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構建及其規劃思路綜述

2022-08-04 09:10:12余丞程王霖嬌盛茂銀
生態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景觀旅游生態

余丞程, 王霖嬌, 盛茂銀,*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構建及其規劃思路綜述

余丞程1,3, 王霖嬌1,2, 盛茂銀1,2,*

1. 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 貴陽 550001 2. 國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貴陽 550001 3. 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防治與衍生產業工程實驗室, 貴陽 550001

喀斯特山區是我國西南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及農村人口集中地, 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喀斯特石漠化, 從而引發耕地資源減少、森林生態系統受損及自然災害頻發等生態環境惡化和區域貧困問題。石漠化地區的治理模式主要側重于生態恢復, 如生物、工程和農業治理模式, 治理工程的實施初步遏制了石漠化的擴張, 但相對缺少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旅游模式治理研究。生態旅游作為具有生態性、經濟型雙層屬性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模式, 為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趯Φ湫偷貐^的喀斯特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分析和西南喀斯特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 探討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保護性開發模式, 提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旅游模式修復治理下的規劃思路, 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態旅游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0 前言

喀斯特石漠化, 指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喀斯特生態系統中, 由植被和土壤覆蓋的喀斯特地區變成幾乎沒有土壤和植被、基巖裸露的巖石景觀[1–2]。它發生在歐洲地中海盆地、巴爾干半島的第納爾及中國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區[1,3–4]。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由于碳酸鹽巖的低成土率和高滲透性使其環境脆弱并易受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水文、生態及人為活動過程則加劇了石漠化, 最終導致地表呈現石質荒漠景觀[1,5–7]。喀斯特石漠化與非喀斯特地區相比, 它發生在脆弱的自然環境背景下, 其土地退化過程或結果引發了生態系統退化、環境災害頻發、飲用水困難、區域貧困程度加深等方面的負效應[1,3,5,7], 且一旦形成, 就很難逆轉, 因此被中國媒體稱為“地球的癌癥”[7], 具有區域性、生態破壞性和難恢復性特點[5,8–9]。國外眾多專家學者開展了石漠化防治研究, 提出以林草植被恢復為主的治理模式, 目的在于解決石漠化地區生態惡化和經濟貧困的問題[8]。我國石漠化治理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 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國家和地方政府啟動了一系列的生態恢復工程, 如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和石漠化綜合治理與恢復工程[7,10]。石漠化治理與恢復工程以解決石漠化主要問題為目的, 可分為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生態移民模式、建立生態保護區開發旅游模式、綜合治理模式, 這些模式的開展促進了喀斯特地區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11–14]。目前學術界關于石漠化治理技術及模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12,15–17], 但生態旅游模式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綜述了典型地區的喀斯特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研究, 探討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闡明了該模式下景區規劃思路, 以期為生態旅游模式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參考。

1 生態旅游研究概述

1983年Ceballos-Lascurain首先在文獻中使用“生態旅游”一詞, 并于1988年對其進行定義, 即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 享受風光、研究野生動植物的同時, 還可以欣賞和游覽在這些地區可能出現的任何現存的古今文化遺址[18–19]。而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和原則的推廣, 目前國內外與生態旅游有關的概念不完全統計約有250種[20], 眾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旅游進行了界定。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2015年更新了對生態旅游的定義, 即“到保護環境、維持當地居民福祉、涉及旅游解說和環境教育的自然區域進行負責任的旅行”[21], 從保護性、自然性、社區參與及環境教育四大方面充實了生態旅游內涵, 但由于缺乏明確統一的指導手冊來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內涵體現與實際實施形成了明顯的差距[22-25]。

隨著王獻溥1993年首次引入Ecotourism中文釋義[26], 生態旅游也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生態旅游在國內的迅速傳播主要歸功于政府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偏遠和貧困地區, 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27-28]。2016年“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發布更是推動了生態旅游健康發展[29]。隨著生態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次日益增長[30], 一些研究發現, 由于游客人數過多[31]、游客行為不良[32]以及旅游地管理機構的管理不足[33-36], 自然資源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為了防止對生態旅游概念的誤解和濫用, 應商定和頒布一個明確和統一的生態旅游定義[30]。以TIES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給出的定義可以作為參照, 但需結合中國實際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背景[27,37], 如生態旅游對象隨著實踐深入進行, 從最初限定為“沒有受到或少受到人為干擾的自然區域”, 擴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甚至全人文的景觀中[19-20], 其變化正是由于中國特有的生態美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2 典型地區的喀斯特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分析

