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昶、梁同書、潘奕雋、王芑孫、陳廷慶致釋覺銘信札考釋

2022-08-04 01:19:23萬新華
收藏家 2022年7期

萬新華

關鍵詞:覺銘 王昶 梁同書 潘奕雋 王芑孫 陳廷慶 信札 交游 互動。

釋覺銘(圖1),字慧照,號靜遠,俗姓謝,自署云間方外畫史,江蘇青浦人。早年祝發于金山, 后回朱家角圓津禪院,受禪于第八代住持本曜(1722 ?1784), 接任第九代住持。能詩善畫,山水宗四王,風格清逸,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彭蘊燦《歷代畫史匯傳》有傳。與諸多江南名士交游,尤與同邑王昶、嘉定錢大昕、吳縣潘奕雋、長洲王芑孫、錢塘梁同書等交情莫逆。

關于覺銘生卒年, 據南京博物院所藏其嘉慶庚申(1800)書《五十生朝禮佛口占二首》(圖2)推定,他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從南京博物院藏潘奕雋道光八年(1828)為覺銘撰聯“松院靜苔色、竹房深磬聲”而知,覺銘尚在;另南京博物院藏道光十年(1830)夏圓津禪院第十一代傳人隆葦邀請吳江翁雒(1790 ?1849)摹寫覺銘、王昶、錢大昕合像《清華閣雅集圖》,由題跋判斷,覺銘時已圓寂。因此,覺銘卒年在道光八年至十年之間。

圓津禪院,位于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漕河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間,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稱娘娘廟,明萬歷年間重建圓津禪院,清順治、康熙間擴建,漸成江南名剎。從第三代住持語石起,心蔭、廣聞、續栴、本曜等數任住持皆能詩善畫,常有文人流連忘返,吟誦聚會。嘉慶四年(1799)二月,覺銘在王昶指導下編輯《圓津禪院小志》六卷,往來詩詞多數收錄。

在時人看來,圓津禪院詞翰相承,百年不墜,絕對是風雅佛門之地。因此,錢大昕為《圓津禪院小志》作序時將覺銘歷代詩僧、畫僧相類比:

近代學佛者多尊禪宗,然智永、高閑、懷素之書,皎然、齊已、宇昭之詩,惠崇、巨然、花光之畫,何嘗不與云門、溈仰并有千古耶!①

南京博物院藏有圓津禪院故物數百件,或舊藏古書畫,或數代法師小像,或禪僧書畫以及所交文人翰墨,其中尤以覺銘往來書札最多,體現了其與江南文人的交往與互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清代中期儒釋交往的豐富圖景。②茲擇選王昶、梁同書、潘奕雋、王芑孫、陳廷慶致覺銘信札數通,不揣谫陋,迻錄文字,略加考釋,敬請方家斧正。

(一)王昶一札

王昶(1725 ?1806),字德甫,號述庵、蘭泉,江蘇青浦朱家角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累官鴻臚寺卿、陜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辭官歸鄉,主講太倉婁東書院、杭州敷文書院。工詩文,著有《春融堂集》六十八卷,擅文獻,輯錄《青浦詩傳》《湖海詩傳》《湖海文傳》《明詞綜》《國朝詞綜》等;富藏書,精金石,筑“熟南書庫”,編有《金石萃編》百六十卷行世。

作為家鄉人與師輩,學術大家王昶一直是覺銘的藝文扶持者。他與覺銘業師本曜交情深厚,也對覺銘素有青睞,詩文唱和不斷,提攜有加。從一定程度上說,覺銘的藝文交游圈,大多是通過王昶的影響力而編織的。因此,王昶是覺銘詩畫最初的傾聽者與重要的欣賞者。嘉慶七年(1802)二月,覺銘前往金山受戒,王昶賦詩贈行(圖3),

覺銘后來繪圖紀念:

春江滑笏放輕舟,玉帶門開指勝游。

六度已從瓶缽具,三山更向畫圖收。

此時話別梅如雪,計日重逢麥又秋。

攜得毗尼新戒本,香燈與我共聞修。

后來的幾年間,引來江南十余文人一片唱和。

第一通(圖4)

多病兼之多雨,未能走候,惟法履綏和,深為喜慰。寒家未種秋色,今欲于方丈前借移秋色十棵,秋海棠、雞冠各五六株,望即付來人,此時忽晴忽雨,正好栽種也。此致容謝不一。

慧兄長老

述庵拜手

考: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年過七旬的王昶南歸抵家,稍事修葺舊居三泖漁莊,并以乾隆皇帝所言“侯春融歸里”名堂曰“春融堂”,過起了詩酒花茶的鄉居生活。十余年間,他會友、授徒、著述,日夕吟詠于九峰三柳間,旦暮視睹家鄉風物,暢適悠閑。

晚年,王昶經常往返近水樓臺的圓津禪院,與身為住持的覺銘進行詩、畫、茶、花之交。嘉慶八年(1803),王昶編成《湖海詩傳》,附《蒲褐山房詩話》評價覺銘云:

吾鄉圓津禪院,本精舍,瀕于漕溪,有煙水之勝,國初僧語石、蕉士皆工詩畫,故太鄉吳梅村王煙客、昆山葉讱庵、徐健庵、同邑王西亭、陸孝武諸公皆結支許之契,有清華閣、墨花禪以供眺望,有書法名畫以供鑒賞,四方知名之士經吾邑者必游覽憩息于此。慧照受具金山,傳法于凈慈,為語石四代孫,亦能詩,尤工于畫,北至京師、南至武林,如梁侍講山舟、錢少詹竹汀,咸以方外交之,亦近日緇流之翹楚也。③

1947 年,朱家角報紙《珠風》接連刊登了六通王昶《杏花春雨樓尺牘》,又致書覺銘五通,多是晚年田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其中也有關于菊花移植技藝的心得交流:④

乍暖乍寒,唯法體安適,此時秋色想俱出土,幸付十數本。趁潮陰移植為便也,但須和土泥囗之,勿露根乃更易活耳。此懇。

慧師侍者

昶叩

此札內容與上述《杏花春雨樓尺牘》第六通大致相仿,函及向覺銘移栽菊花、秋海棠、雞冠花等,生活情趣在于點滴之間。

(二)梁同書三札

梁同書(1723 ?1815),字元穎,號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長翁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學士梁詩正(1697 ?1763)長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乾隆十七年(1752)特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賜侍講學士銜,乾隆三十八年(1773)南歸不復出。自幼學書,少年成名,一生不輟,勤于翰墨,晚年尤能寫蠅頭小楷,年九十余尚為人書碑文墓志,而無蒼老之氣。著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等。

梁同書與覺銘結交,大概得自于王昶紹薦。嘉慶玄默閹茂之歲即嘉慶七年重九前三日,梁同書為覺銘作書,敘其相遇之始末:

往予于述庵少司寇坐上識慧照上人,讀其詩并讀其畫,蓋近日緇流中不易得也。所居在青浦之曹涇,有田園之樂、水竹之勝,有精廬杰閣以臨眺,有簪纓群屐之往來,而上人者,石面樹皮無非佛事,吟風嘯月,盡是禪機,宜其享人外之清福,接先世之宗風,而無纖毫塵俗蒂芥于胸中也。兩年前,上人年五十,寓書于予,索予致語,方病,痎瘧甚憊,未有以報。今年秋以賤齒平頭鼓櫂來西湖,贈我仿山樵畫一幅、長句二章,語次并責前諾。予分當為師說四句之偈以續諸天之會,而老至耄及心井眢枯,不堪應轆轤之汲,僅書一箑以答,并題《金山受具圖》五字而已,殊慚且歉也。予聞釋氏婆拘羅具四辯捷疾之智樂靜,不善憤鬧,壽至百六十,為長命第一。上人五十之年,才過其二,較波斯觀河之歲尚遠,況乎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烏可與我輩方外者同年而語耶!夫世之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者,無論已即如予也家居四十余年,枉沒歲華,誠有如韓子所云聰明不及于曩時、道德日負于初心者,今且為入肆之羊去死地又幾何矣!重可嘆也。唯其然予與上人遠隔數百里,契闊將五載,其幸而又結此一重公案也,何可無一言以遺之,爰敘其相遇之始末,并謝不能酬所望之過云。⑤

從此,梁同書、覺銘往來不斷,多為筆墨酬酢、詩畫交流。譬如某些重要的作品,覺銘或請梁同書撰額或題跋,以為增色。

第一通(圖5)

蒙師遠道見過,又垂以佳詩畫,愧不敢當,然不能不領也。弟以去冬患瘍,至今秋蹉跌,將及一年,日在床榻,直至日內,稍就幾案,尚不便行步。昨不能迎候,已遣舍姪孫面致,想恕我也。聞師返棹不遠,當仍令子姪輩走叩奉謝。詩注內,傳經幸祉,非福;臺階愛得,無心字。又后開,九秩開者八十一之謂,九十一則云開九秩矣,不如竟曰年九秩之妥。耑此代面。詩箋兩幅附擔飯師,順便致上,并候,不一一。云谷弟嘗于葛林小師處問候,知其近履安隱,有一語懇轉言:千萬弗入城拜壽,弟所懼也。不日愈后,必至湖上拜墓,彼時必往佇慈奉候,以談積愫,至禱。

慧公大師

弟同書頓首 重九日

考:

由上梁同書行書卷自述可知,嘉慶七年九月,覺銘有杭州之行,攜帶書畫擬訪梁同書相贈。此札即書于嘉慶七年重九,梁同書為自己因病不能迎候覺銘而致歉,也為饋贈詩畫致謝,并針對詩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是年九月廿八,梁同書將迎八十歲大壽,故有“千萬弗入城拜壽”之請。根據札中所言“九秩開者八十一之謂”,覺銘詩即“長句二章”,或為賀壽詩。

