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20日,一臺名為“YD9100”的手提電話在北京正式通過郵電部鑒定。專家當時給出的意見是YD9100功能齊全,話音清晰,通話效果良好,屬國內首創。這款“國產大哥大”是由當時的郵電部第四研究所與江蘇江陰市經委歷時兩年共同研制開發。同年11月,完全自主設計的生產線也在江陰建成,YD9100開始批量生產。
YD9100的投產標志著我國通信技術研究跨上一個新臺階,也開啟了國產手機三十年的進化之路。30年后的今天,中國不僅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手機消費國,也是最大的手機生產國。在全球TOP5的手機品牌中,中國手機品牌占據了三席,并建立了全球范圍內最完備、最強大的手機產業體系。短短三十年時間,中國手機產業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篇章。
于1992年年初創刊的《電腦報》,全程見證了中國手機產業的崛起和發展。在那個信息獲取渠道還不夠完善的年代,《電腦報》就如同一座信息橋梁,拉近了全球移動通訊產業和普通用戶之間的距離。借著紀念《電腦報》創刊三十周年的契機,我們覺得很有必要對這30年中國手機產業的重要事件、產品以及人物進行回顧與盤點。這既是對整個中國手機產業的一次總結,也是電腦報作為一個親身見證者、參與者對于手機產業三十年發展的一次重要巡禮。
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前夕,為了與港澳實現移動通信接軌,廣東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移動電話局,我國第一個模擬蜂窩移動電話基站——西德勝基站建設成功,并打通了全國首個蜂窩模擬移動電話。1987年11月,中國第一個手機用戶在廣州誕生。這標志著我國正式步入移動通訊時代,即1G時代。
也是在這一年,摩托羅拉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第二年,摩托羅拉3200上市,成為第一批進入我國的“大哥大”之一。雖然早期的“大哥大”通話效果好比“隔山喊牛”,但這不妨礙它作為身份、財富的象征。彼時,只有少數人買得起的“大哥大”全部要從國外進口,但不管怎么說中國移動通信產業已經開始從零起步。
在1G時代,摩托羅拉是當時模擬移動通信市場的絕對王者。在當時,摩托羅拉的手持電話占到了整個市場近7成份額。在那個年代,一臺摩托羅拉的“大哥大”售價往往在兩萬元以上,還供不應求。那時,“手機”屬于絕對的頂級奢侈品。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些業內的人士和機構逐漸萌生出了做中國自己的“大哥大”的想法。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從事微波通信技術應用與開發的郵電部第四研究所與江陰市經委一起成立了江陰智能通信設備公司。利用300萬元的研發資金,江陰智能通信設備公司經過重重的技術攻關和探索,拿出了YD9100這款完全由中國設計開發的“大哥大”。
1993年,YD9100經過小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后,收獲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后來,YD9100甚至還成功地讓被洋品牌壟斷的“大哥大”降低身價。YD9100當時的量產售價為12000元,當時摩托羅拉“大哥大”要賣2萬元;后來看到YD9100深受市場歡迎之后,摩托羅拉主動將自己的產品降到1.6萬元。
據了解,YD9100最終實現了數萬臺的銷量,這可以算是國產手機對洋品牌的第一波阻擊,也著實讓當時統治中國市場的摩托羅拉有點慌了。據說后來摩托羅拉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想借合作之名將YD9100這個潛在的對手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最終被拒絕。

中國首個蜂窩移動基站建設者梁渭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GSM電話
同樣也是這個時期,移動通信技術迎來了飛速的發展。其中最顯著的就是GSM技術到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在通話的質量上更加高效和穩定。1994年,時任中國郵電部部長吳基傳用諾基亞2110打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GSM電話,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2G時代。
諾基亞2110是第一款在中國上市的諾基亞手機。它內置了標志性Tune鈴聲,可以發送和接收SMS消息。在發布時,它的價格比同類產品低得多,并且還有一塊更大的屏幕,因此非常受歡迎。諾基亞2110最后銷量達到了2000萬部,成為了轟動一時的爆款機型。
憑借在GSM技術上的優勢,諾基亞很快成為了2G時代全球手機霸主。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8成以上的手機市場都被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三家瓜分,剩下的20%被西門子、阿爾卡特、松下等二線品牌收割。在來勢洶洶的國際品牌打壓之下,基礎薄弱的國產手機產業這時候還僅僅停留在為這些國際大牌做零部件的上游配套和加工的階段。
1994年到1998年這5年,算是中國手機產業發展史上形勢最嚴峻的階段。洶涌而來的國際手機巨頭們占據了幾乎全部的市場份額,國產手機可能存在的萌芽機會在來勢洶洶的巨頭們面前顯得是那么弱小,中國手機行業必須面對這一挑戰。

