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維


關鍵詞:文徵明 醉翁亭記 行書卷
文徵明(1470 ?1559),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詩、書、畫、印無一不通,文才高邁,卻無心仕途。54 歲時被薦入宮廷,授翰林待詔,然不習慣于官場交際,辭職回到家鄉從事藝術創作,為人謙和而耿介,不事權貴,頗被文人士大夫推崇,壽至90。文徵明的書畫造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書法上以勤補拙,廣泛學習前人名跡,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篆、隸、楷、行、草都有所成,傳世作品以行草書最多,以小楷和行書造詣最高,小楷筆畫婉轉、節奏緩和,流露溫文爾雅之氣。行書溫潤秀勁、法度謹嚴、穩重老成、意態生動。
《醉翁亭記》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應同僚韓琦之請所作,文徵明以此為題材的作品甚多,有歷史記載或原跡仍在的就有5 件,且版本眾多,涵蓋小楷、行書卷、書畫卷、行書冊頁,在此類題材中,筆者查到最早的一件作品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字行書《醉翁亭記》手卷。這件作品為文徵明68 歲所作,書于嘉靖十六年(1537),正是其書法藝術爐火純青之際,充分顯現出他的大字行書的高超藝術,詩卷紙本,全綾裱,縱47、橫1500 厘米,全文內容如下:
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佝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 (嘩)者,眾賓懽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中(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昜(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下(上)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此卷文下署款“嘉靖十六年春二月廿又一日書,徵明”,卷首右上鈐“停云”朱文圓形引首印,款下鈐“徵明”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鑒藏印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石渠寶笈”朱文方印、“御書房鑒藏寶”朱文橢圓印。卷末鈐“嘉慶御覽之寶”朱文御墨橢圓印、“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方印、“玉磬山房”白文方印。
這是文徵明傳世之稀有大字行書佳作,曾入清宮庋藏,見《石渠寶笈》著錄,全文氣勢磅礴,蒼勁有神,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其風格大有康里風范,并宛然蘊含“圣教”風韻,正因為他的大字力追黃庭堅,給人以豐腴遒勁,寬深朗闊之感。在用筆上,主要特點是正鋒與偏鋒互用,故而整體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開合有度、收放適宜,如“來”“飲”“釀”“簌”“書”字末筆波磔均呈現出章草的筆意,清人鄒炳泰說:“衡山格法精遒,無一筆失度,而多見側鋒。”其實在文徵明的書法里,正鋒與側鋒是互見的,他的筆墨工夫深厚,有力透紙背之感,晚年精力不衰,這與他擅長繪畫有關,在書法上能夠用筆的技法增添色彩,產生了感人的藝術魅力,文氏成功地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不僅取得和諧一致,還能互相補充,使主題更為突出顯明,內容更加豐富,表現出雄大的氣魄和深厚的功力,給人以愉悅的美的享受。在用筆上,更多地參以黃庭堅的凝重,充分體現出側鋒取勢,筆實墨沉的個性特征。在這幅長卷中,藏多于露,按多于提,收斂多于放縱,平鋪的筆毫雖無意顯現筆的遒勁超邁之勢,而中實的用筆、充盈的墨色,在平緩的行筆中呈現出豐腴的線條,給人以綿里裹針,渾穆厚實之感。文徵明用筆的最大特點是側鋒取勢,這可能較多得益于黃庭堅和蘇東坡,其內聚緊湊的中宮,疏密錯落的結體,橫斜豎側的筆勢,使得一筆一停,一字一收的運筆方式不致僵硬板滯,形成了緊湊而伸展,平穩而跳宕,凝重而飄逸,厚實而流動視覺效果,由于首尾的呼應,疏密的對比,欹側的變化,大小的和諧,使得全幅章法出規入矩,氣勢貫通。除此之外,文氏還有很強的駕馭中鋒用筆的能力,筆畫起止有斷有連、有虛有實、清爽利索,雖然變化多端,然而最終能一氣呵成,自然流暢。
從結構上看,文中字徑大都在三寸左右,每行四五個字不等,錯落有致,疏朗大方,整體具完美感。字與字雖連屬不多,筆畫之間卻靈動有致,筆意遒勁,章法虛和舒徐,有一種飄逸柔和、從容自然的意味,婉轉顧盼之情筆筆皆存,看起來是斷開的,但相互之間的氣韻是相通的,似得王羲之那種“冰姿玉質”之神韻。從技法上看,全卷采用了內外拓的結體方式,文徵明的書法橫畫用筆內,跌宕起伏,波勢壯闊,豎畫用外拓,在有限的結構面積里頑強地向外拓展,開邊掠地,造成寬博與穩定的體勢,其結構與點畫的關系非常密切,牽一發而動全身,文徵明在點畫與結構的關系上則處理得非常和諧。