喀斯特地區具有多種多樣的非生物和生物生態價值[43], 早在中世紀斯洛文尼亞就利用其價值開展了洞穴旅游, 被認為是喀斯特地質旅游的搖籃[44]。隨著旅游活動的開展, 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受到了人類發展的威脅[45]。

從3個典型地區的喀斯特[46-48]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分析(表1): 1)東亞季風氣候區生態旅游開發注重嚴格保護、依法開發原則。老撾喀斯特型生態旅游景區基于嚴格的保護進行開發, 并將保護條例寫入憲法,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國家憲法》規定“所有組織和公民必須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 包括土地、地下、森林、動物、水源和大氣”, 憲法的實施有效保護了喀斯特生態價值[49]。而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在推進建立以《自然保護地法》為基本法,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公園等單行法律法規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 為喀斯特區域資源可持續利用、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50]。2)寒冷氣候區喀斯特生態系統生態旅游開發注重原汁原味、環境教育原則, 盡量保持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 并重視環境教育功能, 使旅游者在自然體驗中提高環境意識[48]。3)歐洲是地中海型氣候區喀斯特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喀斯特型生態旅游目的地[43]。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建立國家公園和地質公園的模式進行保護和管理, 目前含有部分或大部分喀斯特地貌的國家公園有106個、占所有國家公園的23%; 而49%的地質公園也含有喀斯特地貌, 其生態旅游開發注重承載力控制原則, 把旅游活動強度和旅游者進入人數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43]。不同喀斯特生態系統下生態旅游景區雖開發特色各異, 但為實現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 都把喀斯特生態系統劃定為保護區域, 將“保護”作為生態旅游開發的首要原則, 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更是制定了《洞穴和喀斯特保護指南》、《保護區可持續旅游指南》等文件[51]對喀斯特環境進行保護與管理, 以便促進喀斯特地區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構建

3.1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

我國喀斯特石漠化主要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 包括貴州、云南、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和重慶八省市部分地區, 面積為107.16×104 km2, 是世界上石漠化較嚴重的地區[7]。2006—2015年中國政府實施了石漠化治理一期工程, 初步遏制了石漠化的擴大, 盡管石漠化面積減少了96×104 ha[7], 但治理工作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目前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熱點地區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55], 對石漠化原因、影響和機制的研究較多[14]。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 由于西南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沉積了厚層碳酸鹽巖[56], 碳酸巖鹽易溶蝕、成土慢和南方降雨豐沛等特點, 為石漠化提供了物質侵蝕及動力條件[57]。而多次構造運動造成的巨大地形起伏及陡峭的地表斜坡更是為地表水流提供動能, 加劇了土壤侵蝕和巖溶作用[57-58]。加之喀斯特地區特殊的雙層水文結構, 導致植被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不足[58], 最終植被喪失和水土流失引發了石漠化。另一方面, 西南喀斯特地區人地矛盾突出、人為過度的開發和對土地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59-62], 最后石漠化的形成帶來了區域貧困[7]。

表1 典型地區的喀斯特生態系統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

3.2 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SWOT分析

3.2.1 優勢

西南喀斯特地區除具有豐富的地質遺產外, 還具有突出的生物價值、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資源, 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為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滇桂黔喀斯特地貌不僅展現了壯觀的巖溶地貌, 且蘊含了豐富的景觀資源。目前貴州省自然資源包括130個自然保護區、66個國家森林公園[63], 而喀斯特地貌生態旅游優勢在于自然資源和民族風情類型豐富、層次品位高、原真性和完整性保存較好[64]。廣西喀斯特山區生態旅游以原真性為特色, 以河池市為例涵蓋物質類(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和歷史類(少數民族文化及歷史)、精神類(祭祀活動等)3大類原生態旅游資源, 吸引公眾親自去觀察自然界原始面貌[65]。云南喀斯特生態旅游以石林為例形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綜合的觀光旅游, 使石林縣成為了昆明市第一旅游大縣[66]。而發生在喀斯特地貌上的荒涼景觀, 所體現的荒涼、悲壯、神秘的美感對生態旅游者有很大吸引力[19]。所展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景觀即石漠化治理景觀資源在西南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 是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3.2.2 劣勢

