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安徽省路橋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包公大道西起二十埠河,東至龍興大道,全長約15.5km,紅線寬55~60m,規劃為城市快速路。橋梁工程包括11.7km 主線高架、三座互通立交(新海大道立交、橋頭集路立交、龍興大道立交)、鹿鳴山路人行天橋。本標段為第三標段,本標段橋梁分別為:主線橋(K97+24~K110+54)、橋 頭 集 路 主 線 橋(NS3+77~NS12+67)、橋頭集路立交橋(WS、SW、SE、WN、NW、NE、ES、EN匝道)。其中主線高架橋梁共計12 聯,共長1330m;橋頭集路主線橋共計10聯,共長890m;橋頭集路立交橋共計31聯,共長2824m。

圖1 立交橋效果圖
其中,包公大道主線高架橋梁標準段全寬25.75m(含花槽),標準聯主要跨徑為3x30m;局部跨越路口節點位置按需要設置大跨非標準聯。橋頭集路主線高架橋梁每聯橋梁均為變寬段,橋梁主要跨徑為4x30m;局部跨越路口節點位置按需要設置大跨非標準聯。橋頭集路立交橋,匝道橋共計有3 種標準寬度:9.75m(含花槽)、10.8m(含花槽)及11.05m(含花槽)。匝道橋跨徑結合平面線形及地面車行道位置布置。
該項目地處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是真正的縣中心區域,來往車輛多、行人多,再加上施工破壞較頻繁,導致測量控制的點位極難保存,通常不出一個月,就得重新布設新的點位,好多點位剛布設兩天就被破壞的事也是有的。
由于高架橋為市政工程,地處鬧市中心,為減少對周邊居民影響,故而設置2.5m高的圍擋實行全封閉管理,再加上林立的墩柱,對于地面測量的視線影響很大,隨著工程周期的推進,導改工作的進行,通常情況下,點與點之間是無法做到通視的。
由于視線較差,在測量過程中多采用5m對中桿,而5m的對中桿由于其自身機理導致容易被損壞,稍微風大點都可能把桿子吹彎,這樣勢必導致對中桿的精度受到影響,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測量工作的精準性。
進場后,與設計單位人員進行交接樁工作,得到首級控制網,然后對測量儀器不在有效期內的進行鑒定,一般是一年一檢,最后使用鑒定后的儀器進行加密網的布設,包括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平面控制測量的方法可以采用全站儀導線測量法,也可采用GPS 靜態觀測方法,高程采用四等及以上水準測量方法,特殊點位可采用全站儀三角高程的方法來核對高程。
通常情況下使用已知點建站方法,測站點與后視點的坐標均為已知,此方法在長邊控制短邊的情況下,精度穩定,但是易受視線遮擋影響。
其次可以使用后方交會方法,后方交會,顧名思義,是為測站點坐標未知,通過兩個已知點作為后視,選擇一個通視的角度進行架站,計算出測站點坐標,然后建站成功的方法,此方法易受角度影響,精度不穩定,但是不受視線遮擋影響。

圖2 后方交會示意圖
樁基是高架橋最底層的基礎結構,是橋梁的支撐,樁基的類型有很多,大方向有沉入樁和摩擦樁,具體分類又有鋼管樁、灌注樁等,包公大道高架橋的樁基主要為鉆孔灌注樁。樁基測量定位是在打樁機到位前,通過GPS 的RTK 測量定位技術或者全站儀的直角坐標法放樣技術來實現的;具體做法是放樣出樁基的中心坐標,然后埋設護筒并做好十字護樁,測量護筒頂標高,作好記錄。

圖3 樁基定位現場圖
墊層是放在基礎的下面,為了減小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一般是100 毫米厚,周邊比承臺多出100mm;而承臺一般在樁基礎中使用,為了使上部荷載傳到基礎而基礎表面不被壓壞,就用承臺來減小壓力。
通常在墊層澆筑完成后,需要測量進行墊層頂標高復測及承臺底角點放樣,然后工人根據放樣的承臺底角點進行立模、綁扎承臺鋼筋。根據公路與橋涵規范,承臺軸線偏位不超過1.5cm,頂面高程不超過2cm,所以這種精度下,我們一般采用全站儀進行放樣和控制高程。

圖4 墊層及承臺底現場圖
承臺澆筑完成后,我們測量需要在承臺混凝土達到強度要求后,第一時間復測承臺頂標高,防止施工帶來的測量誤差,及時調整后續控制高度;其次,我們也要將墩柱的底部立模點放樣出來,便于鋼模板施工。采用全站儀放樣和控制高程。

