化地減小學生的步行距離,最大化地做到入校流線短捷便利。緊鄰入口廣場,可以充分地利用入口廣場進行疏散避難,充分保證學校內的突發情況安全。
因此,本項目在考慮教學空間組成的時候,經過多方案比選,教學空間最終成E 字形布局,教學空間位于西側,臨近城市支路,考慮到安全因素,西側開設人行主入口,同時兼具文化展示功能。西側出入口緊鄰教學樓,最大化地做到入校流線短捷,方面快速入校。北側設置次入口,與環道相連。因考慮到西側城市空間立面設計,在三棟教學樓之間在東側采用連廊相連,可以最大化地展示教學樓立面,同時連廊可以緩沖運動場地對于教學樓的噪聲影響。

圖5 教學區空間示意圖
在傳統教育建筑中,教室辦公室通常與行政辦公室結合起來綜合設計,此種空間設計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凸顯教室的行政管理的屬性,便于日常教室的行政辦公;缺點是遠離教學空間,增加了日常的流線長度,讓本就緊張的課間時間分配不均勻,并且遠離教學區,也不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新時代的教育空間的設計,要更加凸顯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學區設置部分教室辦公空間,就顯得尤為必要。從學生角度出發,隨時能與老師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并且學有所問之處。從老師角度出發,隨時能發現學生的學習不足,并且教有所答之處。與傳統教育空間設計相比,重新定義教與學的交互空間,是新時代教育建筑設計歷史使命。
本項目經過充分思考,將教室辦公空間疊加在教學區的東南側及北側,正對學校廣場與出入口。教學空間與教室辦公空間融為一體,符合新時代教育建筑的教與學的功能要求。同時將圖書閱覽室等綜合布置,形成一個教學、自學的學習空間體系。此種靈活布局方式可以充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探索欲,調動積極性。
從現行的教育行業發展來講,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要求已經是這個社會的共識。如何能夠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加入趣味性的空間節點,通過趣味性的小品節點和景觀節點的加入,讓學習過程中的積累的心理壓力充分得到釋放,是目前建筑師值得思考的事情。并且能在類似的開放空間中尋找到社會交往經驗,也是值得追求的事情。

圖6 娛樂活動空間示意圖
在校園學習中,娛樂活動空間是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娛樂活動空間能更好地為孩子提供在交互過程中學習社會交往的經驗的空間,可以起到社會實踐和交往的啟蒙作用。并且在這些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地釋放心理的壓抑情緒,通過溝通來減輕精神壓力,可以幫助學生在身體、心理、情商等各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建筑師應通過空間布局的趣味性、多樣性、不確定性,創造一個趣味空間,讓孩子在空間中自由翱翔,培養學生的探索、積極向上的精神。
本項目在設計中,將景觀空間與建筑群落相結合,把學校景觀場地變成學習元素的一部分,成為學習的延伸體,營造自由的公共教育空間。線性空間穿梭于架空層與戶外,形成了靈動的、豐富的漫游式交通系統,使得行走變得格外有趣,也在停留中可以偶遇不同的空間面貌。空間的廣泛流動削弱了室內外的界限,增加了空間的容量,也更大程度地讓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得到釋放。
綜上所述,中小學教育建筑設計,要采用矛盾論的思維,用二元分區原則來分析其中各自的屬性,要協調好建筑場地、建筑空間中的功能關系,充分分析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矛盾關系,整體把控并且妥善解決矛盾,做到抓大放小。并且采用系統論的思維,從整體到局部采用正向思維整體把握,再從局部到整體來反向驗證。要充分發揮矛盾論、系統論、方法論在教育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
要通過整體的設計創新、空間的功能優化,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空間的適應性、協調性、功能性,全面、充分、完整地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教育環境的新時代背景,在中小學教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應該站在宏觀的角度掌握校園建筑的整體設計思路,最大程度地對人與建筑、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創造出融合、疊加、富有趣味性的功能空間,從而滿足教師和學生對教與學、學與樂、樂與美、美與動的需要,盡力打造出一個符合新時代需要且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校園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