雖然西南地區近年來迅速發展旅游業, 但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65,67-69]: 首先,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多為偏遠貧困地區, 交通等相關旅游配套基礎設施雖然在發展, 但與全國一二線城市相比, 發展仍較慢, 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速度不匹配。其次, 生態旅游景區管理、保護及從業人員多為林學專業人才和當地居民, 對喀斯特地貌及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設計和景區規劃了解較少, 缺乏專業管理規劃人才。與成熟的景區相比, 旅游形式和產品的單一, 造成了游客數量和人均消費水平較低, 景區收益較少且游客未能真正領略到喀斯特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最后, 喀斯特山區是喀斯特環境較為脆弱的環境系統, 環境承載力弱, 其特殊的地質背景、二元水文結構及特有的植物群落使得單位面積容納量較小, 不加控制的開發和保護管理不善將對喀斯特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造成沖擊, 引發生態旅游資源安全問題。

3.2.3 機會

實驗組和對照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差異無顯著性;實驗組在自主學習的自我管理、學習合作維度上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組對案例教學法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較高。

從“生態旅游”一詞引入中國以來,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旅游的發展, 特別是基于我國以自然保護地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行開發生態旅游目的地, 目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474處, 國家級森林公園達897處, 風景名勝區達1051處, 地質公園達613處, 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達111處, 世界自然遺產14項, 自然和文化雙遺產4項, 世界地質公園達39處[70], 我國擁有眾多旅游資源, 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消費者方面, 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和“中產階級”的快速增長, 對自然休閑的需求急劇增加, 這表明國內游客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欣賞[71-72]。在游覽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景觀, 體驗樂趣時引發游客審美聯想即人類需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 實現生態滿足, 與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教育內涵相吻合, 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和保護[19]。生態滿足需求的出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及生態文明計劃的實施, 為喀斯特區域經濟和社區發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 也保護了生態環境資源不受破壞和可持續利用[30]。

3.2.4 威脅

在國家政府對生態旅游的大力支持下, 許多省市不同程度地落實了生態旅游產業各項優惠政策, 政策的支持使得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若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將在市場競爭中失敗[68]。其次, 旅游需求增加的同時, 旅游者欣賞水平也在提高, 若開發商和當地政府對生態旅游認識不足, 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 推出的生態旅游產品缺乏內涵, 其產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價值, 那么將不能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最后, 生態旅游資源的日益開發和頻繁的旅游活動會加大自然資源的壓力, 特別是旅游活動產生的廢水排放可能會對巖溶地下水和洞穴系統造成嚴重問題, 且在西南喀斯特地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遠遠大于同類氣候帶, 其生態系統恢復力遠低于同類氣候帶, 生態系統很難從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破壞中恢復[73-74]。

3.3 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構建

根據典型地區的喀斯特生態系統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分析,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需構建為“保護性開發模式”。模式的開展依托于自然保護地和獨特人文生態系統區域, 將保護作為首要開發原則, 基于對旅游目的地環境調查評價及SWOT分析, 建立良好的目標和標準, 決定生態旅游規劃的優先級[75], 以便開發旅游產品和景區規劃(圖1), 從而實現生態友好旅游方式, 促進生態體驗、生態教育和生態認知的發展。