圖5 承臺頂及立模點現場圖
墩柱施工的高度是通過鋼模板的高度來控制的,待施工到理論墩柱頂后,通過復測模板頂標高,來復核墩柱是否已達到設計高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鋼模板的四個角都要測量高程,先驗證模板頂平整度,再驗證鋼模垂直度,一般鋼模都是不平整外觀,測量垂直度可通過傳統方法,吊鉛垂來驗證墩柱垂直度是否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在公路與橋涵規范中也說到,“對分節段施工的墩、臺身,其首節模板安裝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應嚴格控制。模板在安裝過程中應通過測量監控措施保證墩、合身的垂直度,并應有防傾覆的臨時措施;對高墩且風力較大地區的墩身模板,應考慮其抗風穩定性。”可見墩柱垂直度的重要性。對于高架橋的垂直度,一般墩柱的高度不超過30m,垂直度要求小于等于H/1500 且不超過2cm。
控制完墩柱頂高程,然后就需要對墩柱的頂部軸線位置進行復測,其次是墊石的角點進行放樣,方便工人綁扎墊石鋼筋,就目前國內橋梁的施工工藝,基本都是將墊石與墩柱鋼筋一并綁扎再澆筑混凝土的。墊石角點放樣通過全站儀直接坐標法控制,可通過綁扎豎向短鋼筋,貼雙面膠的形式,控制墊石頂高程。而墩柱頂部由于目前大多橋梁墩柱均設計為圓角,故而控制軸線更為準確,其原理即為將墩柱軸線點外擴3cm 到墩柱鋼模板上,以放樣的形式將外擴軸線點做出來,可用石筆或涂改液標記。做完標記后,用鋼卷尺量取標記點與模板內側邊的距離,理論應為3cm,否則,若超過1cm 差值就得進行調整。調整墩柱模板可通過手拉葫蘆的形式,對于垂直度的調整也可用手拉葫蘆調整。具體做法:用纜繩接手拉葫蘆與地壟連接,用于調整模板的垂直度,墩柱在墩頂設4 條纜繩,所有纜繩均對角布設。
盤扣式滿堂支架預壓施工,預壓目的:一是驗證支架整體的穩定性;二是消除支架非彈性變形和地基沉降;三是測量預壓時支架產生的彈性變形,根據測量結果對滿堂架進行預拱度調整。
支架預壓流程如圖6。

圖6 支架預壓流程圖
加載時對稱等載預壓布置,防止支架偏壓失穩。加載順序按混凝土澆筑的順序進行,加載時分三次進行,三次加載依次為單元內預壓荷載值的60%、80%、100%。
支架監測點:單跨共設置23 個點,每孔均分5個斷面間距,每個斷面設置5個監測點(橫梁位置設置4 個監測點),觀測點貼上標記,在單跨整體預壓前布設,并分別編號,具體位置如圖7所示。

圖7 支架監測點布置平面圖
預壓前應做好觀測點初始標高值記錄,然后進行加載,加載時要求按照施工順序和速度等效加載,加載的同時進行沉降觀測,并做好記錄,每級加載完成后間隔12h 監測支架各點沉降量,當相鄰兩次監測位移平均值之差小于2mm時,方可進行后續加載。支架卸載6h 后,應監測記錄各監測點位移量。
支架沉降監測采用水準儀,掛鋼尺進行,測量精度應符合三等水準測量要求。支架平面位移采用全站儀進行觀測。
支架預壓完成后,應根據監測數據計算分析基礎沉降量和支架彈性變形量、非彈性變形量及平面位移量,評價支架安全性和確定立模標高,形成支架預壓報告。根據實測的支架變形值,結合設計標高,確定和調整梁底標高。施工時采取預留預拱度控制,預拱量采用支架頂托進行調節,調節預拱度時,由水準儀配合,精確測量。
現澆箱梁的測量定位,是建立在現澆箱梁底部原始地坪已做硬化處理的基礎上的,首先是用RTK 將現澆箱梁支架邊線放出來,通過測量支架搭設基礎的標高來反推支架立桿高度。

圖8 支架搭設平面示意圖
除卻準備工作的測量,現澆箱梁第一步就是搭設底模板,底模板搭設完成后,通過測量控制底模板高程和箱梁底邊線。包公大道項目主線現澆箱梁是魚腹板式設計,底角點為圓角設計,故而我們在控制現澆箱梁底部時,并不是以角點控制,而是以魚腹板的起弧點來控制平面位置、底模板高程和翼板底高程。具體可見圖9。

圖9 現澆梁測量點布置圖
現澆箱梁底板、箱室板與腹板澆筑完成后,進行頂板鋼筋綁扎作業,在此過程,我們需要測量控制翼板邊線與頂板高程,翼板邊線使用全站儀放樣,釘釘子來標記的形式完成;頂板的高程控制需要通過綁扎短鋼筋,貼雙面膠的形式來完成,采用水準儀控制頂板高程,待標高控制好后,在短鋼筋貼雙面膠處焊接橫筋,用金屬管套在橫筋處,澆筑混凝土時,用方木架在兩根金屬管上,通過推動方木來對頂板混凝土進行找平。
包公大道高架橋橋梁工程,是由現澆箱梁和鋼箱梁共同組成的。對于鋼箱梁,測量定位的精確度尤其重要,鋼結構一旦出廠,其形狀、厚度、大小均已定型,除了鋪裝層10cm 左右的厚度,基本無調節空間。
在鋼箱梁吊裝前,我們根據圖紙預拱度設置,調整鋼箱梁設計標高,根據鋼箱梁廠家所給鋼箱梁節段圖紙,計算出相應測控點處平面位置坐標與高程,檢查全站儀性能。吊裝完成后,吊鉤未松鉤前,及時對鋼箱梁測控點處三維坐標進行測量,使用油壓千斤頂調整鋼箱梁平面位置及高程,直至達到設計位置與設計高程。此處測量方法優選已知點建站,因為鋼箱梁精度要求高,而全站儀后方交會的精度相對而言要差些。另外,長邊控制短邊、雙絲卡鏡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包公大道高架橋,共有樁基762 根、承臺226 個、墩臺223 個,施工結構多,測量任務多,包公大道主線橋共有3 聯等寬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第五十三聯及第五十七聯寬度均為25m、第五十八聯橋寬為34.5m),4 聯變寬現澆梁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頭集路主線橋共有6 聯變寬現澆梁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箱梁按整幅布置,梁板寬度多變,故而其施工測量定位至關重要。通過對該高架橋的結構特點和難度分析,針對交通量大,圍擋遮擋以及點位破壞嚴重的問題,采用簡易腳架架設5m 對中桿的控制技術和建立樓頂強制對中墩的方法,從根本上提升了高架橋的測量精度,并且測量流程靈活、快速,為橋梁工程的快速施工贏得了大量的時間,為工程的施工進度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