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濤, 夏樹立 , 趙向華, 孫 宇, 關建軍
(1.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天津西青 300384;2.天津市靜海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靜海 301600)
由于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 對雞肉的消耗量在不斷增大。而國內產能無法滿足本國需求,所以對雞肉的進口量在持續增高(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2020)。 目前,蛋雞到500 日齡左右后,其產蛋性能和蛋品質會下降,即進入淘汰期(薛玉俠,2019)。 對于淘汰蛋雞的處理,大多以整雞出售,最終制成燒雞、熏雞等售賣(李鳴,2009),但價格較低,肉質較差。如果將淘汰蛋雞通過短期飼養來改善雞肉品質, 即可以減少我國進口雞肉數量,同時也可以增加養殖戶收益。由于蛋雞的養殖大多采取籠養方式, 缺乏活動和自由采食,所以導致雞肉品質較差,出售價格較低。 而林下生態養殖模式相對于籠養模式增加了淘汰蛋雞的活動范圍,可促進肉雞腿肌肌纖維發育(蔡潔瓊等,2016),從而提高蛋雞肌肉的緊實度和風味。林下養殖淘汰殖蛋雞可以自由采食綠草、蟲子等,加上玉米、小麥等原糧,可明顯提高雞群活力,減少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還會影響雞肉的成分組成,增強抗病能力, 使淘汰蛋雞的肉質更加鮮美細嫩(杜海波等,2016),進而提高蛋雞的肉用價值。 與此同時,雞的糞便還可以為林草施肥,形成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劉婷霞等,2012)。 所以,提高淘汰蛋雞的經濟價值, 改善淘汰蛋雞的肉品質和蛋品質至關重要。
1.1 試驗動物 試驗選取500 日齡左右已淘汰蘆花雞540 只, 分為4 個試驗組,2 個對照組,每組3 個重復。 其中1 ~3 組以籠養的方式飼養,4~6 組以林地散養的方式飼養。 試驗期45 d,每天按時投料,自由采食、飲水。
1.2 飼養管理 預試驗為1 周,以確保試驗雞健康無病。 試驗時按照試驗要求對每個試驗組投放不同添加劑飼料,每天早、中、晚投放三次,保證充足飲用水,雞群自由采食、飲水。 干蚯蚓營養成分表見表1,海藻粉營養成分見表2。 試驗使用的基礎日糧由天津昕牧川科技有限公司西青分公司提供,成分見表3。

表1 干蚯蚓營養成分%

表2 海藻粉營養成分%

表3 飼料組成及營養水平(風干基礎)
1.3 指標測定
1.3.1 蛋品質的測定 在試驗第1、15、25、35 天和45 天時,隨機從每個重復收集大小相近的雞蛋1 枚,每組15 枚,共計90 枚。 所測定的指標包括蛋形指數、蛋殼質量(厚度、強度)、蛋白高度、哈氏單位和蛋黃色澤。
1.3.2 腸道菌群和肉品質測定 試驗結束后,每個重復隨機選取5 只雞進行屠宰,將提取的胸部肌肉和腸道組織進行冷藏處理,整個測定過程確保在48 h 內完成。 肉品質的測定包括pH、剪切力、肉色和滴水損失。 提取腸道組織時,應在無菌的條件下采集相同部位盲腸內容物,然后進行無菌生理鹽水稀釋、接種、培養及計數(魏炳棟等,2013),最后分別計算出1g 盲腸內容物中所含大腸桿菌和乳酸桿菌的菌群數量,用“1g cfu/g”表示。
1.4 試驗數據統計 試驗結果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LSD 多重比較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所得試驗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2.1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由表4 可知,在日糧中添加5%干蚯蚓,蛋殼強度、 蛋黃色澤在籠養條件下分別提高了10.9%和4.59%, 林地散養條件下分別提高了11.75%和5.97%,均差異顯著(P<0.05)。 在日糧中添加5%海藻粉,籠養條件下蛋殼強度、蛋黃色澤、 蛋白高度和哈氏單位分別提高了9.45%、5.53%、4.96%和4.29%,差異顯著(P<0.05),林地散養條件下蛋殼強度、蛋黃色澤、蛋白高度和哈氏單位分別提高了8.43%、5.88%、4.19%和3.46%,差異顯著(P<0.05)。 飼料相同的情況下,兩種不同的飼養方式對蛋形指數、蛋殼厚度、蛋殼強度和蛋黃色澤的影響均差異不顯著(P>0.05),但林地散養條件下蛋白高度和哈氏單位分別提高了6.23%和3.96%,差異顯著(P<0.05)。

表4 不同添加劑對籠養淘汰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2.2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肉品質的影響 由表5 可知, 在淘汰蛋雞日糧中加入5%干蚯蚓或5%海藻粉添加劑, 均可顯著降低雞肉的滴水損失, 籠養組分別降低了13.19%和14.58%,差異顯著(P<0.05),散養組分別降低了17.04%和15.56%,差異顯著(P<0.05)。飼養方式方面,林地散養的肉色L*、肉色b* 和滴水損失相比籠養分別降低了2.56%、7.03%和6.25%, 差異顯著(P<0.05)。 肉色a* 降低了3.55%,pH 提升了3.23%,但差異均不顯著(P>0.05)。 該試驗結果表明, 以林地散養的方式飼養淘汰蛋雞更能提高淘汰蛋雞的肉品質。