4 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規劃

4.1 總體布局

在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背景下, 科學規劃西南喀斯特地區生態旅游。首先, 生態旅游生態系統可分為技術無息型和技術半息型生態系統, 前者主要指自然生態系統, 后者指自然和人為技術并存的生態系統[76]。西南喀斯特地區具有獨特而美麗的地質地貌, 例如中國南方喀斯特, 需保持技術無息型生態系統, 以保護為主, 生態旅游開發為輔; 而對于石漠化區域, 應保持技術半息型生態系統, 借助人工修復技術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調節?;谝呀ǔ傻谋Wo地, 聯結不同景觀類型, 建立景觀生態格局, 對西南喀斯特獨特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其次, 從景觀生態學角度,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景觀可分為石漠化基質景觀、石漠化斑塊景觀和石漠化廊道景觀[77]。在廊道-斑塊-基質網絡的基礎上設置功能分區, 使景觀組分間的能量、物質及信息流動與交換[78], 建立景觀功能格局。結合熊康寧等人的石漠化等級劃分研究[17]和景觀資源, 建立景觀游覽格局(表2)??λ固氐貐^基于特有的景觀資源、低影響的環境旅游方式和環境教育功能建立生態-功能-游覽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保護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4.2 空間結構規劃

在景觀格局基礎上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游覽路徑的空間結構規劃。依據景觀存在的問題, 解決途徑和可持續景觀體系建設的原則, 景觀可以分為景觀保護區, 景觀整治區、景觀恢復區和景觀建設區[78]:

景觀建設區+觀光游覽路徑。該區主要為喀斯特自然景觀區域, 大眾游客通過徒步旅游小徑、觀賞平臺、景觀小品和露營地等景觀節點, 發生觀賞、攝影和露營等低影響活動。

圖1 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規劃

Figure 1 Planning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e ecotourism scenic spot

表2 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景觀游覽格局

景觀保護區+科考路徑。具有生物、地理信息多樣性區域, 學者、科研人員對峰叢、峰林和洞穴等喀斯特地貌進行探察和科考活動。

景觀整治區+治理景觀體驗路徑。景觀質量較低的生態治理區域, 在護林員的陪同下游覽, 更直觀了解石漠化治理景觀。游客選擇這類游覽方式時需提前在游覽地官方網站申請, 并在入園前通過相關環境保護知識考核。美國阿拉斯加德納里國家公園針對要在野營區露營的游客有一項入園要求, 即入園之前需以正確率100%通過有關熊的安全和最小負面影響等知識的入園考試[79], 確保游客自身安全的同時能夠管理旅游行為, 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景觀恢復區。對破壞嚴重的景觀區域進行景觀重建, 禁止除保護區的外來人員干擾。

4.3 旅游產品設計

在已運用生物、工程或農業治理手段形成治理景觀基礎上, 運用景觀元素對其現狀進行景觀節點打造, 以求達到有景可觀的目的, 實現點-線-面全覆蓋的旅游產品。例如: 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 選擇季相明顯, 可觀葉、觀花或觀果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組成植物柵籬, 打造坡地景觀。地表水資源加以利用模式: 在石灰巖基巖地區, 選取石槽、小洼地等凹形地貌, 采用水泥砂漿防滲處理或者聚乙烯薄膜收集雨水, 解決斜坡缺水的問題[13]。在防滲處理后的石槽水底鋪墊卵石和栽植觀賞植物進行微景觀打造; 利用濕生植物和置石等造景元素點綴小洼地, 在滿足收集雨水功能的同時, 賦予觀賞、游覽和教育等多功能一體的石灰巖斜坡治理景觀。

白云巖基巖斜坡上的巖石完全風化[80], 強降雨后, 白云巖斜坡上形成多條小沖溝, 由于溝壑坡度高、坡度陡、匯水條件好, 降雨容易在白云巖斜坡地下水位較低的溝壑產生徑流[13]。而在喀斯特地區, 次級地表徑流很高, 可以達到原始徑流的57.5倍[81], 表層巖溶在一次降雨后迅速飽和, 利用二次降雨后的徑流設置梯級壩[13], 以梯級壩為基礎, 打造自然疊水景觀或者旱溪可在不同季節觀賞。國內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形成了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的中國特色成功治理模式: 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 退耕還林還草, 林草結合的草、畜(禽)生產模式, 草地畜牧業模式, 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 環境移民與開發扶貧模式, 典型脆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等[11-12,16,82]。利用這些成功模式通過景觀提升, 打造生態休閑、探險科考、環境教育和旅游等組成的多元化產品體系。