再從“往予于述庵少司寇坐上識慧照上人”得知,梁同書、覺銘相交,即由王昶之薦,而依“唯其然予與上人遠隔數百里,契闊將五載”觀察,梁同書、覺銘相識于嘉慶二、三年(1797 ?1798)間。

另,《王昶年譜》記載,嘉慶二年(1797)正月,王昶赴浙,由楓橋至嘉善、杭州,游西湖、瑪瑙寺、龍井寺等,應酬唱和不斷。⑥時,覺銘陪同,留下了《同王述庵司寇、朱映漘先生及主云和尚游西湖,午后雅集寺中》《又陪王述庵司寇雨宿南屏山凈慈寺即贈方丈主云和尚》:

招提雅集樂群賢,最是春來景物妍。四面遠山青欲滴,兩堤垂柳綠無邊。云移翠巘銜斜目,鷺立清溪宿暮煙。為有相邀新舊雨,聯吟斗茗共留連。

昨識南屏路,松陰一徑通。人行青障里,門掩白云中。蓮社招元亮,香臺訪法融。此行成宿愿,踏雪笑飛鴻。宿宿歌今夕,隨緣寄客蹤。助談殘夜雨,破寂暮山鐘。墨海窺三昧(主公工畫),云門解五宗。珠林多軼事,采輯藉陶镕(時方屬朱映漘先生修輯事志)。⑦

或許,梁同書、覺銘就是相識于王昶的杭州之行。按,南京博物院藏有圓津禪院舊物梁同書《李日華評帖語》軸乃為覺銘而作,書于嘉慶丁巳(1797)春仲,可為明證。(圖6)釋文如下:

樂毅論,王著所書;李白狂草,葛叔忱所書;絕交書,李懷琳所書;大字蘭亭敘,徐鉉所書。天地間偽物,亦有不可磨滅者。李太仆語。書為慧照上人印可。丁巳春仲,山舟同書,時年七十有五。

此則文字,出自明代汪珂玉的書畫著錄著作《珊瑚網·卷二十四下》,筆墨率意,善于運用側鋒、飛白,結體欲放又收,草字為主,行字為輔,字形大小臨事從宜,筆勢連貫,為梁同書晚年佳作。當時,梁同書還為覺銘書聯“梵唄、人煙”七言一付,也是圓津禪院舊物。

第二通(圖7)

腹疾,每日三四次不等,雖不甚礙事,于酬應頗不便。昨承枉過并札問,而始終未一走詣者。以此《湖上雜作》,荷教之至。日內,杖錫若未即過,尚當答候也。耑此附齋飯師,便奉候不盡。

慧照禪兄

弟同書頓首 十五日

考:

札中內容為病中未及應酬的寒暄之語,附呈《湖上雜作》詩稿荷教。“杖錫”,意是云游僧所持法器,指覺銘杭州之行。聯系上札,此或書于同月十五,即嘉慶七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通(圖8)

連日風雨,寒甚,湖頭之興頓阻。前日大熱中承過,竟不得走候一答,歉然歉然!恐我公早晚解纜,特將少寇詩錄上,現成小箋,烏絲高下不齊,原紙一并交飯擔師寄呈。順此道意不盡,念深師,并為致意。

慧公長老

谷雨后二日 同書頓首

動靜本皆空相,去成詎有殊情。短棹偶攜茶具,寒江漸近紫金。煙雨淞南舊景,風沙薊北行程。從此一齊放下,跏趺共話無生。六言律詩《題慧公長老〈閑云歸岫圖〉》,并正。乾隆癸丑,定香居士王昶書于蒲褐山房,時重九前三日也。越十有四年,八十四叟山舟為師錄付上石。

鈐印:梁(朱文)

考:

嘉慶十一年(1806),梁同書年八十四。此札書于是年谷雨后二日,梁同書為覺銘勒石書錄王昶乾隆癸丑(1793)舊詩《題慧公長老〈閑云歸岫圖〉》致函說明。少寇,即王昶。是年六月初七,王昶去世,年八十三。

梁同書所錄王昶詩作用筆在謹嚴中見灑脫,在方折中偶見圓轉,結體多從蘇軾書法出,以扁平為主,墨色濃淡分明,枯潤有致,堪稱小品佳作。

嘉慶四年《圓津禪院小志》卷五,錄王昶《題慧上人閑云歸岫圖》:

去來本非實相,動止詎有殊情。短棹偶攜茶具,寒江漸近柴荊。淞南煙雨舊景,薊北風沙行程。從此一齊放下,跌跏共話無生。⑧

不知為何,王昶《題慧上人閑云歸岫圖》未收錄于嘉慶十年(1805)熟南書舍刻本《春融堂集》。審核文字,此詩前后多有改動,或是王昶生前修訂,更有禪意。需要指出,王昶、覺銘合編《圓津禪院小志》時,所有詩文多有改動,正如覺銘自云:“若夫年代既久,篇什繁艿,不能不略加裁擇,則皆司寇悉心評泊,非銘有所去取其間也。”⑨南京博物院藏圓津禪院舊物汪鯤乾隆癸丑題覺銘《閑云歸岫圖》詩稿(圖9),也有類似現象。⑩