科健是第一代中國手機品牌的代表
轉機出現在1998年,原信息產業部發布《關于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就是所謂的“5號文件”)。文件規定,手機生產必須獲得信息產業部的牌照許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開始對手機行業準入采取了嚴格的控制和審批措施。
在新政策引導下,國際手機巨頭們開始和國內有牌照許可的手機公司合作,中國手機市場上開始出現了第一批真正的“國產手機品牌”。1998年10月,中國首款GSM手機——科健KCH-2000誕生,這款產品由三星提供了技術支持。采用類似合作模式的國產手機品牌還有很多,比如愛立信支持下的熊貓、法國薩基姆支持下的波導、美國朗訊子公司 Agere System支持的夏新,以及韓國泛泰支持的大顯等等。
這些國產品牌中,波導是當時國產手機中當之無愧的王者。這家曾經以BP機為主營業務的品牌殺入手機市場不到兩年,就成為了銷量第一的國產手機品牌。“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斗機”,成為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共同記憶。
2000年中國市場生產手機5396萬部,其中17家合資獨資企業生產5052萬部,占總產量93.6%,10家國內生產企業生產手機344萬部,僅占總產量的6.37%。即便是當時的第一國產品牌波導,銷量也不到百萬臺。
但這并不影響當時中國手機產業全面步入大發展的浪潮。2000年,中國手機用戶僅8000萬戶。但五年之后的2006年,中國的手機出口量就達到了3.5億部,年增長率大于60%。2005年前后,中國手機出口量已超過全球手機出口量的一半。
同時,國際大廠們也紛紛在國內的北京、廣東、天津等地開設了手機工廠,圍繞手機上下游的研發、供應、裝配體系開始逐漸被建立起來。典型的代表是2000年,諾基亞與20多家合作伙伴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產業鏈模式共同建立世界級移動通信生產基地——星網(國際)工業園。上下游的產業鏈逐漸完善,給后來的國產手機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星網(國際)工業園簽字奠基典禮

山寨機成就了人聲鼎沸的華強北
緊接著,蓬勃發展的中國手機產業,再次迎來了轉折。2007年,國家取消了長達9年的“手機牌照”制度。這也意味著第一批國產手機品牌失去了牌照的保護,開始面對全面的市場競爭,波導、TCL、夏新等第一批國產龍頭手機品牌的地位開始受到沖擊。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臺灣的芯片廠商聯發科,推出了“Turn-Key Solution”的廉價手機芯片方案。它具有高度的集成度,將主板、芯片等硬件和系統軟件打包在一起,幾乎只要套個手機殼,加上電池和屏幕,就能做成一部手機。
一時間,各種山寨機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手機市場成長起來。憑借著價格低廉、功能繁多等優勢,山寨機迅速風靡全國,鼎盛時期的年出貨量甚至超過了2億臺。這一時期,以天語、金立為代表的第二代手機品牌成為國產手機的典型代表。
盡管在銷量上,以山寨機為代表的國產手機這時候已經占據了市場的主流,甚至開始向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拓展。但由于山寨機本身技術門檻較低,且品質參差不齊,用戶對于這類手機的吐槽也是屢見不鮮。一時間,山寨、廉價、劣質成了國產手機的代名詞。
2007年,喬布斯發布第一代iPhone,這款手機以其全新的交互方式和設備形態正式宣告智能機時代的到來!幾個月后,谷歌與全球84家硬件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運營商組建了開放手機聯盟,Android系統來了!
率先跟進智能機時代的國產品牌,是做MP3起家的魅族。2007年,在看到智能手機的巨大市場潛力之后。魅族創始人黃章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放棄魅族MP3業務,全面轉型做手機。2009年2月18日,魅族M8正式發布,開啟了中國智能手機時代。
魅族M8是第一部真正的國產智能手機,推出兩個月,銷量就高達10萬部。現在來看M8的設計依舊經典,3.4英寸的電容多點觸摸屏,是除iPhone以外最早開始使用電容屏的手機,屏幕的下半部分是印有魅族Logo的腰圓鍵。
魅族M8實現了國產智能手機從零到一的蝶變過程,也給后來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們指明了道路。