4.4 生態管理防控規劃

4.4.1 生態管理機制建設

對于旅游地管理機構, 首先需建立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嚴謹的監測體系, 實現有效保護。其次, 需明確管理權限, 國內自然保護地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現象, 國外倡導社區參與, 肯尼亞政府在1994年頒布的肯尼亞新林業政策中規定, 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從政府控制轉為非政府機構、當地社區組織與政府部門共同管理, 國內需根據實際情況和國外經驗明確管理職責。最后, 游客信息中心不僅為游客提供地圖、游覽指南等信息, 還需圍繞“生態旅游”“脆弱敏感地區”等關鍵詞展開講座, 加強游客環境保護意識; 免費為旅行社提供環境保護培訓計劃; 建立健全數字化信息管理, 需控制游客數量和對后續游客的反饋信息進行追蹤; 從國外成功經驗可知, 導游員的角色十分重要, 培養專業導游員進行生態環境知識解說, 引導游客正確面對敏感文化和脆弱環境。

對于生態旅游者, 生態旅游重要特質之一是環境教育, 生態旅游迅速發展的同時, 環境教育也隨之長足發展。國外喀斯特地區生態旅游地管理局十分注重該區域的保護, 游客和管理地人員都充分了解喀斯特系統生態脆弱性, 從而降低旅游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國內需加強游客入園之前的環境保護知識, 管理自身旅游行為。對于非政府社會組織(高校、公益環境保護組織等), 一是通過與政府合作, 推行環境保護教育計劃課程; 二是通過口號、手冊和數字媒體等方式面向公眾宣傳, 大力提倡環境保護理念。

4.4.2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建設

首先, 重視環境影響預評價。西南喀斯特地區山、水、洞穴和動植物形成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彰顯了喀斯特獨特的魅力。出于對地球演變歷史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生態旅游區內需對地文景觀、水文景觀、生物景觀、人文景觀、天象景觀等景觀資源進行環境監測和周期性的預評價, 形成周期性報告, 以便及時改善生態旅游區內不當管理, 維護生態安全和景觀質量, 在不超越環境系統再生能力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其次, 嚴格管控生態旅游區內建設項目。一是建設項目需適合未來旅游業的發展, 且不會對生態旅游區資源產生負面影響; 二是在旅游區內合理布局人工景觀, 且在視覺上需與旅游區內自然景觀相契合, 其規模、色彩、造型及風格等元素需同本底風貌相和諧。

5 結論

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早已開展, 其治理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利用現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構建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保護性開發模式, 開發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理多樣性為主題的保護地; 建設以石漠化生態脆弱區治理景觀為主的人文景觀; 發展以保護當地文化和環境的生態旅游可實現旅游扶貧, 促進以貴州為代表的西南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 實現石漠化地區生態重建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1] YUAN Daoxian.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J].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 N F, 1997, 108: 81–90.

[2] WANG S J, LI R L, SUN C X, et al. How types of carbonate rock assemblages constrain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ed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PR China: phenomena and mechanisms[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4, 15(2): 123–131.

[3] GAMS I, MATEJ G. Land use and human impact in the Dinaric kar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1999, 28B(1/4): 55–70.

[4] YASSOGLOU N. History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European Mediterranean[C]//ENNE G, D'ANGELO M, ZANOLLA C.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held in Porto Torres. Sassari: University of Sassari Nucleo Ricerca Desertificazion, 1998: 18–20.

[5] 王世杰, 李陽兵, 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與治理[J]. 第四紀研究, 2003(6): 657–666.

[6] 羅緒強, 王世杰, 張桂玲, 等. 喀斯特石漠化過程中地表凋落物δ15N特征[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4, 33(2): 214–220.

[7] ZHANG J Y, DAI M H, Wang L C, et al. The challenge and futur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karst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J]. Solid Earth, 2016, 7(1): 83–91.

[8] CHENG Fang, LU Hongfang, REN Hai, et al. Integrated emerg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ree typ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odes in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61: 1104–1128.