(三)潘奕雋十一札

潘奕雋(1740 ?1830),字守愚,號榕皋、水云漫士,晚號三松老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州。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戶部主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貴州鄉試副主考,旋即歸田,優游林下,潛心詩文書畫。著《說文蠡箋》《三松堂詩文集》《水云詩》。

覺銘結交潘奕雋,應也是王昶之介,時間大約起于潘氏辭官歸之后,談詩論畫,翰墨交往,直至去世。盡管未曾謀面,潘奕雋、覺銘早在嘉慶九年(1804)夏便有詩詞唱和:

參寥經歲別,幽事憶圓津。洗硯?新水,謄詩寄故人(承錄新詩見示)。懶尋云外侶,自寫畫中身。何日清華閣,相依結凈因。

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二十四日,潘奕雋首訪圓津禪院,賦詩奉贈:

嘉慶癸酉九月二十四日,泛舟珠溪,山川平遠,風物清和,訪慧照長老于圓津禪院,夜宿曹溪草堂,慧公出所藏經冊、書畫見示,蚤起登清華閣,憑眺久之,因思昔年王述庵司寇為言“慧公之風雅、圓津之幽勝”,因獲識慧公而未游圓津也。今余來游,而述庵歸道山數年矣。感念今昔得詩一首,留贈慧公并索識司寇者同和之。

名藍高閣俯晴煙,夢想清華十五年。一宿淹留懷舊侶,三生翰墨有前緣。依檐喬木延秋興,隔浦層巒證畫禪(慧公書畫)。安得聞思起詩老,更攜賓從擘吟箋。

從此,潘奕雋、覺銘結束了神交之旅,詩畫酬唱,談藝論道。于是,閑居的潘奕雋與禪僧覺銘成為詩畫知音,多年間鴻便不斷。

第一通(圖10)

接讀手翰,并領佳篇名畫,如挹清芬,謝非筆罄。茲想寒窗擁鼻,清興日增,寄到拙筆并新著笛譜一冊,聊供清梵余閑,消遣岑寂之一助,希教之。述葊侍郎仙去,老成凋謝,諒同悼怛!云間為風雅之藪,近日翰墨林中以何人為最?能僂指否?肅此候好,不一。

潘奕雋頓首 十一月廿六日

考:

述侍郎,即王昶,逝于嘉慶十一年六月初七,故此札書于是年十一月廿六日。潘奕雋為收到覺銘詩畫回信致謝,并為王昶辭世而扼腕痛惜。所謂笛譜,乃潘奕雋嘉慶十年初秋所著《水云笛譜》。

第二通(圖11)

門生陶庶常歸,接手書并拜湖穎之饋,深荷注存。弟于十一月間抱疴累月,至新年方愈,是以致答稽運,邇惟法體康勝為頌。奉到楹帖,聊寄相思。又詩箋一紙,系病中伏枕呻吟,欲丐當今名公寵章,想禪誦之余不吝珠璣也。

慧照上人

法弟雋頓首

考:

《三松自訂年譜》記載,嘉慶十三年(1808)十月,潘奕雋復患咯血,不服藥而止。考察潘奕雋的記錄規律,由此推斷,此札所謂“十一月間抱疴累月”大致就是“復患咯血,不服藥而止”。大致書于嘉慶十四年(1809)正月,是潘奕雋接覺銘手書于湖筆(即湖穎)之后的回信, 回贈對聯一付, 寒暄之余為自己詩詞求唱和。需要補充的是, 南京博物院藏有陶樑轉信后給覺銘的回函(圖12)。

按,陶庶常,乃陶(1772 ?1857),字寧求,號鳧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從王昶游,又師潘奕雋,嘉慶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纂修《皇清文穎》;嘉慶十八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嘉慶二十一年(1816)以知府發直隸,補永平,調正定,官至禮部侍郎。著《紅豆樹館詩稿》。時,陶樑就任庶吉士不久,便有“陶庶常”之謂。

第三通(圖13)

正深馳企,忽接朵云,翹首吳淞溯回處切。翰墨為吾輩消遣之一法,往住為人牽率,便成苦海,弟亦實同此患耳!入秋以來,想法履佳勝。菊花開候,能飛錫坐生公石上,作半晌揮麈譚乎?近作一篇,刻于北禪寺老僧者,附閱,幸教之。

慧照大和尚法坐

法弟奕雋頓首

《同治蘇州府志》卷四十二所記寺觀四“北禪寺”,嘉慶十六年(1811),蘇州北禪寺住持祖印重修北禪寺,二月間,潘奕雋應邀撰寫《重修北禪寺碑記》,后勒石于寺, 收錄于《三松堂文集》卷四,有言:嘉慶十六年歲在辛未春二月,金匱錢君立群過余三松堂,告余北禪寺僧祖印之言曰……

此札當書于嘉慶十六年,所謂“刻于北禪寺”近作一篇即《重修北禪寺碑記》,潘奕雋呈稿覺銘奉正。

第四通(圖14)