全卷以氣勢取勝,并重視整體效果,給人以鮮明的第一感覺,但求神情貫注,一點一畫不計工拙,大有“真力彌漫,萬象在旁”的氣派,反映出文氏在寫這幅手卷時的一股激情,從而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也滲透出一種超凡的靈感。行筆間游絲牽引,嚴密肅然,按筆圓潤,提筆纖細,秀氣妍美。雖是行書,但是整體氣息平穩緩和,穩重老成,距離疏密一致,字之結體疏密勻稱,又于平正中略事欹斜,用筆則精老純熟,隨意落筆而自成規矩,強調一種不經意的天然意味,很少肅然嚴峻之感,筆勢健勁柔婉,凝勁流暢,體現出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正如其小楷書有“愈老而愈益精妙之感,變古之質樸,增添今之精研”。而應及小行書之范,較之前期那種所謂“法度有余、神化不足”的作品而言,更具巍峨磊落之姿。
文徵明書法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色都表現在其行書作品上,他在60 歲以后,尤愛黃庭堅的大字行書,點畫飄逸舒展,遒勁多姿,取其開張跌宕之勢,輻射狀的結體,四翼紛飛的張力,將其放縱的筆意融入自己的行書面貌當中,用筆嚴密、肅然、剛勁有力,點畫縱橫開張,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觀感。文氏在黃庭堅的基礎上也做了自己的一些處理,文徵明的大字行書給人骨力強勁的感覺,起筆重按,立鋒行筆,給整個字增添了渾厚感和張力,增加了筆畫的力度和流暢性,減少了黃庭堅波浪式的筆畫,從而少了幾分厚重感,多了幾分流暢和力度感,章法上布局整齊,看去又有一種飄逸柔和、從容自然的意味,沒有黃山谷的縱橫捭闔,結體疏朗,秀氣妍美,多有王羲之的筆意,雖是行書,但整體氣息平穩緩和,穩重老成,安詳靜穆。文徵明的行書,再怎么開張,也無法寫出黃庭堅的那種氣勢,都擺脫不了自己特有的精細秀美。正如王世貞在論到文氏的書法時曾說過:“于整栗遒勁中,不失虛和舒徐意致。”這一特征與文氏的“和而介”的思想性格有很大關系。由于文氏的思想性格有“介”的一面,即耿直剛正,因此他的書法總是產生剛勁銳利之感,多有頓挫,時露鋒芒,不像趙孟那樣,處處以輕柔圓渾的中鋒。在這方面,文徵明的行書與趙孟有明顯的區別。在另一方面,文徵明又不走向如蘇軾那樣的蒼勁,黃庭堅那樣的勁利,米芾那樣的雄健,而仍然繼承從二王、智永到趙孟的“虛和舒徐”的風神,注意求得一種婉和流利的格調。這是同文徵明思想性格的“和”的方面,即主張“溫厚和平”的處世哲學相關聯的。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近500 字,文徵明選擇這一題材,用書法形式多次書寫這么大的作品,這與作品意境和作者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醉翁亭記》是北宋名士歐陽修被貶在滁州任太守第二年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瑯琊山和醉翁亭周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社會風氣,含蓄婉轉地表現了作者貶官之后的特殊心境。其言辭清麗,營造出詩情畫意,設立了美好的意境,為讀者帶來了美的享受,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道出了其寄情于山水,醉意于山水的真意,而在這描述中,突顯了美麗的外在條件,進而實現了意和境的和諧。全篇圍繞著“樂”字,以山水、禽鳥、游人、賓客、太守5 個方面來敘其樂,最后指出醉翁之樂是包容在以上各種樂趣之中,把一個政治家在挫折前的曠達和大度充分表現出來。除了欣賞其中秀美的自然景觀,與民同樂的生活狀態以外,文中所蘊含的遠離世俗的隱逸情結也使文徵明聯想到自己所處的境遇。文徵明出生在官宦人家,19 歲進學成為生員,一直到其53 歲,參加10 次科舉屢試不中,即便是后來的翰林待詔,也是經巡撫李充嗣推薦得來,待詔并不是朝廷正式官員,他又非科舉出身,在翰林院的處境很是尷尬,政治的殘酷與黑暗使得文徵明無從應對。嘉靖六年(1527),文徵明返回吳地,仕宦理想徹底破滅,從此以詩書畫相伴左右,文徵明感嘆自己與歐陽修有著相同的命運,產生同樣的情緒,一方面是想入仕途卻又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另一方面是短暫為官時見識了官場黑暗的失望之情,也因此轉變自己,正如《醉翁亭記》所追求的與世俗拉開距離,將自己的心靈沉浸在恬淡閑適的山水之間,從而獲得一種精神撫慰。《明史·文徵明傳》中有云:“吳中自吳寬、王鰲以文章領袖館閣,一時名士沈周、祝允明輩與并驅馳,文風極盛。徵明及蔡羽、黃省曾、袁、皇甫沖兄弟稍后出。而徵明主風雅數十年,與之游者,王寵、陸師道、陳道復、王祥、彭年、周天球、錢之屬,亦皆以詞翰名于世。”相互切磋藝文心得,提攜晚輩文人,高談闊論,怡人自得,文人之間的雅集交往,排解科舉不順的苦悶,形成了以文徵明為中心的吳門藝術圈。《醉翁亭記》中描寫的山、泉、亭與文中一直提及的“樂”字彼此映襯,缺一不可,共同構建的一幅美麗山水圖畫,正是文徵明渴望的生活狀態,即在自然寧靜的生活環境中潛心創作,不問世事。這種人人相親相愛、自在自得、歡樂無憂的生活正是蘭亭修禊精神的表現,文人們在溪邊作詩時的閑適,自樂的悠然狀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美的最高境界,文徵明寫《醉翁亭記》行書卷,是對宋代文化的傳承。
文徵明的大字行書《醉翁亭記》手卷,充分體現了文徵明書法的蒼秀雅健,骨韻俱佳,法度謹嚴,意態生動,大字有黃庭堅筆意,以其厚重的中鋒用筆,開張跌宕的結體,大膽開拓與創新,引領并開啟一代書風,值得后人不斷探索與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