[9] TONG Xiaowei, WANG Kelin, YUE Yuemin, et al.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long-term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7, 54: 105–113.

[10] TONG Xiaowei, WANG Kelin, BRANDT M, et al. Assessing future vegetation trends and restoration prospects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J]. Remote Sensing, 2016, 8(5): 357.

[11] 蘇維詞. 喀斯特土地石漠化類型劃分及其生態治理模式探討[J]. 中國土地科學, 2008, 22(4): 32–37.

[12] 肖華, 熊康寧, 張浩, 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3): 330–334.

[13] LI Yue, BAI Xiaoyong, WANG Shijie, et al. Integrating mitigation measure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s of China[J].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019, 34 (3): 1095–1106.

[14] ZHOU Ligang, WANG Xiangdong, WANG Zhaoyan, et al. The challenge of soil loss control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karst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J].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2020, 8(1): 26–34.

[15] 蘇維詞. 中國西南巖溶山區石漠化的現狀成因及治理的優化模式[J]. 水土保持學報, 2002, 16(2): 29–32, 79.

[16] 王愛娟, 穆洪曉. 石漠化的生態治理技術與治理模式發展[J]. 水土保持通報, 2019, 39(5): 285–289.

[17] 熊康寧, 黎平, 周忠發, 等. 喀斯特石漠化的遙感GIS—典型研究—以貴州省為例[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2002.

[18] 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 1987, 17: 13–14.

[19] 楊桂華, 鐘林生, 明慶忠. 生態旅游(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0] 楊延風, 馬俊杰. 對國內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 38(12): 235–240.

[21] 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TIES). What is ecotourism?[EB/OL]. [2020-10-15]. https://ecotourism.org/ what-is- ecotourism.

[22] ROSS S, WALL G.Ecotourism: 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1): 123–132.

[23] BJ?RK P. Ecotourism from a conceptual perspective, an extended definition of a unique tourism for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3): 189–202.

[24] HAN Nianyong, REN Zhuge. Ecotourism in China's nature reserv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1, 9(3): 228–242.

[25] DONOHOE H M, NEEDHAM R D. Ecotourism: the evolving contemporary definition[J]. Journal of Ecotourism, 2006, 5(3): 192–210.

[26] 王獻溥. 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的意義和途徑[J]. 植物資源與環境, 1993, 2(2): 49–54.

[27] BUCKLEY R, CATER C, ZHONG Linsheng, et al.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 eco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4), 945–968.

[28] LIU Chunyu, LI Junsheng, PECHACEK P. Current trends of ecotourism in China's nature reserves: a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7: 16–24.

[29]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 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EB/OL]. (2016-08-22) [2020-10-15]. 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371.

[30] LI Yanpeng, ZHANG Lixiang, GAO Ying, et al. Ecotourism in China, misuse or genuin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based on map browser results[J].Sustainability, 2019, 11(18): 1–15.

[31] CHEN Bixia, NAKAMA Yuei. Thirty years of forest tour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3, 18(4): 285–292.

[32] CHEUNG L T O , LO A Y H, FOK L.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 of Chinese birdwatcher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7, 25(6): 817–831.

[33] LI Wenjun, HAN Nianyong. Ecotourism management in China’s nature reserves[J].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01, 30(1): 62–63.

[34] ZHOU Youbing, BUESCHING C D, NEWMAN C, et al. Balancing the benefits of ecotourism and development: the effects of visitor trail-use on mammals in a protected area in rapidly developing Chin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65(3): 18–24.

[35] WANG Lingen, ZHONG Linsheng, ZHANG Yangjian, et al.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4, 6(10): 6781–6798.

[36] ZHONG Linsheng, LIU Lim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5): 441–448.

[37] DONOHOE H M, LU Xiaoli. Universal tenets or diametrical differences? An 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finitions from China and abro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11(4): 357–372.

[38] 郭來喜. 中國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的基石[J]. 地理科學進展, 1997, 16(4): 1–10.

[39]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Third edition) [M].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1994.