表5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肉品質的影響
2.3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腸道菌群的影響 由表6 可知, 試驗2、5 組的盲腸中大腸桿菌含量分別較其對照組降低了0.15%和0.16%, 乳酸菌含量分別增加了0.78%和0.38%,差異均不顯著(P>0.05)。試驗3、6 組的盲腸中大腸桿菌含量分別較其對照組降低了2.04%和3.05%, 乳酸菌含量分別增加了4.84%和2.26%,且均差異顯著(P<0.05)。結果與白建等(2016)研究一致。 飼養方式上,試驗4 組相比于對照1 組,大腸桿菌含量降低了2.20%, 乳酸菌含量增加了4.18%,均差異顯著(P<0.05)。 該試驗結果表明,日糧中添加海藻粉或以林地散養的方式飼養均可以有效改善淘汰蛋雞腸道微循環, 使腸道菌群保持生態平衡。

表6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腸道菌群的影響lg cfu/g
3.1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籠養淘汰蛋雞蛋品質的影響 本試驗結果表明, 干蚯蚓添加劑可以顯著提高淘汰蛋雞的蛋殼強度和蛋黃色澤,這與馮靜等(2017)研究結果一致。 蚯蚓作為一種動物性蛋白添加劑,具有很高的蛋白含量,含有20余種氨基酸。 海藻粉在提高蛋殼強度和蛋黃色澤的同時還可以提高雞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單位,這與魏尊等(2005)研究結果一致。 海藻粉作為一種天然植物,富含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并且具有價格低廉的特點,可以降低飼養成本。蛋殼強度增加,可以減少雞蛋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破損。哈氏單位決定著蛋白品質的好壞,哈氏單位高,則說明蛋白越黏稠,品質越好。 飼養方式方面,相比于籠養,林地散養的方式對提升蛋白高度和哈氏單位影響顯著, 結果與任鵬等(2016)一致,原因可能是籠養蛋雞飲水方便且活動量小,體內水分消耗較低,導致體內水分含量較高,影響雞蛋蛋白含量。 綜上所述,5%海藻粉對改善淘汰蛋雞蛋品質效果優于5%干蚯蚓, 林地散養的方式優于籠養方式。
3.2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肉品質的影響 徐日峰等(2013)認為雞肉品質好壞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飼養方式、營養因素等。從試驗結果中看出, 在飼料中添加干蚯蚓或者海藻粉均可以顯著降低淘汰蛋雞肉品質的滴水損失,滴水損失越低則說明肉質越鮮嫩。 其他方面,兩種添加劑對肉品質的影響,差異不顯著。飼養方式方面,林地散養在肉色L*、肉色b* 和滴水損失上均顯著高于籠養。相關研究表明,肉雞在散養情況下的肉質要好于平養(陳應江,2018)。原因可能是在散養情況下,雞的活動量會得到提升,從而會使肌肉中的血紅蛋白以及肌紅蛋白含量提高(李星等,2021),使雞肉肉色更加新鮮。 Castelliti 等(2002)研究表明,在散養情況下,蛋雞肌肉肉色L*值和a*值會增高,b*值會減少,這與本次試驗結果一致。相關研究表明,雞肉胸肌的a*值與pH成正相關,L* 值、b* 值與pH 成負相關(Fletcher等,2000)。 因此,添加5%干蚯蚓、海藻粉或者散養飼養均可以提高雞肉品質。
3.3 不同添加劑和飼養方式對淘汰蛋雞腸道菌群的影響 腸道內的菌群結構對蛋雞的消化能力、免疫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內乳酸菌的增多可以有效降低蛋雞的患病率。 Yoda 等(2015)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有效抑制腸道上皮細胞被致病菌所侵害, 能優化動物腸道中揮發性脂肪酸的比例。李維等(2016)研究表明,乳酸菌還具有抑制腸道中致病菌的繁殖和降低腸道中pH的功能, 從而維持腸道微生態的平衡。 本試驗結果表明,日糧中添加5%海藻粉,可以有效降低大腸桿菌數量,增加乳酸菌數量,保持腸道內健康的菌群結構。呂琴等(2002)研究結果表明,海藻中食物纖維的含量約占海藻干重的40%,其中含有抗菌物質、 抗氧化物質和其他生理活性及營養成分物質, 可以抑制腸道內大腸桿菌和其他有害菌的生長,從而促進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長。飼養方式方面, 本試驗中散養環境下乳酸菌含量顯著高于籠養環境下,與趙云煥等(2012)研究結果一致。這充分說明了運動量加大可以促進腸道內乳酸菌含量增加, 抑制大腸桿菌繁殖, 從而增強蛋雞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在淘汰蛋雞日糧中添加5%干蚯蚓可以提高蛋品質、肌肉的滴水損失,但對淘汰蛋雞的腸道菌群影響不明顯;添加5%海藻粉可以提高蛋品質、肉品質和腸道乳酸菌含量, 效果優于5%干蚯蚓添加劑。 散養環境下相比籠養可以有效改善淘汰蛋雞的蛋品質、肉品質和腸道乳酸菌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