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凱
驕陽似火的7月剛走過一半,侯凱的飛行行程就已將近5000公里,既跨越重慶、武漢、南京這幾座火爐城市,也將足跡印在了北京、廣州。隨著小蟻托盤在全國76座工業城市的落地覆蓋,侯凱的腳步也變得越發忙碌。
從業15年,侯凱的前十年是在傳統制造業中的重要環節——物流運輸中不斷磨礪。后來的五年,侯凱則將過去十年所看到的痛點、難點轉化為了一個想法:擁抱數字化,用技術武裝企業,升級轉型。
帶著對可持續材料的探索與發現,侯凱與其團隊認為,真正的智能共享循環模式,是解決未來制造業轉型的一大方案。
經過兩年的研發與調試,小蟻托盤正式在2019年11月面世,作為中國首個托盤智能共享循環模式,從物流中的基本環節入手,推動物流行業的健康、環保和綠色發展。
要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實現“雙碳”目標,完成碳排放達峰、快速降低碳排放、深度脫碳這一過程。從目前看來,既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也是一次能夠借此完成戰略轉型的商業機遇。
互聯網企業中,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正在快馬加鞭地設法完成“碳中和”這場任重而道遠的計劃。這個看不見的“戰場”背后,其實也蘊藏著一片廣闊天地,身處其中的每一個角色或許都將迎來一次時代機遇。
個人認為,互聯網企業會在歷史碳排放的中和、高碳排放環節的硬核減排技術、供應鏈的碳減排推動,以及制定長遠、可持續發展、具備雄心的減排目標這些方面做出不同的行動。
互聯網企業實現“雙碳”目標,根據企業各自的實際情況而不盡相同,共同的難點大致有兩方面:
一是厘清邊界范圍,在運營層面、項目層面、產品層面及供應鏈層面對碳排放數據都要有全面的摸排和準確的計算,這部分由于專業性較強,在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以及計算方式方法的選擇上要求很高,需要借助外部的專業碳咨詢公司或碳審核機構的力量;
二是查清排放家底后,對于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的部分,如何制定緊急而科學有效的落地方案,如是否要將機房用電全部優化為綠電直供,廠房、樓宇屋頂全部鋪設分布式光伏等,也是一大難點,需要統籌考慮。
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作為生產排放者,需要對其造成的氣候影響買單,勢必會提高企業生產成本,甚至影響到部分技術落后企業的正常經營。因此對于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來說,談及“碳達峰”、“碳中和”,實際是在談企業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問題,這對于企業來說,當然是無可回避的關鍵問題。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主要是以電耗為主產生碳排放,本身的碳排放量級,相較于電力、鋼鐵、建材行業企業偏小。而“碳達峰”、“碳中和”,將會給整個社會和各個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電腦報:您認為實現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對傳統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是否會幫助部分企業實現彎道超車?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對傳統企業的發展必定起到一個推動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促進傳統企業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轉型;二是替代化石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三是提高企業抗氣候風險能力。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會幫助部分企業實現彎道超車。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實現雙碳有多種途徑,如源頭減量、能源替代、回收利用、節能提效、工藝改造、碳捕集等,企業需根據自身需求與發展狀況,選擇適合自身低碳發展的手段。“雙碳”目標給各個行業帶來了30—60年的黃金時間,這期間低碳綠色屬性的技術、設備、解決方案更受大家關注,也會催生更多發展機會乃至商業格局的變化,最終人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關注環境和氣候問題。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與升級,將會轉變傳統行業的經濟發展模式。
以汽車制造行業為例,電動車的持續走強推動了主流車企電動車的強勢發展,如上汽、吉利、奇瑞等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斷突破。如在今年3月比亞迪停產燃油汽車,隨后交付的全部都是新能源汽車。從本質上來講新能源技術給比亞迪等車企在混動或純電市場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與行業巨頭競爭的底氣。
長期主義是一種格局,幫助企業拒絕狹隘的零和游戲,在不斷創新、不斷創造價值的歷程中,重塑企業動態護城河。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能夠幫助企業提效節能減排,同時作為可以在企業生產端到端過程中以及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快速提高生產制造和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大規模投入使用,并快速帶來明顯的改善效果,是當下企業破局“碳雙控”的最佳武器。
我認為智慧電網、能源互聯、碳捕集、清潔能源、儲能等技術,將會是未來十年巨頭較量的重頭戲,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會越來越重視低碳可持續發展,而這些在“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上的重要技術,也將逐漸成為時代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石。

互聯網云服務企業排名(來源: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