[40] BUTLER R W. Tourism-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M]// NELSON J G, BUTLER R, WALL G.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nitoring, planning, managing.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993: 27–43.

[41] YE Wen, XUE Ximing. The differences in eco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8, 11(6): 567–586.

[42] 鐘林生, 馬向遠, 曾瑜皙. 中國生態旅游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理科學進展, 2016, 35(6): 679–690.

[43] TELBISZ T, MARI L. The significance of karst areas in European national parks and geoparks[J]. Open Geosciences, 2020, 12(1): 117–132.

[44] TI?AR J, TOMI? N, BREG V M, et al. Speleotourism in Slovenia: balancing between mass tourism and geoheritage protection[J]. Open Geosciences, 2018, 10(1): 344–357.

[45] BRINKMANN R, GARREN S J. Karst and sustainability[M]//PHILIP E V B. Karst management.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2011: 361–378.

[46] YUAN Daoxian, LIU Zaihua. Global karst correlation[M]. Utrecht, The Netherlands/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998: 308.

[47] YUAN Daoxian. Summary of IGCP379“Karst processes and the carbon cycle”(1995-1999)[M]//YUAN Daoxian. Karst processes and the carbon cycle: final report of IGCP 379.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1–32.

[48] 章程, 袁道先. IGCP448:巖溶生態系統全球對比研究進展[J]. 中國巖溶, 2005, 24(1): 83–88.

[49] KIERNAN K. The nature conservation, geo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Lao PDR[J]. Geoheritage, 2013, 5(3): 207– 225.

[50] 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 自然保護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EB/OL]. (2019-10-31) [2020-10-15]. http://www. gov.cn/xinwen /2019 / 10 / 31/content_5447072.htm.

[51] WATON J, HAMILTON-SMITH E, GILLIESON D, et al. Guide-lines for cave and karst protection[EB/OL]. [2020- 10-15]. https://www.iucn.org/content/guidelines-cave-and- karst-protection-0.

[52] 蘇維詞, 李坡, 賀衛, 等. 貴州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J]. 中國巖溶, 2001, 20(1): 64–68.

[53] 徐勝蘭, 陳洪德. 廣西鳳山巖溶國家地質公園保護性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1, 27(8): 767– 768.

[54] 李暉, 王月, 王艷分. 桂林會仙喀斯特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生態旅游開發[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27): 15286–15289.

[55] HU Yunfeng, HAN Yueqi, ZHANG Yunzhi.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hot regions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J]. Applied Sciences, 2018, 8(11): 2075.

[56] 嚴寧珍. 新構造運動對西南地區石漠化形成的影響[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35(3): 114–118.

[57] 熊平生, 袁道先, 謝世友. 我國南方巖溶山區石漠化基本問題研究進展[J]. 中國巖溶, 2010, 29(4): 355–362.

[58] JIANG Zhongcheng, LIAN Yanqing, QIN Xiaoqu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mpacts, causes, and restoration[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4, 132: 1–12.

[59] 鄧菊芬, 崔閣英, 王躍東, 等. 云南巖溶區的石漠化與綜合治理[J]. 草業科學, 2009, 26(2): 33–38.

[60] 宋山梅, 于海龍. 山地石漠化形成及其加劇原因剖析—以貴州省畢節試驗區為例[J]. 農業經濟, 2009(1): 59–60.

[61] 袁道先. 巖溶石漠化問題的全球視野和我國的治理對策與經驗[J]. 草業科學, 2008, 25(9): 19–25.

[62] 王世杰, 李陽兵. 生態建設中的喀斯特石漠化分級問題[J]. 中國巖溶, 2005, 24(3): 192–195.

[63] 朱萬春, 廖軍華. 貴州省農業生態旅游地理優勢及區域特征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39(9): 304–308.

[64] 蘇維詞, 朱文孝, 李坡. 論貴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1, 20(1): 87–90.

[65] 吳良林, 周永章, 陳子燊, 等. 廣西喀斯特山區原生態旅游資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護[J]. 熱帶地理, 2008, 28(1): 74–79.

[66] 宋林華, 王富昌, 李忠德, 等. 21世紀的石林旅游業[J]. 中國巖溶, 2001, 20(2): 101–105.