寄漁來,接手翰并領石刻,欣悉吾師道履佳勝。石橋工竣,此叚(段)善果,人天共證,欣羨欣賀。弟自去秋咯血,氣分亦虧,殊覺衰憊。惟托茈,眠食尚如舊耳。吾師造橋,功德不小,想法體自必更加康健,現在作何修持?想念,想念!再有聞者,前弟過青浦,見城墻外暴露棺木無數,吾師法眼照之,想必亦為蹙額,不識能運金剛神力一為領袖否?此叚(段)功行比橋工相仿,謹此奉聞,倘能撥冗一到彼處目擊,能與同志相商,弟俟秋涼當過圓津,互相商榷,亦心所愿也。專此并侯,外新刻拙稿奉正。

法弟雋頓首

慧照法師座下

考:

《青浦縣續志》記載,青浦縣東放生橋因年久漸傾,覺銘募捐重修,嘉慶辛未(1811)九月開工,嘉慶壬申(1812)臘月竣工。嘉慶十八年九月,潘奕雋造訪圓津禪院,覺銘邀之請撰記,次年閏二月完稿:

放生橋在昆山、青浦兩邑之界,北跨并亭港,南跨珠街里,為明隆慶年間慈門寺僧注潮所建,今歲久漸就傾圮。橋為兩縣往來孔道,一時擔查躡屬之侶,咸惕然抱顛越覆溺之虞。圓津院住持覺銘大師愀然憂之,謀于同志,罔不翕應,于辛未夏鳩工,壬申臘月工竣,計費白金萬一千二百有奇。癸酉九月,余過圓津,見夫虹影臥波,云吻蓊蔚,覺師請為之記。夫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垂諸夏令,澤不阪障,川無舟深,單子所譏,況有其舉之勿為紹之,其何以永前休芘里閭乎?是則覺師之不辭勞瘁、諸同志之利濟是邦者,皆可記也。嘉慶十九年甲戌閏月。

當時,潘奕雋還為覺銘修橋善舉賦詩贊頌:

問君好事意云何(舊來好事今能否工部贈旻公句也),精進幢驅十萬魔。但愿群生登寶筏,肯教此地嘆風波。皂江司馬今誰是(少陵有司馬作皂江竹橋詩),紹圣棲禪功孰多(惠州東新橋為道士鄧守安建,西橋為棲禪院僧建并成,紹圣三年東坡以詩落之)。我讀新詩增百感,昔賢遺跡半消磨。鞭石前朝締構堅,性潮往事話辛年。公私并利須長策,成敗相循信夙緣。立志豈因難易變,通行真快往來便。精靈剝復非虛語,不壞身疑是后先(陽明先生年五十,偶游僧舍,見一室封鑰甚固,命啟之,中有一龕壁上詩曰: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關原是閉關人。精靈剝后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是橋為隆慶辛未僧性潮建,今覺銘又于嘉慶辛未建之,安知覺公非即性公后身耶!)。

由此判斷,此札書于嘉慶十八年夏間。潘奕雋贊賞覺銘造橋義舉,而委托查看先前所見青浦城外棺木暴露之事,并相約秋間面晤商量解決之道。

另, 潘奕雋《三松自訂年譜》“ 嘉慶十七年壬申七十三歲”記:“秋七月,復患咯血,靜養月余而愈。”與札中所言“弟自去秋咯血,氣分亦虧”契合。

第五通(圖15)

前接小春二日手教并大作七言律二首,深荷存注,茲當一陽將復梅蕊含芳,想禪誦之余定多佳什也。前所攜大筆畫軸今題就,又有圓津紀游詩一首奉上,祈正之,肅此奉候不一。

慧公大師

弟奕雋頓首

考:

前述,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潘奕雋首訪圓津禪院賦詩紀游郵贈。故此札書于當年十月,為收到覺銘自作七律二首的回函并回贈圓津紀游詩。

第六通(圖16)

捧讀大作《和韻四章》,工穩清麗,兼有唐宋人之長,真所謂拋磚引玉也。欽服,欽服!亢旱毒熱,為向年所無,想高齋靜攝,自饒清勝之趣耳。茲因使還,肅此奉候法履,碑文尚未見寄,想尚未付鐫,秋涼便中,仍希示我覆音為望。外附上詩箋二紙,倘有能詩方外,望轉付。得有和章,亦望寄付也。

慧公大師法坐

弟雋頓首

考:

結合內容,此札大致書于嘉慶十八年十月間,時潘奕雋參訪圓津禪院賦詩留贈,覺銘和韻四首郵寄。潘奕雋收信致函,并為所囑《重建放生橋碑記》撰稿進度轉圜。

按,嘉慶十六年秋,欽天監報告西北彗星天象,推測未來將有兵災,嘉慶皇帝特頒詔旨將嘉慶十八年閏八月取消,改于次年閏二月,希望以此避開戰禍。實按正常日歷,潘奕雋參訪圓津禪院當是原本的閏八月。所以,潘奕雋所謂“亢旱毒熱”符合實際的氣候特征。