魅族M8開啟了國產智能手機的新時代
不過在這一時期,國產智能手機在性能、配置方面和蘋果、三星、HTC等國際大品牌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國產智能手機也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其主要分布在千元左右的低端市場,幾乎對國際大牌的旗艦市場構不成什么實質性的威脅。很快,市場迎來了“攪局者”。
2011年8月16日,雷軍用1999元的小米手機1,給當時的手機市場扔了一枚重磅炸彈。
在當時,三星、HTC等幾乎都在三四千元以上。同等配置下,小米做到1999元。1999元這個價格也成了后續幾代小米數字旗艦的經典定價,更將“性價比”烙印在了那一代對手機感興趣的年輕人心中。
憑借超高的性價比,小米在國內市場迅速站穩腳跟,給手機市場帶來了互聯網品牌和互聯網營銷這一系列新名詞,也將國產手機從運營商時代推向了互聯網時代。隨后國內各大廠商紛紛加入這片紅海。
在看到小米的成功之后,智能手機市場一時間成為了行業最大的風口。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發布4G牌照,4G時代的到來再次推動了消費者新一輪的換機熱潮。
2011年到2015年,中國誕生了一大批新興的智能手機品牌,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小米、榮耀、一加,還有樂視、小辣椒、美圖這樣的品牌。后來小米還推出了子品牌紅米,憑借高性價比的優勢,紅米手機逐漸向千元機、百元機市場滲透。在這套打法下,傳統的“山寨機”市場很快開始向一些三四線城市,農村市場退縮。

雷軍和他的小米手機開創了國產手機的新傳奇

聯想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可以看作是國產手機崛起的標志
在注重互聯網線上渠道的同時,主流國產品牌也開始加強了線下渠道的建設。以前手機門店中那些眼花繚亂的手機品牌,逐漸被少數幾家主流的手機品牌占據。而諸如OPPO、vivo這樣的擁有傳統渠道優勢的廠商,更是將門店開到了全國各地。
2014年10月,聯想從谷歌手中接下摩托羅拉移動。國產手機品牌收購曾經的手機行業龍頭,無疑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但也是這一年,國內運營商終止了補貼政策。這一年,小米超過三星,占據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的位置,后四位分別是三星、聯想、華為和酷派。除了華為,中興、聯想和酷派的手機業務都逐漸邊緣化。
從這里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全面開啟了第三個階段。手機市場日趨白熱化的競爭,讓整個市場形成了優勝劣汰的格局。這個過程中,金立、酷派、樂視等品牌相繼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倒下。而收購了摩托羅拉的聯想在手機策略上的反復無常,也讓其征服全球市場的戰略難以實現。
很快,新的“華米OV”代替了“中華酷聯”,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的代表。