[67] 令狐克鴻, 冉景丞. 茂蘭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9, 24(5): 224–228.

[68] 賴家業, 秦萱, 韋業烈. 鳳山巖溶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J]. 廣西農業科學, 2010, 41(5): 511–514.

[69] 侯文娟, 高江波, 彭韜, 等. 結構—功能—生境框架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 2016, 35(3): 320–330.

[70]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EB/OL]. (2020-03-11) [2020-10-15]. http://www. mnr.gov.cn/sj/qtsj/202003/t20200311_2501199.html.

[71] XIANG Baohui. Ecotouris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measures for forest parks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5): 470–477.

[72] XIAO Lianlian, ZHONG Linsheng.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co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5): 460–469.

[73] ZHANG Mingyang, WANG Kelin, LIU Huiyu,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impact factors for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oxygen production based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J]. Remote Sensing, 2016, 8(2): 102.

[74]YANG Pingheng, LI Ying, GROVES C, et al. Coupled hydro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a vulnerable karst aquifer impacted by septic effluent in a protected natural are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8: 1475–1484.

[75] DEMIR S, ESBAH H, AKGüN A A. Quantitative SWOT analysis for prioritizing ecotourism-planning decisions in protected areas: Igneada c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6, 23(5): 456–468.

[76] 盧云亭. 自然景觀旅游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開發保護戰略研究[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0.

[77] 杜芳娟, 熊康寧. 從生態美學的角度探析喀斯特石漠化景觀的旅游價值[C]∥第六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貴陽: 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 2008.

[78] 王云才. 景觀生態規劃原理(第二版)[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79] BUCKLEY R, 楊桂華, 張志勇, 等. 生態旅游案例研究[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80] 譚秋, 周夢維, 王華, 等. 貴州連續性白云巖小流域的石漠化景觀格局[J]. 生態學雜志, 2009, 28(8): 1613–1618.

[81] QIN Luoyi, BAI Xiaoyong, WANG Shijie, et al. Major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surface water resource utilisation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5, 159: 55–65.

[82] 蘇孝良. 貴州喀斯特石漠化與生態環境治理[J]. 地球與環境, 2005, 33(4): 20–28.

Review on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 and planning idea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tourism scenic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YU Chengcheng1,3, WANG Linjiao1,2, SHENG Maoyin1,2,*

1. School of Karst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2. 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Kars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iyang 550001, China 3. Guizhou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Derivative Industry, Guiyang 550001, China

The karst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not only a typical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but also rural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The combined a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at leads to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hich results in less arable land, damaged forest ecosystems and natural disasters. While it also leads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poverty.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mainly focus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uch a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al governance model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 has initially contained the expans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landscape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ecotourism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governanc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karst ecotourism scenic spots in typical areas,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ype ecotourism scenic spots in Southwest China.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ideas under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uthwes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tourism mode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southwes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ecotourism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余丞程, 王霖嬌, 盛茂銀.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構建及其規劃思路綜述[J]. 生態科學, 2022, 41(5): 264–272.

YU Chengcheng, WANG Linjiao, SHENG Maoyin. Review on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 and planning idea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tourism scenic area in Southwest China[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5): 264–272.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5.030

F592.7

A

1008-8873(2022)05-264-09

2020-09-01;

2020-10-30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C0502603); 貴州省知識產權戰略研究計劃項目(黔市監辦函[2021]397-07); 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平臺人才[2017]5726)

余丞程(1996—), 女, 重慶涪陵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數字喀斯特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恢復, E-mail: 937021788@qq.com

盛茂銀(1980—),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從事喀斯特生態保護與建設, E-mail: shmoy@163.com

猜你喜歡
景觀旅游生態
景觀別墅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火山塑造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旅游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旅游的最后一天
春天景觀
中國攝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视频在线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天堂.com|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床戏一区| 久久a级片|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 91丝袜乱伦| 国产精品va|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操操操综合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啪啪永久免费av|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欧美在线网| 成人在线天堂|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香蕉伊思人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女人天堂av免费|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一级|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