第七通(圖17)

高蒙泉來,詢悉法體康勝為慰遠懷,委撰橋記今已脫稿,書就奉上,祈照式上石。因冬間畏寒多病,遲遲至今,幸恕之。專此。其捐金名氏,另倩人書刻于碑陰可也。專此并候近佳,余惟丙照不備。

慧照大師座下

法弟潘奕雋頓首,閏月望日沖

外碑一通,拓出望付數張,記事一卷并繳,收到乞付。

考:

前二札述及《重建放生橋碑記》撰稿之事。嘉慶十九年(1814)閏二月,潘奕雋完稿。此札即書于當月十五,交代了重建放生橋碑記刻碑之事。

按,高蒙泉,即高培源,字師厚,江蘇青浦人。早師王昶,嘉慶十一年(1806)貢生,著《養氣齋集》《海運備采》。

第八通(圖18)

積雨杜門,情懷頗惡,忽奉華翰并拜大集,欣抃無似。重加諷誦,無一訛字可摘。有知詩者,當為分贈廣之同好也。年來目疾愈甚,而筆墨不能捐棄,不但友朋諒我者少,而結習所存性成痼疾矣。近目稍清朗,頗復臨摹舊帖以消長晝,偶見戲鴻堂《朱子語》,愛之,臨一通,今以奉覽,想亦契于高懷也。寒暖無定,禪誦之余,惟順時珍攝,不一。

慧公大師

法弟雋頓首

第九通(圖19)

間闊經年,時深馳想。月杪奉到華箋,備悉道履暢茂,并蒙寄大集,循環翻誦,如接笑言,遠慰翹企,并使賤名獲附不朽,快慰之余,益深感佩。弟叨芘,眠食如常,所詢阮中丞現撫江西,并無遷調之信。大集八部,已分致吳中諸人,留一部插架珍藏矣。弟自九月中因舍弟畏堂病逝,脊令之痛,殊難為懷。近則自念衰老,時作達觀,稍稍消散,知承注念,并以附聞肅候近佳,不一。

法弟雋頓首

慧公大和尚坐前,冬至后六日呵凍。

考:

嘉慶二十年(1815),潘奕雋二弟潘畏堂奕藻(1744?1815)病逝,故此札書于當年十一月廿八日。聯同第四札,大致都是詩書、筆墨交往之事。稽查《三松堂文集》,潘奕雋曾受覺銘之邀為其詩集寫序:

往時,余與青浦王述庵先生論詩,為誦海會庵僧杲堂之句,先生賞之。因為余誦其鄉圓津院住持慧照之作,以為兩僧者,皆可為吾徒方外友也。既慧照訪余三松堂,談論頗洽。余亦嘗過其廬,宿漕溪草堂,登清華閣,愛其地之清曠,又喜慧照之沖淡閑遠,工畫能詩,翛然塵埃之外也。數年來,慧照與余倡酬之什甚夥,茲復出其全稿,屬為之序。余觀其古今諸體皆自出杼軸,不乖古法。而余尤賞其佳句如《婁東道中》之“千林新雨霽,兩岸暮潮平。曉發之遠山,殘月落雜樹”、《晚煙橫游理安寺》之“疏竹迎云留半壑,瘦笻帶雨入三摩”、《秋日泛泖》之“古寺鐘聲回曲岸,遙村樹影漾明流”諸語,皆詩中有畫,妙得唐賢三昧。其他名言雋旨不可枚舉。近日方外詩人,惟杲堂為堪伯仲耳。昔唐皎然居杼山,能詩。維時于頔為刺史,匯而序之。貞元中,集賢院取其集藏之秘閣。余固陋不足以序慧照之詩,而慧照之作則固無愧皎然者,因其請題數語簡首庶他日采風者之取擇焉。

因此,潘奕雋便有“并使賤名獲附不朽,快慰之余,益深感佩”之謂。所謂“阮中丞遷調之信”乃指阮元(1764?1849)官宦事。嘉慶十九年三月,阮元調任江西巡撫,嘉慶二十一年六月調任河南巡撫止。

第十通(圖20)

初十日按手教,審法體康勝,欣慰闊思。翰墨之緣雖亦屬世法,通眼觀之固是障礙,然以無心應之,未嘗不可藉消岑寂,不知高明以為然否?弟近體衰頹,惟目力日減,因怕觀書,于四月初作焦山之游,三宿水晶庵、松寥閣,于初三日放棹,復登北固山而歸,又游寄暢園,歸帆安穩,抵家后杜門養素,計共得游草二十一首,今抄錄數首奉獻,想禪空之余覽之,亦為神往也。肅此奉復,秋涼專候,晤悉種種,不一。

慧公大和尚

法弟奕雋頓首,五月望前一日

考:

《三松自訂年譜》記載,嘉慶二十五年( 1 8 2 0 )三月下旬,潘奕雋與族侄潘世瑞作焦山之游,二十七日抵達京口,四月初返歸過無錫寄暢園,游山訪友,不亦樂乎。

此札書于當年五月十四日,乃五月初十接覺銘手書的回信,交流了三月末四月初的焦山之旅的心得,并抄錄紀游詩數首奉教。

第十一通(圖21)

前月接奉手書,稔知法體康勝,并拜誦七十自壽佳章,貲沐朗吟,佩深欽仰,思欲步韻奉祝,而無如病體精神不能復舊,偶一運想便頭暈,不能握管,故自夏后屏除筆硯,近已數月矣,諒知我者必鑒原之。奉到手書聯對、筆十枝,齋中(一)小匾已聊為丈室清賞,希莞留之。明歲春和,俟宿慶全除,當泛珠溪之棹面祝長年,同游佘峰,留作圓津典故,何如?專此代面。

慧公大和尚

法弟雋頓首

考:

前言及覺銘生年時,他于嘉慶庚申(1800)曾賦《五十生朝禮佛口占二首》述懷,陳廷慶(1754 ?1813)、陸伯焜(1742 ?1802)、張興載(1757 ?1807) 等人有賦詩唱和,南京博物院藏有《覺銘五十自壽唱和詩冊》。此札有“捧誦七十自壽佳章”,從而推斷當書于嘉慶二十五年六月間,解釋了自己不能次韻覺銘七十壽詩的原因并致歉,并相約明年春間作圓津禪院之訪。

(四)王芑孫一札

王芑孫( 1 7 5 5 ?1 8 1 7 ),字念豐,一字漚波,號惕甫、楞伽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 1 7 8 8 )召試舉人,任國子監典籍、咸安宮教習、華亭縣教諭,辭官后任揚州樂儀書院山長。學問宏博,工詩文,亦善書,富藏書,著《碑版廣例》《楞伽山房集》《淵雅堂集》等。

第一通(圖2 2 )

芑孫謹問慧照大師法履,自蒲褐老人化去,泖東鴻便遂爾闊跡,故得書未報。頃,再接手示,遠荷注存,兼承分貺山水小幅,筆墨翛然,迥脫凡境,不勝欣慰。謹已題而藏之,以作舫齋清供矣。所屬題《金山受具圖》,今著墨奉歸,希鑒入。仆倦游杜門,養拙而已,無狀可言。即日伏維,燕居有相,蓋臻康勝。外詩集一部,寄供(偶有舊寫對聯一副,謗往)余覽。草草手復,不具。

制芑孫頓首

慧師左右

戊辰三月十三日手沖

考:

戊辰,乃嘉慶十三年。嘉慶十二年(1807)下半年,王芑孫母繆氏辭世,守孝中,故戊辰一年無詩,或因母卒而輟詠。

蒲褐老人,即王昶。王芑孫感嘆王昶之逝,為得覺銘饋贈山水小品致謝,奉題《金山受具圖》詩隨寄。嘉慶十二年(1807)春,王芑孫為覺銘題《金山受具圖》五律二首(圖23)

往尋蒲褐老,曾過墨華禪。地枕橋邊市,樓懸鏡里天。

將詩當佛偈,以畫作家傳。更發參方興,江頭喚渡船。

故事金山在,前賢玉帶留。燒豬詩縱好,看牸問難酬。

一缽隨身去,孤笻稱意游。歸來禪誦暇,僧史定重修。

詩畫酬酢,真乃筆墨雅事也。所謂“外詩集一部”大概是指王芑孫嘉慶十一年十二月編訂的是年新增詩文集續刊。

(五)陳廷慶二札

陳廷慶(1754 ?1813),字兆同,號古華、桂堂,江蘇奉賢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廣西司主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充山東鄉試主考,晉員外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湖南辰州知府,在任五年,為政寬大,士服其教,民懷其德。后丁父憂,服闋以母年高不復出。性豪宕不羈,愛賓客,尤以書名,著《古華詩鈔》《謙受堂詩文集》《法帖集古錄》。

覺銘結交陳廷慶,應該在乾隆六十年(1795)前后,時值陳氏丁憂,王昶則已退休鄉居,來往來三泖漁莊。嘉慶五年(1800)小暑,陳廷慶過訪圓津禪院,次韻覺銘五十壽詩二首補頌(圖24):

第一蓂抽二月春,證來摩詰是前身。不憑肉眼夸能事,爭向空門索解人。

派續禪燈多散蕊,喻參寶筏即知津。何琢結夏尋蓮社,揮灑蕉天恣勒珉。

淂締三生翰墨緣,傳來七葉豈非天。舊欽語石頑能點,近樂觀魚涸早憐(時談及水仙廟放生事,故云)。一勺曹溪原可借,同人汐社賴重編。到來喜見天心復,正揲神蓍葉大年(舟中晨起新揲隨云復卦)。

第一通(圖25)

慧公上人法座:

