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0 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約為36.2%,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約為60.6%;市政道路建設也隨著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撐。總體設計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努力做到社會、環境、景觀、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實現路網配置、交通功能和人文自然文化之間的動態平衡。
城市人口和擁有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對城市道路的交通組織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客觀上促進了城市道路在設計上不斷改革創新,如:精品城市、海綿城市、城市雙修及城市更新等理念的提出,均對道路品質設計起到推動和提升作用,以滿足城市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1-3]。
本次設計項目位于泗縣城北新區,西起福山路,東至泗州大道。北起石梁河路,南至北二環;包括茶山路、寧河路、夏丘路、泗水大道、石龍湖路、福山路等10 條道路,總長約8.5km,其中夏邱路、泗水大道、石龍湖路及茶山路為城市次干道,其余道路為城市支路。該項目的建設完善了區域道路網,提高了城北新區道路的交通能力和服務水平,對于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美化城市形象及提升投資環境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路網總體平面布置如圖1。

圖1 泗縣城北新區二期道路網總體平面布置圖
總體設計強調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主要處理好本項目與外部項目以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同時還應該同橋梁、管線、交通設施、照明、綠化景觀等專業做好銜接。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階段,是科學完成各設計階段的決定要素。
①可行性研究階段:在現狀調查、規劃梳理、各主管單位意見征求和勘察工作基礎上,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經濟性、技術性、實施可行性進行全面的研究和論證。以此來確定道路功能、等級和主要技術標準;通過對不同建設方案進行比選,提出最優建設方案。
②初步設計階段:依據初步設計原則和可行性研究得出的結論及各項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深化設計方案,確定紅線范圍,提出設計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③施工圖設計階段:深化初步設計,滿足施工圖招標及各項施工要求。
總規確定泗縣城市性質:皖北生態宜居運河文化名城,皖東北綠色產業基地及商貿物流中心。泗縣規劃區形成“一軸三片區”的空間結構。三個片區自南向北依次為主城片區、泗涂片區、屏山片區,本次設計路網位于主城片區北部。結合城區總體空間布局,本區域形成了清水灣居住組團。路網西側設置石梁河生態公園。項目所在地兩側主要以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安置房用地為主,以商業用地,社區服務用地等為輔。
城區有國道G104、國道343、省道S329 三條對外公路。城區構筑“八橫六縱”的主干路網絡,區域內部橫向主干道有花園路,北二環路,縱向有泗州大道。次干道間距控制在300~900m,橫斷面盡可能提供機非分隔帶,紅線寬度控制在20~40m。支路是城市干路網的集散網絡,以服務功能為主,發達的支路網絡有利于提高交通效率,紅線寬度控制在10~20m。斷面設計應能夠保障公交車輛的通行。
擬建道路沿線地貌型態屬沖積平原,場地總體地勢起伏小。場地主要為農田,沿線分布有溝塘。整個區域正在進行開發建設。其中泗州大道以東區域內路網正在進行施工(夏丘路與泗水大道已施工完畢)。本次設計除茶山路、福山路以外其余道路均為以泗州大道為界自東向西延伸,福山路是以花園路為界自南向北延伸。
本次設計的路網工程,城市次干道,設計時速40km/h;城市支路,設計時速30km/h,均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主要技術指標如表1。

路網工程技術指標 表1
路網平面線形均依據泗縣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北部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設計,多為直線線型,線線型指標滿足相關規范和規劃要求。
本次道路平面線形均依據泗縣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北部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設計。豎向設計主要考慮的因素有:
①與現狀道路的標高銜接,現狀道路包括泗洲大道、花園路、福山路;
②與同步設計道路標高的銜接,橫向道路(包括石梁河路、寧和路、夏丘路、泗水大道支二路、龍河路、石龍湖路及支四路)與豎向道路福山路和茶山路;
③區域設計洪水位控制標高的要求,石梁河20年一遇洪水位為19.43m;
④道路跨沿線水系的設計標高要求,福佑溝設計水位18.0m;
⑤沿線的地形走勢及規劃控制標高;
⑥滿足排水和管線埋沒的要求;
⑦減少道路土方,縮減工程造價。
30 米橫斷面,城市次干道,設計時速40km/h;采用機非分隔三塊板布置方案。最大程度保證非機動車道通行安全,同時與區域30 米寬道路橫斷面保持一致。

圖2 30米寬橫斷面布置圖
18 米橫斷面,城市支路,設計時速30km/h;采用機非共板布置方案。通過劃標線或設置硬隔離來阻隔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通行,安全性較高,同時與區域18米寬道路橫斷面保持一致。

圖3 18米寬橫斷面布置圖
25 米橫斷面,城市次干道,設計時速40km/h;采用機非共板,通過劃標線或設置硬隔離來阻隔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通行,安全性較高。目前合肥和省內其他城市較多的是機非共板方案。

圖4 25米寬橫斷面布置圖
本次路網交口均為平交型式。考慮到道路交叉口設計對于城市道路交通順暢至關重要,因此本次設計對有條件進行交叉口渠化、拓寬的均進行渠化拓寬設計。以達到道路使用的最優化,提高建設標準。

圖5 交口設計效果圖
本次設計30 米及25 米寬道路在紅線拓寬有條件情況下,公交車停靠站結合出口道進行一體化港灣式設置,局部涉及拆遷等影響區域,公交停靠站進行路邊式設置。本次設計18 米寬道路,全線公交車停靠站按照路邊式設置,具體站點布設應根據區域整體規劃、實際情況及規范要求進行設置。
城市道路的修建最主要的作用是滿足城市發展和地塊功能需求,本次路網設計與規劃和地塊開發單位充分溝通銜接,地塊內包括虹坤武校、中華職業學校、石梁景苑小區、外國語學校及城關鎮安置小區。道路的標高與各地塊建筑保持平穩對接,道路排水系統與建筑內排水管網進行合理借入。尤其對各建筑小區出入口進行了統一優化設計,極大程度地方便行人出行。同時對學校及小區等密集型出口道路采用各種安全交通設置設計,確保行人安全通行,更加人性化、舒適化。
本次設計片區內以商住及教育科研用地為主,推薦選用色葉樹種,打造宜人美觀的道路綠化。突出“色彩新城”主題。結合道路等級及橫斷面布置,僅30米斷面道路進行機非分隔帶綠化設計,25米及18米寬道路均進行行道樹設計。對于片區內綠化樹種選擇要求,打造“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道路綠化景觀,使其極富識別性。
本次城北新區二期路網結合沿線地塊開發情況,推薦采用分批分期建設實施方案。先期施工以打通橫向縱向主通道為原則,也為后期支路建設提供建設通道。支路結合地塊開發進行時序建設。一期建設石梁河路、夏丘路、泗水大道、石龍湖路及福山路;二期建設寧河路、茶山路、支二路、龍河路、支四路。
城市道路網設計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科學合理的道路設計需要統籌兼顧好功能需求、生態環境、綠化景觀等諸多客觀要素,同時應做好與各主管部門的對接,充分了解項目建設意圖,做好地塊開發調查及時序安排,合理進行建設時序設計;泗縣城北新區二期道路網工程科學合理的進行總體設計,對于項目后期的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項目的建成對于完善區域道路網、加強新老城區聯系、提高城北新區道路的交通能力和服務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美化城市形象及提升投資環境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