華為Mate系列成為國產高端手機的代表作
在國產手機品牌中,華為率先開啟了自研芯片戰略。2014年9月,搭載麒麟925自研處理器的華為Mate 7發布,憑借自研八核CPU、領先的按壓指紋技術、雙4G、全金屬機身和超高的屏占比等產品亮點,吸引了廣大消費者。一時間,這款國產旗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在當時,3000元檔的手機,一直是中國手機品牌難以跨越的分水嶺。而華為Mate7則一舉打破了這一“定律”,該產品最終的銷量突破700萬臺,幫助華為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經此一役,華為麒麟芯片也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不僅跟上了真八核、工藝制程的趨勢,功耗控制、兼容性也都大幅提升,正式開啟了麒麟芯片與華為手機的相互成就之路。
從2014年到2015年,華為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都在高速增長,2015年,小米依舊第一,華為則從第四沖上了第二,市場份額僅次于小米。
憑借自研芯片和以影像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創新技術優勢,華為全面開啟了手機高端化之路。2016年,華為正式與徠卡展開合作,先后帶來了華為P9和Mate9系列旗艦。前者是華為首款全球銷量逾千萬的旗艦手機。憑借精湛的工藝和優異的影像體驗,讓華為成功沖擊4000元以上高端市場。
后來,華為相繼發布的P10、P20、P30系列,以及Mate10、Mate20、Mate30系列旗艦每一代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根據IDC提供的數據,2019年華為以56%的市場份額吃掉了國內中高端手機一半多的市場。2019年全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超2.4億臺,出貨量超蘋果手機,穩坐全球第二寶座。
不僅僅是華為,這期間小米、OPPO、vivo也全面開啟了自己的高端化產品戰略,并積極向海外市場拓展。如果單從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來看,從2015年開始,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中,國產手機品牌占據三席的格局就已經形成。
國產手機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的勢頭,似乎已經無人可擋。

全球年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中國獨占三席

5G專利技術儲備上中國有絕對優勢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禁止美企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封殺令”一出,世界嘩然。隨即,谷歌暫停與華為的業務合作,并不再向華為授權提供谷歌的各種移動應用。華為只能使用安卓手機操作系統的開源公共版本,這對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帶來很大影響。其后,英特爾、高通、賽靈思和博通等芯片設計商和供應商也開始停止向華為供貨。
關鍵元器件和技術服務斷供的華為,一時間被狠狠地卡住了脖子。2020年至今,由于芯片斷供,華為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出現斷崖式的下滑。子品牌榮耀也不得不進行品牌重組,謀求生存。
華為禁令的教訓加上高端化戰略的內在需求,讓國產手機品牌更加意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包括小米、OPPO、vivo、榮耀在內的主流手機品牌紛紛加大了研發、創新投入,也逐漸在供應、研發體系的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國產手機品牌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的投入和努力,也得到了反饋。
很快我們就看到,國產手機在一系列創新技術層面有了更多的成果。以高功率快充、AI影像、折疊屏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不僅為整個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也讓國產旗艦在相關體驗方面即便是面對三星、蘋果這樣的國際巨頭也有了足夠的優勢。
華為因為禁令影響出現市場份額空缺后,小米、榮耀、OPPO、vivo也開始搶占高端市場的蛋糕。一時間,小米數字系列、OPPO Find系列、vivo X系列、榮耀Magic系列都紛紛開始向高端市場拓展。
國產手機終于不再只能做低端機了。

在5G的部署和推廣上,中國目前遙遙領先全球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發放5G商用牌照。
在5G的推廣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引領者。中國不僅僅是全球最先商用5G的市場,也是5G普及速度最快的市場。目前中國5G基站已建成近160萬個,占全球60%以上。國內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2億戶,是全球最大的5G市場。
不僅如此,在5G相關的核心技術上,中國的話語權也早已不同以往。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5G專利數量上遙遙領先于全球同行。中國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全球占比40%,排名第一。
除此之外,中國目前已經率先啟動了6G的前期的預研工作。可以說,不僅僅是智能手機行業,整個下一代電子消費領域,全球的未來的關注點或許都在中國。
回望過去的三十年,從最初的蹣跚學步,到后來的緊跟主流,再到如今的彎道超車,中國手機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程。無數的品牌和個人都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為一家專業媒體,《電腦報》見證了這波瀾壯闊的三十年,也在這個過程中為中國手機行業的發展和變革貢獻了一份屬于我們自己的力量。
時至今日,國產手機已經成為了全球手機行業乃至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全球科技行業最具活力、最具創新力的一環。如今的國產手機不僅僅是全球手機市場上的絕對中堅力量,更是全球手機產業分工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供應體系。
換句話說,沒有當前中國繁榮的手機市場以及強大的產業供應鏈為支撐,全球消費電子行業都不會有今天的局面。這么看來,中國手機市場在這三十年的變革發展,何嘗又不是整個中國科技行業甚至是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集中體現?
身為一家科技媒體,我們也將繼續觀察和審視未來中國手機行業的發展。和國產手機同齡的我們,也由衷希望國產手機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