承寄書頻頻慰問,并石刻、院志等件,拜嘉滋媿,弟正無以報譎,奈何!所為多情佛心自當乃爾,然獨不為凡夫貪著留地步耶!呵呵!富林家忠裕公祠墓工程,弟謀始太驟,而且恢廓難繼,菱溪世丈暨高蒙泉不能撥忙常為照察,若得轉諒愚見,懇上人請于蒲褐老人前。秋中以后赴彼相度監司其事,老人與同人輩皆所深愿他山之助,而弟更咫炙光儀,一切如倚左右手為幸耳。菱溪世丈并春宇、茂才處乞告知,弟于廿七八可從禾中到彼,能同惠然,則蓮社蘭盟獲益多多矣。此謝順問,不一。《西園雅集記》書扇聊以伴函,未盡愜意也,并及。

廷慶頓首,十二日。

考:

嘉慶八年(1803),八十歲高齡的王昶編纂《陳忠裕公全集》,并與陳廷慶為陳子龍墓建碑享、栽松柏,建忠裕公祠,并祀奠夏允彝、夏完淳,約同人此后每歲春秋致祭,以垂不朽。

此札即書于當年夏間,為收到覺銘饋贈石刻拓本與嘉慶七年(1802)《圓津禪院小志》后得回信,由他轉請王昶于秋間前往松江佘山廣富林察看,并轉告高蒙泉等人自己嘉興(即禾中)回返的行程打算。

第二通(圖26)

慧照老禪師法座:

發陀弟廷慶順問方丈起居。向是,高德萃林禪友來,接書,具紉明眼慈心之注,香山以如滿為方外,復并得鳥窠同證禪悅,惜天涯窎遠,白云芳草山川間之耳。寄從理堂學博署中詩信,滿謂必無遺失。詎前書來,似只收到書牘,而石狀元所題《金山受具圖》竟爾浮湛,豈人貪其翰林筆墨而中飽邪?學博有俊童,似解事而實鈍人,若果知巧偷豪奪,我必重其為穎士奴也。只恐不然,主人雖詩人雅道不失,然不免顢頇拓落,胸中太無畦町,除非為無懷氏之民耶?抑葛天氏之民?而后可一笑。蚤晚入城,仍向石公處索稿,如有底不妨重寫,乞為重書,并虎頭處兼索隔年筆債,如何?此復順報,不具。

首夏佛誕日

考:

前揭嘉慶七年二月,覺銘前往金山受戒,王昶賦詩送行,春融堂詩友唱和。后來,覺銘繪制《金山受具圖》紀念,數年間邀請同好題跋。嘉慶八年四月,陳廷慶與覺銘相遇于杭州次韻王昶因題。嘉慶十二年(1807)二月,他與友人再訪圓津禪院,聯句再題《金山受具圖》。

按,石狀元,即石韞玉(1756 ?1837),字執如,號琢堂、花韻庵主人,亦稱獨學老人,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狀元,授修撰,歷官四川重慶知府、山東按察使,因事被劾引疾歸,主講蘇州紫陽書院二十余年。嘗修《蘇州府志》,為世所重。著《獨學廬詩文集》《晚香樓集》《花韻庵詩余》《花間九奏樂府》等。

結合文獻判斷,此札大致書于嘉慶十二或十三年四月,由陳廷慶轉圜請石韞玉題跋《金山受具圖》,然或石題遺失書函致歉,說明原委,并承諾再請重書。

再按,理堂學博,即陳燮,字理堂,號憶園,江蘇泰州人。少負雋才,綜覽典籍,尤為王昶激賞。嘉慶三年(1798)舉人,嘉慶五年至十三年間官邳州學正。著《憶園詩鈔》。

結尾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騷客多喜歡與僧人交游,不乏結為密友者,留下了諸多佳話。譬如,蘇軾與佛印、參寥,歐陽修和居訥、秘演,不一而舉。文人們感情細膩,在生活中、仕途上、學業上有所困惑之時,喜與高僧大德交流,進行思想上的碰撞,以取得學術上的突破、情懷上的慰藉、心靈的平靜。而僧人們也善與學術大家、詩人詞宗交往,談禪論經,談書論畫,修身養性。

覺銘作為第九代住持自幼感染于圓津禪院的詩畫傳統,承繼歷代住持的詩畫精神,以“惟以詞翰名四方,踵而志之,不且為諸方笑耶” 為任,與文壇名宿、學術大儒、詩畫名流往來,譬如王昶、梁同書作為前輩,潘奕雋、王芑孫、陳廷慶可謂同齡人,或探討禪學,或交流經術,詩畫酬酢,特別是王昶作為其早年詩藝引路人,潘奕雋作為其后期詩畫交流切磋者,互相激賞,相互促進,從而使圓津禪院成為乾隆、嘉慶時期富有盛名的江南禪寺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亚洲五月天|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人人射|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色成人亚洲|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jizz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免费激情网址|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久久九九热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天堂|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91亚洲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色视频|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欧美另类|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久久77777| 狠狠综合久久| 日本日韩欧美|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夜夜操狠狠操|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欧美色香蕉|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免费网址|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1高跟丝袜|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